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话研究是闻一多十分重要的学术成果,从他20世纪30年代初任清华大学教职开始,到40年代初在西南联大撰写《伏羲考》、授课 古代神话 为止,时间跨度约十年。本书收录闻一多代表性的神话学研究成果九篇,除《伏羲考》《姜嫄履大人迹考》《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等经典成果外,还收录了普遍被人忽视的《东皇太一考》。他的神话学研究既运用中国传统的音韵学、考据学方法,又借鉴外国的民俗学、人类学理论,并把系统联想与严实的考证结合起来,颇具启发性和创新性。
本书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1955年至1956年讲授 中国文学史 的课堂讲稿,由钱穆弟子叶龙根据当年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全书共31 章,系统、完整地从《诗经》一直讲到明清章回小说,着重介绍了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和基本特征。 作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重独立考证,在本书中,他对文学之流变、对每个阶段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以史论文,从史学的角度讲文学别开生面。全书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和科学严谨的史学考证,也有对文人的犀利点评和对作品的精彩赏析,带有浓郁的钱穆个人色彩。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是一部关于叙述学的理论著作。叙述学是一门条理相当分明的学问,但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这门学问才逐渐成熟。而作为其出发点的几条公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人点破。赵毅衡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体悟,得出其中基本的一条公理: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来的 不是常识认为的作者创造叙述者,而是叙述者讲述自身。在叙述中,说者先要被说,然后才能说。 叙述学的学科发展特点是反向积累,先有很多学者研究个别题目,然后形成一个个体系,后才在后结构主义者的拆解下逐渐显现出公理。本书的讨论在后瞻的基础上,有着更为系统、整齐的阐述。
本书是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残雪创作的一部关于卡夫卡的小说作品的评论集,是一位东方艺术家对一位西方艺术家在20世纪初创作的作品的深入探讨。先锋女作家残雪凭其纯粹艺术家的感悟,独辟蹊径,以创作与评论相融合的文体形式对卡夫卡的重要作品《美国》、《审判》、《城堡》等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和描述。她一改以往众多西方作家,如奥茨、昆德拉等关于卡夫卡的陈述,创造了更加逼近真实的卡夫卡形象。残雪对卡夫卡的描摹会让所有知道卡夫卡的人大吃一惊;她所提供的创造性的评论写作方式将会让所有梦想写作的人大受启迪;同时,对于所有文学爱好者、研究者,此书无疑也是一部魅力无穷的作品。
1933年2月,诗的意志溃败于政治的狂热。 希特勒就任德国 后,随即对 者和社会民主人士展开迫害,活跃在德国政治、文化舞台的作家和艺术家首当其冲,在纳粹当政初期的短短一个月内,这些作家、艺术家或遭监禁、 决,或被迫逃离德国。本书以切近的视角和细腻的叙述,记录从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每 里发生的迫害和逃亡,描述了托马斯·曼、埃尔泽·拉斯克-许勒、布莱希特、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胡赫、乔治·格罗兹、亨利希·曼等魏玛时代多位文化巨匠的遭遇。这短短一个多月成为德国文学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夜的序幕。
《希尼三十年文选》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 希尼已出版文论集《专心思考》《舌头的管辖》《诗歌的纠正》和《写作的地点》中的精华文章,以及此前从未正式出版过的经典作品,包括一些正式的文学演讲、对爱尔兰乡村生活的回忆和极具启发性的文学评论,是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作为爱尔兰当代*重要的诗人之一,以及著名的诗学专家,希尼在这里对众多欧美现当代杰出诗人做了非常深入透彻的分析。他们是叶芝、彭斯、华兹华斯、菲利普 拉金、伊丽莎白 毕晓普、奥登、米沃什、布罗茨基等等。 无论是自传性的、主题性的,还是批评性的文章,希尼这样描述: 这些文章结集在这里,都是为了寻找答案,以解决这些反复思考的中心问题:一个诗人应如何适当地生活和写作?他与他自己的声音、他的地方、他的文学传承和他的当代世界的关
