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是一部关于叙述学的理论著作。叙述学是一门条理相当分明的学问,但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这门学问才逐渐成熟。而作为其出发点的几条公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人点破。赵毅衡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体悟,得出其中基本的一条公理: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来的 不是常识认为的作者创造叙述者,而是叙述者讲述自身。在叙述中,说者先要被说,然后才能说。 叙述学的学科发展特点是反向积累,先有很多学者研究个别题目,然后形成一个个体系,后才在后结构主义者的拆解下逐渐显现出公理。本书的讨论在后瞻的基础上,有着更为系统、整齐的阐述。
《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导论》立足于国内外后现代文学研究成果,在对作为问题与概念的 后现代主义文学 进行学术史梳理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叙述其文学史发展脉络与跨国影响谱系,解读后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及核心作家作品。
此为 王元化著作集 丛书品种之一。本书为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各个时期论文片段和札记集合而成的论著,是王元化的读书札记、思考断想、访学见闻及学术短文的荟萃,涉及美学、史学、小学、经学、文学、诗学,上及先秦百家,下逮民国学术,且中西贯通,重在传统文化在西潮冲击时局中的焕然重生。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中国古代史、思想史等专题做了精彩的分析与研究。无论参考研究或是阅读品评,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
该著初版于1991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个崛起的美学学派 生命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著名美学家、国内 生命美学 学派的领军人物潘知常教授在 而立之年 完成的美学佳作。该著 从0到1 ,在中国美学史上次提出了 生命美学 。目前, 生命美学 已经成为一个学派的正式名称,网上搜索也已3280万条。生命美学的 实践的人道主义 自然界生成为人 爱者优生 我审美故我在 审美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必然与必需 等基本思路,生命美学所力主的美学的奥秘在人 人的奥秘在生命 生命的奥秘在 生成为人 生成为人 的奥秘在 生成为 审美的人,以及生命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 生命视界 情感为本 境界取向 ,也都是在该著中业已悉数隆重推出。
本书是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残雪创作的一部关于卡夫卡的小说作品的评论集,是一位东方艺术家对一位西方艺术家在20世纪初创作的作品的深入探讨。先锋女作家残雪凭其纯粹艺术家的感悟,独辟蹊径,以创作与评论相融合的文体形式对卡夫卡的重要作品《美国》、《审判》、《城堡》等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和描述。她一改以往众多西方作家,如奥茨、昆德拉等关于卡夫卡的陈述,创造了更加逼近真实的卡夫卡形象。残雪对卡夫卡的描摹会让所有知道卡夫卡的人大吃一惊;她所提供的创造性的评论写作方式将会让所有梦想写作的人大受启迪;同时,对于所有文学爱好者、研究者,此书无疑也是一部魅力无穷的作品。
《现代如何“拿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为北京大学鲁迅研究专家高远东教授代表作,以“现代如何‘拿来’”为贯穿的问题,探讨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作者不愿简单地停留在价值判断上,而是从文化的血脉里整理其复杂化的存在。本书吸收了丸山升细致爬梳文本的方法以回到鲁迅本身,同时向几乎所有既有方向的鲁迅研究做出了回应。近乎 地分剖出鲁迅对传统文化各分支的态度,以及既不同于竹内好的民族主义也不同于胡适的普世主义的独特精神道路。其中尤以解读《故事新编》的几篇文章 为精切而有分量的。本版为增订本,增加了高老师近年多篇文章。
中国文学中,《世说新语》无疑是古典精粹,其所蕴含的各类信息是了解魏晋生活日常与文化的重要线索。 本书以《世说新语》为底本,从长物、饮食、民俗、礼仪、服饰、军政、官场等十个方面,展现魏晋时期的衣食住行、思想风尚、民俗生活、社会文化和政治景观,还原出一幅完整的魏晋社会生活图景,表现出魏晋时代的风华与气象,不失为一部 魏晋生活小百科 。
老舍,北京满族正红旗,正式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他作为一位中国现代文学中甚为重要的作家,又有着比较特殊的身份和生活经历,所擅长描绘的又是城市平民的生活和命运,讨论他无论对历史还是对当下都是有着深刻意义的。 然而,“文学不是作家作品的代数和,不是作者信息的简单相加”,这是本书作者的一句话。本书以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讲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课堂记录为底本,不同于很多文学课仅仅讲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文学作家的生平等,《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是以老舍这样一个地位和位置都非常独特的作家为为引子和入口,去探讨那些和文学、人生相关的主要命题,并把近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变迁讲了出来,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讲深、讲透。语
