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是懂爱的人,所以常常会吟诵出爱的诗篇;诗人也是悲哀的人,所以常常会痛苦……诗是人类表达感情不灭的形式,经过一个休眠期后,也许一个新的诗的时代还会来临。——高银 《春天得以安葬》是韩国国民诗人高银的一部诗歌自选集,由诗人亲自从1960年至今的浩瀚作品中精选百余首诗作,包含不同阶段的作品,是对高银创作风格和创作历程的完整呈现。作品既有对朝鲜战争造成的心灵废墟的哀歌,也有笔墨疏朗清淡,充满东方禅韵的絮语。阅读高银,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一行行深入灵魂内部的词句,更是一段段韩国现当代的精神史诗。
《散原精舍诗(套装上下册)/清末民初文献丛刊》是据一九二二年商务印书馆刊本影印,包含《散原精舍诗》卷上、卷下;《散原精舍诗续集》卷上、卷中、卷下。卷首有郑孝胥《散原精舍诗叙》,陈三立工于诗歌,造辞精妙,多为与友人唱和之作。为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避俗避熟,力求生涩”以生硬晦涩的遣词造句表达诗意,诗歌流露出对现实无望的悲观情绪。
《雪山短歌》与马骅之前的出版物不同,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马骅的遗作( 40 首诗歌、 7 封书信),一部分是友人针对他的创作的解析、回忆文章,而且,所有内容均只节选了与云南相关的这一段时间。十年前,作者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前往藏族聚居的乡村,住下来,直至消失。无论对于生者还是逝者,云南明永的日子,都是马骅生命中辉煌的顶点。作者带给我们鲜活的雪山印记,那个遥远的云南小山村跃然眼前。只是生命突然中断,他在万里之外朝拜云霞。
《十方一念》精选林夕就读香港大学文学院、参与创办《九分壹》诗刊起,至2010年的100首新诗作品。从早期内容清新、形式规矩的新诗体,到如今无所不包的内涵和文体上的自由挥洒,这些伴随林夕人生中研习中文和创作歌词时光的新诗,30年来首度示人,读者可从其间窥见“林氏风格”逐渐成形的过程。 林夕形容《十方一念》中的诗作“近似诗”,“更像佛偈语”;为配合诗歌富于想象的特点,林夕更亲自挑选并设计100张图片,赋诗歌以新的神韵成就了林夕的本诗集和本图文书。 本书共分三辑,其中有 “写感悟的、写爱情的,以及写社会实况的,都为读者架起了三面屏风,望之触之皆柔顺如丝,细观之下却有林夕对社会十分敏锐的观察,哪怕他说只是一堆无以名状的分句。”(香港《文汇报》) 林夕曾表示不同意“灵感”的说法:那些所谓“感”
《雪山短歌》与马骅之前的出版物不同,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马骅的遗作( 40 首诗歌、 7 封书信),一部分是友人针对他的创作的解析、回忆文章,而且,所有内容均只节选了与云南相关的这一段时间。十年前,作者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前往藏族聚居的乡村,住下来,直至消失。无论对于生者还是逝者,云南明永的日子,都是马骅生命中辉煌的顶点。作者带给我们鲜活的雪山印记,那个遥远的云南小山村跃然眼前。只是生命突然中断,他在万里之外朝拜云霞。
本书是靠前迄今关于华莱士·史蒂文斯的很为全面的诗文集。本书由诗歌、文论、随笔、笔记、日记与书信五部分,以及作者年表组成。辑“诗歌”富于形而上的思考,力求以审美代替信仰缺失留下的巨大空白。第二辑“文论”犀利深刻,且充满诗人天然的敏感性,往往于不经意处透出智慧的洞见。第三辑“随笔”包括作者答媒体问和受奖词等来自历史现场的资料,阐释了关于“现代性”等重要诗学问题的观点。第四辑“笔记”是艺术性极强的一个部分,作者绮丽宏大的想象世界在这一辑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第五辑“书信”则主要收录了作者写给妻子艾尔西和卡洛斯?威廉斯等诗人的重要信件,给读者提供了另一条了解史蒂文斯的途径。
《诗经》是中国 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 “雅” “颂”三大类。本书原名《诗经直解》,是明代万历初年大学士张居正协同翰林院的讲官,以朱熹的《诗集传》为蓝本,为年幼的皇帝讲解《诗经》的讲本。原书以明代白话文写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很好的国学入门读本。编注者对《诗经》原文和直解(张居正讲评)部分进行新式标点,并补充了注释、今译,定名为《张居正讲评〈诗经〉皇家读本》。
