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是作家、诗人黄梵在其系列写作课讲课录音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增补而成。全书分为 受用一生的写作观念 一堂课学会写出好诗句 新诗写作的核心 写出整首诗的若干方法 等四堂写作课,针对诗歌创意写作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路径展开讲解、阐释,是一本具有整体性、实操性的新诗写作指南。
★[诗词写作实用教程]的定位是普及教材,力求准确、简明、实用,既注重格律知识的整理与分析,又精心选取有代表性的经典名篇进行剖析和讲解,使读者能更好地品读、理解诗词,自然而然地掌握诗词格律及写作方法。 ★在讲述诗词的章法和写作方法时,多举实例,例证中既有对名句的具体分析,又有对经典全篇的综合解读与赏析,力求生动阐述写作方法,并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本书中列举的写作方法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和创作的研究及心得,并加以总结,诗词的写作方法本就有很多相通之处,读者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诗词写作实用教程]作为诗词教材,本书对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分别从押韵、平仄、粘对、对仗、章法等方面进行了讲述,难免会琐碎或死板,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应该弄清规
《乐死人的文学史(唐代篇)》是窦昕主编的《乐死人的文学史》系列图书中的唐代篇。每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背景介绍、人物生平、作品赏析、知识拓展四个大板块。每本书都首先介绍当时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背景,然后引出当时*名的作家,介绍他的基本信息和生平经历,再赏析他的代表作品。接着用一篇小文章解读一个和作家或作品有关的文化或文学知识点,*后还有 欢乐谷 和 七嘴八舌 两个板块。欢乐谷用漫画的形式演绎一个和作家、作品有关的小故事。七嘴八舌则是让与作家、作品有关的人物发言,发表他们对这个作家或者作品的看法。
该书是四川大学王红、谢谦教授在其通识课 中国诗歌艺术 的讲稿基础上润色而成的。全书共十五讲,每一讲都是一个诗歌艺术话题,如诗歌的语音、诗与哲理、意象、意境、时间与空间、风格与流派等等,以这些话题为单元,讲解欣赏古今诗歌的优秀作品。与其他同类书不同的是,该书更注重诗歌艺术本身,注重艺术感觉的激发与诗心的培养,启发学习者体会、感悟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汉语之美,从而提高读者的诗歌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
这是一本讲述如何阅读经典的书,更是一门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的写作课。 一位资深的文学教授,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阅读体验和教学经验,精挑细选了十五部经得起 考究与折腾 的经典小说,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小说中的要素一一拆解开来,引导读者直达其中的丰富意涵,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妙趣,使得个人有限的生命在他人的故事里得到延伸扩展。 全书以故事元素和故事讲法为序,正文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为内核,分别讲述故事的叙述者、人物、情节、对话、情绪与意境,作者用专业的视角、细致的感受力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对《变形记》《游园惊梦》等15部经典作品抽丝剥茧,合上书页的那一刻,读者不仅能体会经典作品的妙处,迫不及待地找寻原文品鉴,更能深刻领会文学大师们的写作技巧。
《乐死人的文学史(宋代篇)》是窦昕主编的《乐 死人的文学史》系列图书中的宋代篇。每本书的内容 大致分为背景介绍、人物生平、作品赏析、知识拓展 四个大板块。每本书都首先介绍当时那个时代的历史 背景和文学背景,然后引出当时*名的作家,介绍他 的基本信息和生平经历,再赏析他的代表作品。接着 用一篇小文章解读一个和作家或作品有关的文化或文 学知识点,*后还有 欢乐谷 和 七嘴八舌 两个 板块。欢乐谷用漫画的形式演绎一个和作家、作品有 关的小故事。七嘴八舌则是让与作家、作品有关的人 物发言,发表他们对这个作家或者作品的看法。