本书主要讨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书写语言与文章体式的复杂演变。作者主要从晚清民初的文章入手,将古典与现代融为一体予以考察。其严复、章太炎、刘师培、林纾、周氏兄弟等专章,从不同角度讨论他们各自的文言选择中的现代要素,以及如何影响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变革。另一部分则分专题,分析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工具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复杂纠葛,鲁迅杂感的起源,以及晚清到五四期间书写语言的变革。 全书线索交错、问题玄奥,而作者条分缕析、旁引曲证,以申明其说。时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之感。如白话替代文言的问题,作者从考察书写形式的变化为入口,指出诸多现代书写因素首先是在文言内部实现的,而到文学革命时期,被移用到白话中,由此产生现代书写语言。类此论述,为学界前所未见。
我们终此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本书精选《巴别塔》《逃离》《家》《通天之路:李白传》等11部文学经典,以 勇敢追寻自我 为主题进行解读,启发读者找到心之所属的人生目标,迈步走向自己所追求的人生。 解读文章将每本名著拆成7个部分(一周读完一本名著),文字由浅入深,将一本本厚厚的原著各浓缩为万字精讲, 把书读薄 ;又带领读者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的同时,理清故事脉络、剖析人物性格、梳理干货亮点,帮助读者领会全书主旨和深刻意蕴, 把书读透 。每部作品还配有一个二维码,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可以聆听专业主播的深情解读,在悦耳的声音中感受文学的力量。
本书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展现莫言的戏剧阅读与观摩经历,结合具体文本深入剖析戏剧性在莫言小说中的呈现方式,系统研究莫言的戏剧创作。全面探究莫言小说创作与戏剧艺术的深刻关系、戏剧性在小说叙事内容与形式上的表达、莫言戏剧创作特色与美学风格。聚焦莫言戏剧创作技巧和语言特色,进而探讨莫言的戏剧观,探寻莫言从小说家到剧作家身份转换成功的原因。
《科幻导论》包含六个主要板块。在 历史 板块,试图摆脱过往科幻史的西方中心模式,梳理和呈现科幻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全球生长; 批评/理论 板块提供了一些经典和前沿的理论视角和路径,读者可循此深入剖析科幻作品,或通过科幻作品走向具有根本意义的人文社会命题; 跨媒介/类型 板块展现了生发于科幻而多姿多彩的文艺创作; 跨学科 板块昭示,科幻思维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 创作 板块是资深科幻作家创作心得的凝练,帮助广大读者从 临渊羡鱼 到 退而结网 ;最后, 关键词 是对科幻作品的基本主题或母题的一个概括,方便读者快速建立对于这类创作的整体认知。
出生在小村庄的你突然被选中去屠龙,这让你不知所措?别担心,这本“传说级”秘籍会手把手教你通关中世纪!你需要选择适合战斗的装备、学点儿防身的魔法或技巧,再找到一位适合你的导师。你得学会在冒险途中解决自己的食宿问题,但还得时刻提防狡猾的骗子和凶狠的强盗。你可以在酒馆里和看不惯的家伙打一架,但记得别和迷人的酒馆女招待走得太近。你要想办法在漫长的寒冬和海怪的袭击中活下来,但也要在火灾发生时伸出援手。你应该看得懂敌军来袭时烽火台上的信号,也该清楚救出公主后如何招待来为你庆贺的热情宾客。中世纪历史学博士、青年学者凯特琳·史蒂文森用活泼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打造出专属于你的冒险故事。从衣食住行到社会文化,从平民斗殴到王位之争,历史上真正的中世纪正等待你亲身探索,看清它神秘光环下的真实面貌。现
本书是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编写的《世说新语》选本,以《世说新语》的内容为基础,借鉴袁宏《名士传》的框架与名单,以一种全新的编排方式对《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人物和故事进行了详解。全书分为四卷:正始名士卷、竹林七贤卷、中朝名士卷以及东晋名士卷。书中将重要人物的故事大体依照其生平经历重做整合,参以正史详细阐释辨析,以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写法轻松幽默,史料权威可鉴。摒弃传统的按门类讲解,以人物为线索,展示一幅魏晋名士图鉴,着力塑造魏晋士人群像。由人及史,呈现出27位名士在黑暗政治下的生存状态与艰难抉择。以史为据,展示乱世中的魏晋权贵名士图鉴,还原光辉灿烂与黑暗残酷的魏晋时代。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神话”,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一套《四书》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家底,它饱含人生智慧、天地之道、生活哲学,还有诗词文学之美、历史兴衰,它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讲透了中国人一生都在学习的修身、处世、境界。 国学名家、心学老顽童,国内王阳明研究第一人、《王阳明传》《王阳明心学》等一系列畅销图书作家,周月亮教授对儒家文化的研究精深博大,融会贯通。这次他重磅推出的《真功夫 大智慧:四书精讲》以儒家思想为框架,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核心要点做了融会贯通式的讲解,不仅讲透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更用生动活泼、日常可亲的语言,将儒家思想鲜活生动地化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做到了贴近心灵、开人心智,具有大师风范。 