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一个人和一个人感情是可以相通的,其实,一个人和一个人的生命更是可以相连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这样的,都不仅仅属于自己,都会天然地联系着他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只是有时我们不那么想或想的不周全,总以为生命是属于自己的,而对生命不那么善待甚至珍惜。而父亲母亲会将生命不仅仅看成自己的,而是关系着每一个孩子,他们就是这样将爱通过生命的方式传递着。 肖复兴在母亲去世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他感激母亲对自己的爱,对自己没能在母亲生前理解她而深深内疚。然而, 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
徐小斌的一些作品引起了不少争议,但是许多评论家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并认为她的才华远远超过她的知名度。本书是她的一本散文集子,所选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内容大致可分:我有迷魂招不得(评论篇)、当时只道是寻常(回忆篇)、淡妆浓抹总相宜(感悟篇)、云在青天水在瓶(纪游篇)、愿留清气满乾坤(对话篇)五大部分。 这些散文,题材多样,风格不一,涉及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了作家对于社会的思考,世态的洞察,人情的体味,以及心灵的感悟。读其文,于情于景,皆有可观者。可以说,这本散文集见证了作家创作以来数十年的心路历程。
本书以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初版《缘缘堂随笔》和1937年初版《缘缘堂再笔》为底本,精选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代表作38篇。子恺先生不仅学贯中西、才华横溢,还有一颗赤子之心,笔下文字无不恬淡率真、意味隽永、发人深省。本书收录的文章创作于丰子恺一生的不同时期,展现了他在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思考与体悟。
勾栏之地自古就上演着一出出历史大戏。风花雪月里,分明有政治演变起伏跌宕;低吟柔歌中,又可听一声声金戈铁马。这部作品为读者描写的正是清末民初北京的这样一个特殊舞台 八大胡同。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名词,位于今天的前门外大栅栏附近,清末民初因妓馆密集而成一大销金窟,并因其曾是赛金花和小凤仙一系列传奇故事的发生地,至今仍常被人提及。八大胡同,不仅仅是销金窟,风流地,它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一面凹凸镜。要想了解老北京的历史,哪里能够迈过它?作者一次次前往实地,访问曾见证过八大胡同兴衰的老人,去档案馆查阅资料,拍摄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照片,再现了八大胡同的历史浮沉、以及曾行走其间的人物命运,读来颇令人感慨动容
《雅舍小品》主要内容简介: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多少次想把这一段经历记录下来,但不是为这段经历感到愧悔,便是为觉察到自己要隐瞒这段经历中的某些事情而感到羞耻,终于搁笔。自己常常是自己的对立面。阳光穿窗而入,斜晖在东墙上涂满灿烂的金黄。停留在山水轴上的蛾子蓦地飞起来,无声地在屋里旋转。太阳即将走完自己的路,但她明日还会升起,依旧沿着那条亘石不变的途径周而复始;蛾子却也许等不到明天便会死亡,变成一撮尘埃。世上万千生物活过又死去,有的自觉,有的不自觉,但都追求着可笑的长生或永恒。而实际上,所有的生物都获得了永恒,哪怕它只在世上存在过一秒钟。那一秒钟里便有永恒。我并不想去追求虚无缥缈的永恒。永恒,已经存在于我的生命中了。 《绿化树》大车艰难地翻过嘎嘎作响的拱形木桥,就到了我们前来就业的农场了。木桥下是一条冬日
本书是梁实秋*代表性的散文,小品所取都是生活琐事,有人间烟火,也有世情风俗,经他描绘却别具风趣。在机智闪烁、谐趣横生的文字中,不难看出梁先生独特的智慧、过人的洞察力和超强的表达力。 梁先生的小品文虽纳外来影响为己用,却自有其独特的风格,尤其在语言上兼具文言文和白话文相济的雅趣和幽默诙谐的风趣。梁先生曾言此书为“写作自遣”,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本书影响并教会了很多人如何自遣,如何享受和面对生活。
本书系著名作家迟子建散文集。书稿紧扣青少年阅读需求和写作实际,精选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所选文章既有很强的文学性,又有很强的指导性,旨在使广大青少年读者轻松快捷地阅读经典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陶冶性情,学习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
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散文随笔集。作品分三个部分。 部分是作者的尼日利亚游记,将自己亲历这个非洲咖啡豆之国诸地的见闻,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精神面貌,描述得栩栩如生。 第二部分是作者的零星记事:既有在美国生活与活动的 “碎片拼图”,也有充满乡情元素的追忆与怀旧,还有褒贬有致,抑扬有度的文化札记。 第三部分是作者的心灵感悟,这部分也很 “零星”,基本是随心杂感的辑录,但却将作者自身“只需要比别人少一点点,就能满足”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展示了出来。