这是一本极富个性的当代文坛真实历史记录。作者曾为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在文坛摸爬滚打三十年,亲历的事件非常丰富: 文坛名宿赵树理“拼刺刀”,马烽“摽罗锅” 大院出了“女间谍”,作协评出“四大坏人” 作协选举,青年才俊集体发难,白发泰斗拒不缴械 选举完毕,“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结果出人意料…… 文坛好似战场,作协也是官场。作者依据回忆,直面历史,将一个省份三十年文坛的怪现状一一道来。这是一部泣血之作,也是一部光明之作,是新时期中国文坛的缩影。
《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由北师大教授张清华 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 的课程讲稿整理而成,从写作的文化身份问题、如何升华现实经验、文学对现实的伦理溢出、小说叙述的两个向度、个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的连通等不同的角度讲解虚构写作。作者作为创研者和教学者,从事过诗歌、散文创作,融合了几重身份经验,以创作者会遇到的写作问题切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揭开了文学创作的 神秘 面纱,为创作实践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具体写作方法,是一部具有较强指导性的创作参考书。
《苦闷的象征》是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作品,1924年由鲁迅先生译介到中国,并且用作自己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上课的教材。 这是一部系统讲述人间苦与文艺创作的文学理论著作,全书共四章: 第一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创作者身上发挥作用。文艺创作就是造一个梦来治愈自己。 第二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鉴赏者身上发挥作用。文艺作品欣赏就是进入别人的梦来治愈自己。 第三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对时代和环境发挥作用。阐明文艺家是先知,文艺作品是启示。 第四章溯源到原始人,讲述苦闷如何在原始人身上发挥作用,阐明文艺创作的心境就是原始人面对无法控制的大自然时的心境。 厨川白村将文艺作品的本质概括为: 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即,苦闷的象征。 本书以1929年日本
《北京法源寺》一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百年来真正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内核,他们在寻找晚清变革道路中的家国情怀、经世济民、思想变化、历史抉择等心理和思想,通过作者李敖将“写实的真”和“艺术的真”不留痕迹地结合,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刻画和剖析,极富艺术感染力。
本书是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亚历山大演讲 为基础撰写而成的。 我们可能不曾想到 《西游记》和《神曲》都暗含一个基本的概念性比喻:将人生比为旅程,而这一比喻亦属于世界文学的传统。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劳伦斯神甫的一切行动原来是 毒药 与 良药 辩证转化的象征,而中国古代也有寓意相似的 乌脚溪 故事 病重之人落入剧毒之溪后反而 药到 病除。 无论是大思想家老子,还是大哲学家黑格尔、大诗人艾米莉 狄金森,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寻求真理、寻找自我是一条先出走,再复归,融自我和他者于一体后收获答案的发展之路 quan书无论是观点还是例证,作者都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地娓娓道来,既证明了需要范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和鉴赏不同的文学和文化传统,又提出了只有通过东西方比较研究跨文化的视角,才可能获得某些批评的洞见。
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从《春秋》、诸子百家、《史记》到明清小品,从元曲、杂剧、志怪传奇到白话小说,横跨两千五百年的时空,让我们体会不同的人生境遇,回归诗意的精神世界。 我们进入中国文学的世界,在语言所构拟的空间投入自己的情感与想象,体验前人的希望与失望,快乐与忧伤,体味前人伟大的艺术创造,理解民族精神的发展历史,我们的生命得以展开,变得宏大而美好;同时,我们也获得了了解人类文化的基点。