一套《四书》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家底,它饱含人生智慧、天地之道、生活哲学,还有诗词文学之美、历史兴衰,它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讲透了中国人一生都在学习的修身、处世、境界。 国学名家、心学老顽童,国内王阳明研究第一人、《王阳明传》《王阳明心学》等一系列畅销图书作家,周月亮教授对儒家文化的研究精深博大,融会贯通。这次他重磅推出的《真功夫 大智慧:四书精讲》以儒家思想为框架,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核心要点做了融会贯通式的讲解,不仅讲透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更用生动活泼、日常可亲的语言,将儒家思想鲜活生动地化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做到了贴近心灵、开人心智,具有大师风范。 目前市场上无权威的 名家解读四书 类图书,本书的独创性和鲜活性填补了市场空白点。另外,周教授注重融会贯通、
本书为 英国文学巨擘柯勒律治的经典著作 , 自 1817年问世至今,几乎每年在英语世界都有各种版本 的 重印, 二百余 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读者追捧。 书中 对于诗歌的本质、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想象与幻想的区别等诸多亘古不衰、言说不尽的话题都有精深的论述,同时对于英国文学中的巨匠华兹华斯、骚塞 以及 世界哲学巨擘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的创作思想有独到精辟的 见解 。 内容 横跨历史与现实 、 科学与人文,并从融合多国文化的世界视野对文学文化现象及历史、哲学进行探究, 成为 一部独特的理论文本。
本书隶属于王晓明主编的 热风 书系 研究坊 系列。 未来 作为一种带有方向性和规范性的话语,构成了中国整个社会生产机制的重要基础。本书将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视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所形成的未来想象力的重要标本,对其展开考察和评估。具体的考察和评估,围绕城市空间的区分、时间的重构、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想、工作/娱乐观念的推演、城乡关系的演变、 文明 概念的转化,以及一种既有的探索未来的想象路径这七个部分,循序渐进地展开。上述线索既构成了今天人们展开城市和未来想象时的关键线索,也同时凸显出在整个城市化过程中凝聚而成的居支配位置的感觉结构对这一想象的激发与制约。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以城市想象为标本的未来想象力与既有的感觉结构之间的既成关系,据此说明当代社
罗琳(J. K. Rowling)的“哈利·波特”系列自1997年问世以来,透过小说和电影,这部饶富魔法趣味的作品已经成功引了全球数百万读者,各地的粉丝与罗琳的作品也一起成长,无论是当代的优秀作家或学者,都从中汲取过灵感。 这本书的作者从英国的神话和传奇角度出发,全面解读了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本书广涉英国历史与斯堪地纳维亚中古文学等领域,带领读者追踪哈利·波特中隐藏的历史谱系,诸如纯血统巫师是否为诺曼人的反映、伏地魔是否为寻求恢复的专制君主、邓布利多是否为前凯尔特人德鲁伊哲学家、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各种象征的涵义等问题。作者认为,神话和传奇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的欲望,因此在研究和理解人类文明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古欧洲的传说、中世纪文学、古典文学和近现代文学都是藉由集体想象力的
本书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1955年至1956年讲授 中国文学史 的课堂讲稿,由钱穆弟子叶龙根据当年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全书共31 章,系统、完整地从《诗经》一直讲到明清章回小说,着重介绍了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和基本特征。 作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重独立考证,在本书中,他对文学之流变、对每个阶段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以史论文,从史学的角度讲文学别开生面。全书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和科学严谨的史学考证,也有对文人的犀利点评和对作品的精彩赏析,带有浓郁的钱穆个人色彩。
《萨义德精读本(1966-2006)》由穆斯塔法 巴尤米、安德鲁 鲁宾编选,涵盖萨义德四十年治学生涯,从爱德华 萨义德二十余部著作(包括遗著)摘选关键篇目,既重温《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中的精彩论述,又提示读者关注萨义德身为康拉德研究专家、古典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等多重面向。无论是分析犹太复国主义还是巴勒斯坦问题、简 奥斯汀还是叶芝、知识分子的担当还是解读 流亡之乐 ,处处体现着萨义德明晰而有力的思考。 本书由玛利安姆 C.萨义德女士撰写序言,穆斯塔法 巴尤米、安德鲁 鲁宾两位编者撰写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