《梁实秋读书与做人》精选梁实秋谈读书和谈做人的散文七十余篇,希望能反映一代大师才、情、趣之一端。 “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梁实秋谈读书:深入浅出,以文学家、翻译家谈读书经历、阅读感悟,从中可见出一代大师的成长及东西方文化之精髓,读者亦可从中体悟到学习外国语言、阅读外国文学的心得。 梁实秋谈做人:信手拈来,对生死,幸福,金钱,友谊等,梁实秋都有自身的独到见解,谦和之下暗藏幽默,见出大师的修养与睿智。
《飞鸟集》是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英文格言诗集,包括325首清丽的小诗。这些诗歌描写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爱情与人生,以简单的语句道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1. 全书采用便携开本,方便读者随身阅读 2. 足本无删减,完整收录325首诗歌 3. 采用郑振铎公认经典译本,中英双语对照 4. 清新的版式设计,舒适的配色,让读者长时间阅读不疲乏 5. 325首诗歌全部配套英文录音,地道伦敦腔,男声女声随意选听
《女人的办公室》为香港最神秘专栏女作家王迪诗的办公室话题之作。书中,她时而为女人发声,时而为男人辩护。她是少有的懂得生活的快活女性,快活,源于她懂得自嘲,她把女人世界的孤独完全看透。她以辛辣的文笔,告诉读者何为“王迪诗式”的生活态度。黑色幽默的文字,让人笑中有泪。和王迪诗一起,痛骂公司“女皇”,笑看身不由己的工作风云。
本书是李劼人“大河三部曲”第一部。小说以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七年时间为经,以四川省会成都及其近郊构成的川西坝为纬,描绘了清朝末年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及挣扎的苦难历程。塑造了蔡大嫂、罗歪嘴、顾天成、刘三金等经典市民形象。李劼人对这个市民群体的心理刻画细微入理,惟妙惟肖,通过这个“市民阶层”的群画像,反映出在中国近代历史巨变中,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刻底层百姓的社会心理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深刻变化。在作品中,作者表达了对备受压制的人们——特别是下层妇女的同情。小说还结合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细腻地写出了当时的民俗风情、起居服饰等,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的地方色彩。
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我执》一书所收文章,大多写于2006年至2007年间。当时在香港一家财务不断传出问题的报刊上,出现了“秘学笔记”这个专栏,让城中的文艺青年像染了毒瘾一样追看,每次谈起那些语气平静的文章时我们都激动得语无伦次。那个专栏里呈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梁文道——一个理性睿智的公共人物,平时挟泰山而超北海的,原来内在也有诸种深沉的软弱、难以排解的焦虑,诸种人际必有的摩擦原来也如藤蔓纠缠在他那看来水镜鉴人的心灵里,长成一片过于深邃的阴霾。被切成豆腐块专栏,但《我执》有完整的叙事。一个看来什么都
本书主要收录了梁实秋多年的读书札记、写给友人的信件以及多篇充满人生思考与感悟的诗歌。梁先生的文字恰如其人,真诚、平和,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感受到他广博的学识,对朋友的亲厚,和对人生以及世间万物的包容、欣赏和发自心底的珍爱。 这本书对梁实秋个人思想和经历的呈现*多,也因此烙印着他个人生活的痕迹。尤其是那些书信,比正式的文学作品更能显示出作者的人格精神和价值取向。虽然文字未经雕琢,但蕴含其间的那份真切赤诚的情感更能打动人心。
本书精选老舍《济南的冬天》《想北平》《养花》《猫》《我的母亲》等经典散文,让你领略作者笔下的世间百态、喜怒哀乐,让你感受作者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的语言风采。本书内容丰富,分类合理,雅俗共赏,书中或描写风物人情,或针砭时事,或叙写家庭生活,或谈论文学创作,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
《经济学家茶座》以文笔优美的经济学随笔为主要内容,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经济学界,关注学术。 主要栏目有:国是我见,对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予以解答;生活中的经济学,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给与经济学解释;学问聊斋,谈如何做学问;学界万象,评经济学界万千现象;经济评论,对具体经济问题展开评论;经济随笔,专家学者撰写的经济散文;经济学人,介绍经济学家的学问和逸闻趣事;经济史话,回顾经济历史;他山之石,介绍海外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经验。 主要作者包括国内一流经济学家、港澳台地区知名经济学家和北美、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华人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