70后诗人在改变当代诗歌的面貌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关于当代诗歌的新的问题。他们的写作会让我们重新反思当代诗歌的起点问题,也会促使我们考量不同的诗歌路径的问题。此外,对当代诗歌的代际关系,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新的不同以往的挑战。他们对当代社会的物质性的回应远远超出了前几代诗人,其中有曲折,有小打小闹,但也不乏新颖大胆和卓有建树的探索。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一代人的创作展示了当代诗歌的新的能量和自信。这套诗系,或许能让人们从更多的侧面了解70后诗人是如何出牌的。
本书收集了荷尔德林在精神失常期间(1807-1843)创作的35首诗歌,以及时人对这位“疯狂诗人”的观察和记述,为我们走进并体味诗人的那一段幽深岁月提供了可能。本书在文学、思想、文献等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诗歌部分采取汉德对照的方式,通晓德语的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原文,还可观摩体会德诗汉译之得失。
选收3000多首唐代以来文学性、艺术性俱佳的堪称经典的题画诗作。 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古今题画诗的各种题材。 各篇均由诗题、诗作、作者、注释四部分组成。 注释中既有对难字、难句的解释,也有对诗句的鉴赏; 诗画结合,图文并茂,古今辉映,雅俗共赏。
这是一部讲论古典诗歌的作品,翻开它,细读数行,就知道,它和其他同类书划清了界线。它继承了中国诗学的真正传统,开创了中国诗歌欣赏的新境界,将现时的读者和古典诗歌连系起来。 《中国诗学》共4册:《思想篇》《设计篇》《考据篇》《鉴赏篇》。本册为《鉴赏篇》 《中国诗学(鉴赏篇)》自读者的悟境、诗歌本身的诗境、诗者的心境三方面入手,读者透过字义诠释的层次、结构美感的层次、性向风格的层次、道德判断的层次,直与作者的心弦发生生命的共振,进行“诗的完全鉴赏”。将通往诗歌的崎岖小径拓成平易大道,读者可藉此走近诗歌,走向真正的诗歌鉴赏。 其他三篇: 《思想篇》:读者探求诗者思想之渊流:儒、释、道是其本源,但并非,鸟兽虫鱼、花木瓜果、江山美人,皆诗者思想原型,寻常卑微之物,一经入于诗人之眼
在网络诗歌运动兴起之前,诗人的价值或者说诗歌作品的价值,只能由两个圈子来认定,一是各级文学刊物,二是民间诗歌社团或群落。没有经过这两个圈子判断并给予承认的诗人,多数时候,他的作品连和读者见面的机会都没有。网络把诗人的认证权力直接给予了读者,从而在诗人通向读者通向公众之问增加了一条全新的快捷通道。一个大众陌生的写作者,通过作品上网,可以在一天甚至几分钟内马上获得喝彩,并被热心的诗友四处转载推荐,一夜成名。一个成名诗人,也可能通过作品上网,享受到横飞的板砖的粗暴敲打。这样的平台,是自由而平等的平台。如果不是从,而是从鼓励的角度看,这也是最能保护个人原创积极性的平台。网络不仅成为诗人的竞技场,它还是极好的训练场。一批富有潜力的新人,通过参与诗歌论坛活动,不仅开阔了视野,吸取有用的
本书是一本诗词选集,是作者创作的诗歌精选集,作品形象生动传神,创造优美意境,思想内容深刻,有鲜明的节奏感,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书中还有部分对作者诗词作品的评论和对作者的回忆,对解读作者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通过作者所收集的周鍊霞相关资料,对这个民国时期具有传奇色彩的的女画家和女诗人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从周鍊霞的生平事迹、轶闻、交游、婚姻、文学成就等多方面展示她不平凡的艺术与人生。下编为周鍊霞诗词作品的首次公开整理,共分六卷,收诗词六百一十三首,创作时间自上世纪二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累计六十余年。作者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进行辑录之余,也对部分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其中所涉及的人物交往稍作笺释,以便于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该书可谓真实见证了周鍊霞一生的心路历程并展现了她在诗词创作上不凡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