在伦敦可持续遗产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试图建立一个集体嗅觉体验的 有意识的档案 气味记忆的博物馆,为了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并在未来能够回忆起它们。 基于这个想法,作者罗伯塔 戴安娜从嗅觉历史文化调查开始,写下了《气味博物馆》。她收集了38种气味,并调查了每种气味的来源,深挖了它们与文学文化联系及其在香水中的应用,其中有大海的气味、雨后泥土的气味、刚割过的青草的气味,童年的气味 削过的铅笔、马戏团、马路上的沥青 这些人们最熟悉的气味,在作者包罗万象且充满诗意的叙述中,具备了唤醒记忆的独特能力。
本书是以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为专题的学术著作,它系统、深入地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的历史及各个层面进行了梳理。全书以历史时间节点和文学发展思潮为两大坐标,全面研究梳理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各个阶段的文学特质、时代风貌、历史土壤、创作高潮,并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学地位、历史成就做出了总结,确立了当代长篇小说评价的历史与美学标准。作品着重弘扬中国精神与中国风格,富有极高的学术成就,对当代长篇小说研究具有创新价值与意义。
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名著《红楼梦》,早在以抄本形式流传的时候,就已经附有评语,这就是由脂砚斋、畸笏叟等人所加的现在统称为“脂评”的批语。因为这些作评者是曹雪芹的亲友,了解作者写作《红楼梦》的情况,所以批语中揭示了不少有关《红楼梦》写作背景、与曹家家世的关系、80回后的情节等等内容,这些批语对读者加深理解小说内容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红楼梦脂评汇校本》以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早期脂评本为底本,汇集了戚序本、蒙府本等其他脂评本的部分脂批,并参考、 吸收若干新校点本及脂评辑本的校点成果整理而成。本书第一至八回、第十三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以甲戌本为底本, 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以列藏本为底本,其余部分以庚辰本为底本。 在以上版本基础上,或参校其他脂本,或参考学者意见,做了必要的
不哭不笑也不痛骂,这才是阅读红楼梦的至高境界。 现象级的红楼梦公开课,网上点击量达天文数字,一百七十多讲逐字稿,一字一句,精雕细琢,主讲人欧丽娟教授亲自审定,嘉惠华人世界广大红楼梦爱好者。本册为第1 27单元的内容。 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红楼梦在今日世界的百科全书式主讲者欧丽娟, 用学问一提 ,让《红楼梦》的视野 作高一层 。
沼野充义 《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1》是 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 系列的册,该书是由东京大学文学教授、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沼野充义的世界文学课讲义。内容为作者沼野充义与23位当代知名作家、学者(来自日本、美国、中国、波兰、保加利亚等国)的文学对谈构成。该系列书为东京大学文艺理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目,也是东大文学专业学生基础读本。本册内容收入了美国当代作家利比 英雄、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罗伯特 坎贝尔、日本芥川奖得主平野启一郎、日本文学研究专家饭野有幸、日本俄罗斯文学研究人龟山郁夫的对话内容。话题围绕日本传统文学、现代文学的变异以及日本文学本质特点展开,触及了夏目漱石创作的世界性、村上春树作品西化和回归日本、日本诗歌的本质意义、俄国文学在日本的影响等,此外还对日本文学如何步入当代化等问题给予了
本书企求为人类借助于文学的自我阐释创造出一个不同的启导式,既与人类的内在情性相关联,同时又是文学自身的构成要素。虚构与想象恰好满足这些条件。二者都是作为证据性的经验而存在于人类的生命活动之中。文学的表现与再现功能使人类的超乎寻常的可塑性,自由伸展到了一个几乎没有边界的文化大背景之中。准确地说,人的可塑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流变不居的本质特征。文本游戏使自我呈现之不可能性,变成了一种无限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几乎是没有限制的。无论疆域多么辽阔的王国,都无法将这种可能性囊括其间。文学作为虚构与想象的产物,它了世间悠悠万事的困扰,摆脱了束缚人类天性的种种机构的框架。
本书为了适应古代小说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将多年来积累的这方面的资料,编辑出版。这一本是《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在此以前,已经先后编成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七部古典小说的资料汇编。本书除了选录上述七部小说的资料以外,并扩大范围,收录自明初至清末共计281种小说的资料。
吉川幸次郎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独到的把握,在《中国诗史》中尤其能体现在两方面:,将文学作品置于一种形而上的背景下去考察,发掘其中所表达的个人与天命的关系;第二,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力量与激情有—种持续的关注。这种力量与激情又与中国的天命哲学有一种相互的贯注,构成中国文学特有的精神。所以,吉川幸次郎先生的《中国诗史》令人敬佩的地方不在于如何把握中国文学在形式方面的特色,而在于其极为注重把握中国文学的精神。
