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百年国学经典选刊”丛书之一种。 《唐诗杂论》系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报刊杂志上。内容涉及到文章体裁、著名诗人、诗人年谱、唐诗的成就,以及诗歌的翻译等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多所卓见。全书论述精辟,行文优美流畅,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引人人胜。闻一多是民国时代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湛的研究,《唐诗杂论》就是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作
本书主要探究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留美归来的“学衡派”如何成为现代文学*顽强的“复古派”,并*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多余人”。作者从分析“学衡派”的“人文主义者”与“圣人”身份想象的形成入手,通过梳理“学衡派”与他们身份想象的载体——《学衡》的关系,考察“学衡派”在其特定身份想象指引下所展开的文化实践,以及在这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身份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化语境的错位,力图尽量客观地呈现“学衡派”在中国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及贡献。
朱自清编著的《朱自清中国歌谣》是五四以来研究我国民间文学较早的一部专著,其雏形为朱自清先生在1929-1931年间的大学讲稿,后经整理于1957年出版。全书分6章,一歌谣释名;二歌谣的起源与发展;三歌谣的历史;四歌谣的分类;五歌谣的结构;六歌谣的修辞等内容。对中国歌谣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论述,对中国现代歌谣学的建立具有开创意义。
本书系列入国家“八五”社科重点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全书主要综述近400年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作者基于400年前即16世纪后期晚明开始中国文学便萌发了近代化思潮这一认识,而将全书分为四编,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中国文学“由传统至现代”的发展过程。编为1 7世纪,是从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内部孕育出近代意识萌芽的阶段;第二编为18世纪,是复占思潮卷土重来和新思想萌芽潜滋暗长的阶段;第三编为19世纪,是在古今更迭和中西交汇双向撞击下,新倾向突破旧传统,旧文学向新文学过渡的阶段;第四编为20世纪,是在中国社会革命形势引导下,新文学得到初步确立,并通过不断分化与组合曲折前进的阶段。全书富于创意和开拓性,为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本书是中国近代政治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于20世纪30年代写成并出版的一部影响深远的名著,本书不仅总结和阐发了清代学术思想,而且对开清代学术先河晚明二十多年和作为清代学术的结束和蜕化的民国十余年的学术思想也有所涉猎、论述。它脉络清晰,文笔雄浑流畅,为学杰思想史类著作中难得的佳作,出版后影响巨大,至今仍备受广大读者推崇。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大概创作于1923年至1925年春之间,原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校任教时的讲义。在这部共计十六讲、二十余万字的讲义中,作者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的专门论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巨细兼顾,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洵梁氏学术论著之代表。 本书讲义目的,要将清学各部分稍为详细解剖一番。但部分解剖以前,像应该先提挈大势
《诗歌的欣赏与写作》是一部关于诗歌欣赏与写作的实用指导用书,全书从当代中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实际要求出发,系统介绍了诗歌欣赏与写作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诗歌的含义、特点、种类,诗歌的欣赏,诗歌的写作及中外诗歌发展史略等内容;另外,《诗歌的欣赏与写作》还紧密结合高考对诗歌赏析的考查要求,对全国各地高考中诗歌赏析题的命题规律及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诗歌赏析题的解题要点与技巧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诗歌的欣赏与写作》适合广大中学生学习。
孔庆东,人称“北大醉侠”,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央视“百家讲坛”坛主,新浪文化博客首席博主。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曾被评为“北大十佳教师”之首。 十余年来,孔庆东博士先后写出当下中国罕见的酣畅淋漓、嬉笑怒骂的痛快文字,其《47楼207》、《笑书神侠》、《千夫所指》、《空山疯语》、《口号万岁》、《四十不坏》等书一直不衰,为当今影响的思想者之一。
《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1):唐诗美学精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侧重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对唐诗艺术美进行现代诠释,分别就意境呈示、时空意识、模糊思维、空白艺术、情感体验、自然表现、语言技巧诸端对唐诗作品进行精读,作者强调原典,故虽移形换步,但念兹在兹的仍是唐诗文本。《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1):唐诗美学精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在重建经典阅读空间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有助于引导读者步入唐诗艺术美之常奥。
本书是以大学中文系本科生为主要对象的高等学校比较文学课程教材。 本书一方面继承了国外比较文学既有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又汲取了同行的新研究成果,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材。本书跳出了以往比较文学研究中以学派划分来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框架,概括出了一个新的学科理论范式,明确提出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与研究领域,一个基本特征即“跨越性”,这包括跨国、跨学科与跨文明;研究领域即”实证性影响研究”、“变异研究”、“平行研究”与“总体文学研究”。具体分为五部分,“绪论”主要探讨比较文学的定义、基本特征和研究领域,探讨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章“实证性影响研究”,在尊重学科史的基础上,从实证性的角度探讨了具有实证性影响关系的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式;第二章“变异研究”从“文化过滤与文
本书是梁启超先生《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和《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之合集。前者介绍中国基本典籍,说明各书特点、读法,文字浅显简明。后者为他在清华学校教授“群书概要”的讲稿,印行前就已“各处纷纷函索传钞”,深受青年学生欢迎;对《论语》、《史记》、《左传》、《诗经》等经典进行了系统介绍,对诸书作者、成书年代及过程、内容真伪及篇次、价值及读法、校释书优劣等问题一一细究,予人以翔实有用的指导。梁启超先生谈了许多切身的读书经验,直到今天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此次出版,附录收入《治国学的两条大路》等四篇文字,希望有益于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