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由近十个论述古典文学研究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风格以及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专章组成,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学术专著、别具一格的学术史。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所写有关学术史和论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文章的补订编集。这些文章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中国文学研究,主要是古典文学研究如何弘扬传统和走向现代的问题。 20世纪的中国苦难重重,但我们古老的祖国和亿万人民义无反顾地向现代化奔去,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实与之同步。总结上世纪文学研究的学术史,亦可一言以蔽之曰:从传统迈向现代。而展望学术前景,明确自己的职责,则应该是继续前行,并把弘扬传统与走向现代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形成我们能够更好应对世界潮流的新的传统。为此,学习前人和同辈学人的经验自然十分必要。
本书的编辑,系按照各诗词作者生活的时代以及作者生年的先后编序,并分为先秦至唐五代、宋代至元代、明代、清代(前期至中期)和清后期至民国五个阶段。为了方便读者,又邀同师友彭振国、舒耀武两先生,为收入本集的诗词作了一些必要的注释,并对各诗词的出处作了说明。收入本集的各诗,所吟述的内容各各不同,为了给读者提供阅读与利用的方便,我们又将此273首诗词,大体上分为主食、菜肴、品茶、饮酒、果品和其他六类,编出索引,置于书末。此外,自晚清以来,湘人好联语,而湖南的很多酒家饭庄、茶楼茶亭,为了渲染气氛、吸引顾客,在店堂的装修布置之时,往往要请一些文人墨客为之撰写对联,张挂于堂室。还收集了一些有关湖湘饮食的对联,共76副,分为4类,附于诗词之后,作为补充。
本书汇聚了近百年来世界和中国一批散文名家的作品,作者来自中国和中国以外的国度。有的,有的未必,但所有的入选文字都是的。这可说是一次空前的集聚。这里所谓的“空前”,不仅指的是作品的主题涉及社会人生浩瀚而深邃的领域,也不仅指的是它们在文体创新方面以及在文字的优美和艺术的精湛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而且指的是它们概括了人类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它所传达的洞察世事的智慧,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人性的美以及人类的良知。
安庆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内容十分广博。要全面地进行整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由梅向东和李波编著的《桐城派学术文化》仅以桐城学术文化为中心对之进行考察。明清以来,桐城是安庆学术文化的中心,桐城派更是誉享天下,是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的一个流派。桐城文化是安庆文化的一面旗帜,也是安庆文化的核心内容。
本书是一本讲述童年趣事的散文集,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触精描细写了故乡的人和事。从说书的林宝到雪后赶麂,从儿时陪伴自己的动物伙伴小黄狗到仙山湖,从小溪里的快乐到老街的阳春面……这些童年的故事成为作者对故乡的深刻记忆。
本书汇聚了近百年来世界和中国一批散文名家的作品,作者来自中国和中国以外的国度。有的,有的未必,但所有的入选文字都是的。这可说是一次空前的集聚。这里所谓的“空前”,不仅指的是作品的主题涉及社会人生浩瀚而深邃的领域,也不仅指的是它们在文体创新方面以及在文字的优美和艺术的精湛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而且指的是它们概括了人类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它所传达的洞察世事的智慧,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人性的美以及人类的良知。
本书为突出桐城古文的特征与地位,专选方、姚古文而不选其诗歌创作。全书共选录方文五十四篇,姚文六十四篇,兼顾到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其中包括议论文、传记文、序跋文、哀吊文、墓志文等;风格也兼有叙事、抒情、议论j说理诸方面,使大家对方、姚文有一较为整体的了解;书中选录先方苞文,后姚鼐文,每家文章按题材划分,同一题材则按时代先后为序。
以“古文八大家”为重镇的唐宋散文,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前人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八大家”,这一作家群实际上代表新的散文流派,形成以篇什体裁为主的散文传统,与先秦两汉以著述体裁为主的散文(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相区别,并成为以后元明清散文作家取径研习的主要对象。唐宋散文的特点和风格的形成,与唐宋古文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唐代古文运动,是借助儒学复古旗帜而推行的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韩愈反对六朝以来所盛行的以辞藻、对偶、用典、声律为特征的“骈文”,要求恢复先秦两汉时散句单行的“古文”;但他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着力于语言的新颖,又标举“文从字顺各识职”,追求文句的妥贴和流畅,这就从词汇和语法两方
《闲情偶寄》共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论及生活中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植、医疗养生等诸多方面,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生活审美情趣,堪称中国古代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实用价值。
在旅行中,挖掘风景背后的历史人物,将文化融入到自然中,成为一种文化性,侧重于旅游性文化散文的描写。有靠前旅游10篇文章,有国外旅游7篇文章。主要描写所到之处的风景,以及风景背后的人物和历史。通过阅读,了解该地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对该地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在写作中运用一些诗歌散文等语句,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这种挖掘,是深层次的,不仅仅停留在风景中,更延伸了风景,丰满了人物,并陶冶了情操,思索了人生,提升了人格魅力。力求做到人、景、历史三者有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