近百年来,广州文学艺术家不断地为人民群众奉献大批精品力作,在这片土地上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大师,其改革创新的精神影响着岭南文艺界,成为岭南文艺各个时期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为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在广州文艺史上,还未有先例系统地梳理这段百年历史。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市文联组织汇编整理了百年来有关广州文艺研究的学术文献《初心与使命 广州文艺百年》书系,包括《初心与使命 广州文艺百年文选》(上、下)、《初心与使命 广州文艺百年大家》。 该书系从概貌、人物、大事记等不同角度为课题立项,首次以史学的态度还原广州文艺百年全貌,对重新认识广州文艺的 中国价值 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重版价值。
中国古典小说,源远流长。二十世纪以来,日益受到重视。为总结前人成就,及为研究者、爱好者提供方便,本社特约刘叶秋、朱一玄、张守谦、姜东赋诸先生任主编,由全国各地专家撰稿,编成《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本书特点,首先是在开头冠以总论编,对古典小说作总体研究,包括小说评论、版本、丛书、期刊、研究著作和其他。其次是文言及白话小说兼收,尽可能把已知作品收全。第三是对各部小说作品的作者、版本、评论的专著,单列辞条评介。此书完稿日期为1990年。
本书明确区分了中国现代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把鲁迅小说置于中国现代思想革命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认真的考察,强调文学是主客体互相作用的产物,强调鲁迅独有的思想个性与艺术个性。 本书是新时期鲁迅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观点独特,见解精辟,在鲁迅研究界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首先提出了区分中国思想革命和政治革命的不同规律和“回到鲁迅”的口号,曾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对鲁迅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知识大赛如雨后春笋。这类知识竞赛对答题人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在比赛中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用简练的语言将符合或接近标准答案的话讲出来,才能得分乃至得高分。于是知识应考成为一种学问和技巧,在此类应考中,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必不可少。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关键晋级过程中,因文学知识把门,居然把歌唱得极好的选手淘汰了。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管是大学本科学生亦或是准备报考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的学子,如何事半功倍地学习、复习非常重要。全面系统又简单扼要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对于有志于中国古代文学方面学习和研究的年轻人又是一门“学问”。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认真研读古代典籍,读懂读透作品是基础的基础;二是研读前辈学者撰写的文学史和专著论文,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
本书根据作者主持的精品课程“文学文本解读”讲课录音整理而成。书中所说的细读,指的是从接受主体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学文本细腻地、深入地、真切地感知、阐释和分析的模式和程序。作者在本书中与学生讨论文学文本细读的原则、方法问题,帮助学生养成细读的习惯和能力,学会用文学专业的方式面对文学文本,感受它,领会它,理解它,独立地对它作出判断。本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许多文学批评流派不同的细读,并展开说明著者对文学文本细读的理解。本书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剖析,在具体的层面上训练学生对文学文本作出正当反应的能力。
如果读诗算是一种艺术,并不是说诗变成了艺术处理的对象,也不意味着理性的分析直接会变成艺术创造。正如艾略特所说,批评是文明人的本能行为。这种本能是随着读诗的快乐开始的,与理智结合前进,目标是得到诗带来的经验和智慧。当我们面对那些强大而精炼的诗歌合金,我们可以惊叹着抚摩,也有权分析它们的成分,更美妙的则是在想象力的超高温中一起参与创造。 本书的作者包括——诗人:奥登,希尼,赫伯特,德里克·沃尔克特,马克·斯特兰德等。
文学除了能给读者提供乐趣之外,是否还能奉献一些哲学教诲呢?本书从文学领域中借鉴了萨德、斯达尔夫人、乔治.桑、雨果、福楼拜、巴塔耶、鲁塞尔、塞利纳和格诺的作品,借助对文学作品的哲学分析,积极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作者看来,文学也是一一种思辨的操作者,是真正的思想机器。针对广为流传的“科学哲学”的概念,作者提出其应该让位于某种“文学哲学”的概念,文学哲学将以自己的方式创造真理的效果。
《芬尼根的守灵》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花了整整十七年时间,精心营造的一个语言迷宫,被誉为西方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真正意义上的 “天书”。也正因此,它至今尚不能在中文语境中与读者见面。本书作者耗费近十年之功力,试图破解迷局,从语词、叙述、文体、美学等多方面着手,穿针引线,旁征博引,宛如一位殷勤的向导带领谈者走进乔伊斯的神秘文本构造,一路上层层展现这座迷宫的非凡魅力。 本书既有对《守灵》的叙述方式和艺术思想的详细分析,还附有较为详细《芬尼根的守灵》的作品缩写和其他重要研究文献,可谓迄今为止国内学界解读乔伊斯“天书”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