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作的自传散文,也是写给妻子陈芸的绝美情书。 沈复与陈芸幼时初见倾心,成婚后举案齐眉,他们谈论诗歌,谈论臭腐乳与卤瓜,深夜赏月,在平淡生活中找寻诗意。他们的感情始终如水晶般纯净,屡遭家庭变故,颠沛流离,谁也不曾有半句怨言,只有相互扶持,苦中作乐。 陈芸不幸病故,沈复悲痛万分,写下《浮生六记》,记录自己与陈芸的每一个平凡的瞬间,以托哀思。 书中既有赏花与月的悠然自得,也有贫贱生活的无奈,在饱含对生活的巨大热情之下,是半生流离、阴阳两隔,是以题 浮生六记 ,作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之解。
以“古文八大家”为重镇的唐宋散文,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前人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八大家”,这一作家群实际上代表新的散文流派,形成以篇什体裁为主的散文传统,与先秦两汉以著述体裁为主的散文(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相区别,并成为以后元明清散文作家取径研习的主要对象。 唐宋散文的特点和风格的形成,与唐宋古文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唐代古文运动,是借助儒学复古旗帜而推行的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韩愈反对六朝以来所盛行的以辞藻、对偶、用典、声律为特征的“骈文”,要求恢复先秦两汉时散句单行的“古文”;但他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着力于语言的新颖,又标举“文从字顺各识职”,追求文句的妥贴和流畅,这就从词汇和语法
如果说曾国藩是一个谜,那么《挺经》就是打开这个谜的一把钥匙。他一个如此神秘的人物,近百年来多少豪杰人物都对他顶礼膜拜。人的神秘可能来自本身经历的坎坷曲折,也可能来自其人的独行孤举,而最重要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他潜心治学砺志,使他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也正是由于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而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历尽劫波,以坚韧挺劲的无畏精神而成就了“天下之大功”。《挺经》是曾国藩吐尽毕生的心血于临终前写成的一部“压案之作”。 由于曾国藩没能完成他的这部《挺经》就告别了人世。该书的部分内容、篇章散见在《曾国藩杂著》及其弟子、幕僚的著述中。现在读者手中的《挺经》,是经
《柳宗元文集》所选柳宗元散文,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宋刊《柳河东集》为底本,同时参考《柳河东集注》《五百家注柳河东集》等经典版本,出柳宗元散文数十篇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