目前市场上无权威的 名家解读四书 类图书,本书的独创性和鲜活性填补了市场空白点。另外,周教授注重融会贯通、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划时代意义的话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学走出其固有的狭窄学科领域,开始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理念和行为准则。 鲁枢元是中国生态文艺学及精神生态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作为最早在文艺学领域引入生态意识的重要学者之一,他的学术探讨精神启发了诸多有志于生态批评及生态研究的青年学人,在学术界与文化界影响深远。 《生态批评的空间》是鲁枢元的生态文化批评论著,时间跨度从上世纪90年代到当下,这三十余年也正是生态批评在世界范围内从发轫到勃兴的时期。鲁枢元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曾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与生物圈计划 中国委员会对井冈山、梵净山、小秦岭、大青山以及黄河中下游的田野考察。在理论探索的同时他尤其注重个案研究,从生态批评的视域对中国古代伟大作家
方秀洁教授曾以十年之功,于中美各大图书馆的中国古籍部中爬罗剔抉,发掘出大量晚明和清代女性作者的存世之作,让这些沉睡的文本重见天日,并加以翻译和细读阐释。面对这些浮出地表的女性作者群体和丰富文学作品,本书回答了如何切入女性写作研究的路径问题,探索了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将这些士人精英阶层的女性的文本生产视为一种文化实践形式,方秀洁考察了女作者们的自传诗、行旅诗和论诗诗,对于一个男性主导的文学传统中女性作者的参与史表达了诸多洞见。采用能动主体的概念作为理论聚焦,她考察了在于文本实践和社会铭刻之交集的女性主体形式和女性主体地位的确立规则。她对于这些女性作者的生命与作品的讲述揭示出即便在儒家正统的严苛性别中,女性群体仍有可能通过写作建构能动主体。 书分四章,第一章选取身为士绅正室的女
鲁枢元长期从事精神生态问题的研究,认为在 自然生态 社会生态 之上,还存在着一个 精神生态 的层面。《精神守望》是作者对 精神生态 问题深入考察之后写下的随笔和札记的结集。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科学越来越发达,而人们却越来越无力;技术越来越先进,空间却越来越狭窄;世界越来越喧闹,心灵却越来越孤寂的局面。鲁枢元从自己富于质感的生命体验出发,以 人类精神的经典 思想界的浮士德 为旗帜,从那些真实的个体生命身上寻找精神资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与和解为问题诱因,用生动的笔触解剖具体的人与事,深刻地反思当下人类生存的精神困境,期待为当代人唤回渐行渐远的人文精神、宇宙精神。钱谷融先生当年曾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既是一本具有深邃思想的学术著作,又是一本抒发性灵的优美散文。 《精神守望》新
《文学与人生:墨白小说研究与教学》是奎林主持的教改课题的成果,一方面,是他本人对墨白小说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是他在教学中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既有对墨白小说的理论分析,也有对具体文本的细读赏析,这种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教研方式,无论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筛选与甄别、对中国当代高校的中文教学以及对学生的精神成长,都具有积极意义。
《萨义德精读本(1966-2006)》由穆斯塔法 巴尤米、安德鲁 鲁宾编选,涵盖萨义德四十年治学生涯,从爱德华 萨义德二十余部著作(包括遗著)摘选关键篇目,既重温《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中的精彩论述,又提示读者关注萨义德身为康拉德研究专家、古典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等多重面向。无论是分析犹太复国主义还是巴勒斯坦问题、简 奥斯汀还是叶芝、知识分子的担当还是解读 流亡之乐 ,处处体现着萨义德明晰而有力的思考。 本书由玛利安姆 C.萨义德女士撰写序言,穆斯塔法 巴尤米、安德鲁 鲁宾两位编者撰写导读。
《我为什么写作》 本书是乔治 奥威尔的文学随笔集,收录有《我为什么写作》《一个书评家的自白》《在鲸腹中》等13篇经典文章,横跨奥威尔的整个创作生涯。 《小说面面观》 如何定义小说? 小说的脊柱是什么? 情节和故事有何不同? 如何辨别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为何大多数小说的结尾都很无力? 福斯特以独到的智慧和洞察力,用生动的语言,伴以经典作品的节选,阐述了小说中的七个要素: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与节奏。他生动风趣地表明观点,且未执着于复杂的学术辞藻,为作家和读者带来这部著名的写作指南,是从事小说创作、文学批评与赏析者了解小说艺术奥秘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