《张爱玲十五讲》(修订版)是一部系统研究张爱玲之作,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家族、记忆与现实,叙事的哲学与形态,虚无主义者的物质主义,文学史与经典化。作者注重学术史与论证逻辑,以张爱玲的作品以及有关张爱玲的研究资料为基础,探讨了成长经历、感情生活、家庭背景等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影响,研究了文字中的意象、服饰、色彩具有的象征意义等,得出张爱玲是一个物质主义的虚无主义者这一结论。
《文心雕龙》是刘勰披诵十代(唐、虞、夏、商、周、汉、魏、晋、刘宋、萧齐)文学作品写成的文学概论,自传世以来,一直受到文人的注意,历经一千五百年的岁月,愈到后来愈受关注,读者群愈广。前世学者称之为体大思精,论文之作无出其右。近代中外学者对之益为注意,校理遗篇,积为显学。直至今日,国内外研究文学者,无人不知此巨著,是为 龙学 。王梦鸥先生的精讲,乃 龙学 入门佳作。
这是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作品。 熊逸以一个老师的身份,以省时间、轻松、知识牢 帮你搭建一个合理稳固的知识框架,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楚辞》《陶渊明集》《李太白集》出发,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让你今后获取新知又快又深。
《辉煌的裂变:卡尔维诺的艺术生存》 是残雪创作的关于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的小说的评论专集。卡尔维诺,以其充满奇思妙想、风格独具的作品,得到世界文坛的推崇,残雪用她独特的想象凝结成强大的理性,冷静剖析卡尔维诺的五部幻想大作,揭秘高难度的实验文学的内部机制。 在这部书中,残雪对卡尔维诺的重要代表作《宇宙连环画》《零时间》《看不见的城市》《假如一位旅行者在冬夜》《困难的爱》等深奥作品,以大异其趣的方法进行了令人再三玩味、反复思忖的解析精读,甚或仿拟式的文学创作;即以其文学创作呼应、实践、印证了此前剖析的卡尔维诺式的 垂直写作 之理念。其别致、其廓大、其精到、其浑融、其忘我,令人思绪翻腾、涵咏不已。
本书是作者多年学习《弟子规》,并根据实践经验编写的一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这本书从人的生命力构建、人的潜能开发角度,阐述了一种由全面教育和全程教育构成的整体教育观。用独特的观点和风趣的语言阐述了一种对于现代人来说及其重要的生命状态。通过解读《弟子规》中传统文化的精髓,他向世人传递的是大美,向善,豁达,乐观和包容的审美体验,让阳光、温暖、诗性充溢着每个人的人生。这也是本书的艺术特色,是一部充满中国传统教育的智慧图书。
这是著名作家残雪的一部评论集。是残雪对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小说进行的全景式、全方位、细致的文学评论的专集。它以作家对作家的解读方式,以文学家感悟性的语言,对博尔赫斯迷宫小说的谜底进行了精当而独特的解析。本书为中国文学家对博尔赫斯小说进行的解读的一部专著。残雪对博尔赫斯的解读像是玩心灵的魔术,因为她对于无边的狂想和迷宫般的艺术形式有一种说不出的兴趣。残雪的解读很好体现了博尔赫斯那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现实和梦幻的莫测氛围,而且残雪很好的把这些归结到艺术家的创作斗争上。此书的语言有残雪一贯的风格,典型的残雪式解读。
胡小石根据清焦循 一代有一代所胜 之说,主张文学随时代而发展,在本书中历叙《诗经》、楚辞、汉赋、汉魏晋南北朝古体诗、唐律体诗、唐五代词诸体之源流正变,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阐明各种旧说,不少创见,被学术界公认篇幅不长而颇具卓识。他毕生治学,文必己出,如无真知灼见,从不剿袭雷同,笔诸简端。其定文学范畴,以我国固有之 言志 说、 缘情 说结合外来之 纯文学 理论。治学方法,则严格区别治史、学文为两途,谓治文学史属于科学范围,必须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新中国成立前继出之文学史,如冯沅君、陆侃如合编之《中国诗史》、刘大杰之《中国文学发展史》,其体例实受本书启发。
这是著名作家残雪的一部评论集。是先锋女作家残雪撰写的对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作品《神曲》的评论集。残雪一反我国几十年来《神曲》研究的基调,抛开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外部解释,从内入手,将《神曲》看作诗人的心灵,并深入这个博大的心灵世界,将里面各层次、各部分的关系一一加以揭示,从而体现了 文学即人学 的基本艺术原则。此书面向广大文学爱好者,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使读者能学会领悟西方经典文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