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中国文坛*美的收获。这部散文集选取了《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秋天的怀念》《合欢树》《黄土地情歌》等史铁生*为经典的散文。其中《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为经典的散文之一,全文感情深厚隽永,哲理含蓄,感人至深,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
《汪曾祺人间别集(珍藏版)》系列套装分为《人间草木》《人间滋味》《人间有戏》《人间自在》《人间雅量》《人间独行》《人间烟火》七本,精选汪曾祺两百余篇散文代表作,特别收录短篇小说名作《大淖记事》《受戒》《鸡鸭名家》,呈现作者数十年文学创作的精华。作品中淋漓尽致的美感与意味深深的古韵,总能显落出一种迷人的通透,独特的抒情味与诗味非常贴合青少与女性群体的阅读审美需求。
套装含9册图书 瓜豆集(周作人散文自选系列) 《瓜豆集》收入周作人散文随笔三十三篇,是一九三六年五月至十二月的作品。除了《结缘豆》《谈养鸟》这样的散文外,还有数篇回忆人物之作。而且,关于家庭和妇女问题,周作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同情态度。 风雨谈(周作人散文自选系列) 《风雨谈》收入周作人散文随笔三十七篇,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至一九三六年五月的作品。多是周作人细读自己所藏的明清笔记后写下的文章,如《钝吟杂录》《燕京岁时记》,以 重情理 的原则 披沙拣金 ,重新发掘这些明清笔记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 苦茶随笔(周作人散文自选系列) 本书收录周作人散文随笔《关于苦茶》《骨董小记》《论语小记》《厂甸之二》《科学小品》《现代散文小序》等约50篇,包含了作者对于茶、对于人
此次浙江文艺出版社获得独家授权的“莫言作品全编”,囊括了莫言自1981年开始创作以来发表过的全部作品,全面、系统、完整地展示莫言迄今为止的创作成就,涵盖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剧作、演讲、对话等诸多体裁,共计26部。所有内容经过详细审校,被莫言认可为“定稿版”。“莫言长篇小说集”是这套全编推出的第一批作品,囊括了莫言迄今为止的十一部长篇力作;莫言为全新版的十一部长篇小说和五部中短篇小说亲自题写了书名,并为每部作品手书了别具一格的“诗词”作序。浙江文艺出版社在装帧设计上力求大胆突破,把莫言作品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去理解,既继承中国元素,也吸收外国元素,用符合时代潮流和国际视野的设计理念来构建全新的装帧方案,令人耳目一新。内附精美插页、精致书签。该合集收入长篇小说系列10种:《红
古村 古俗 ISBN 978-7-5339-6263-0 定价:78.00元 本书是2018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冯骥才数十年来从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结晶,由古村、古俗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古村部分集录有16篇文章,古俗部分辑录有20篇文章。阐释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面对的困境、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的进展、取得的保护成果以及需要继续致力的地方。 在现代化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冲击下,人们与传统日渐疏离,冯骥才强烈关切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主动承担起发掘、保护、传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重担,承担起对全社会呼吁、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通过几十年风雨兼程在非遗大地上的实实在在的工作,致力于让人民真正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认识的过程中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责任。《古村 古俗》一书即是为延续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创作的具有创新性、开创
《新中国70年优秀文学作品文库 散文卷》精选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表的百余篇散文佳作,如20世纪50年代的有冰心的《小橘灯》等,60年代的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70年代的有丁玲的《杜晚香1979》,80年代的有汪曾祺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等,90年代的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21世纪的有陈忠实的《原下的日子》、迟子建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杨利伟的《祖国伴我去飞翔》等,以时间之轴串联起不同年代不同作家的思考和探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散文创作的脉络和轨迹,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饱含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精神、中国风貌的优秀散文画卷。
套装共8册: 茶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烟酒茶园卷: 烟、酒、茶、园,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物,中国古代的文人却常常乐在其中,并以此为媒介,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审美体系。在现代社会转型之后,这套独特的审美价值观仍如某种文化基因,影响着今天的人。本书精选了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以 烟 酒 茶 园 为主题所创作的经典散文三十一篇,其中包括徐志摩的《吸烟与文化》、金受申的《饮酒》、郁达夫的《上海的茶楼》、老舍的《非正式的公园》等,内容多以逸闻趣事为主,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情趣,也继承了明清小品文借物咏志的优秀传统。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境界,并借此领略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服装一二三 故乡的吃食:衣食住行卷: 吃饭、穿衣、起居和出行,是人基本的生活内容,正是在这些朴素
《故宫》从不同角度解读故宫,分十二章节从故宫的建筑艺术、使用功能、馆藏文物和发展演变的历程等方面,全面展示故宫辉煌瑰丽、神秘沧桑。讲述了紫禁城内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 《颐和园》是历时近三年拍摄的央视纪录片《颐和园》同名图书。本书是把形象的《颐和园》变成了文字的《颐和园》,从线性观赏的影片,到可以随时阅览、反复回味的书籍,《颐和园》又被赋予新的生命和价值。您可以忙里偷闲随手翻看,放松身心,也可以好整以暇细读慢品,掩卷沉思。又或者,带这本书去颐和园,以书中文字对照园中实景,揣度当初清漪园君临天下的恢宏气势,领略颐和园前世今生二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寻觅园林背后林林总总人物故事的点滴遗迹,参悟山水之间 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无双美景的诀窍机关,也会是一种不
周作人的散文,笔势飘逸洒脱,表情达意平和恬淡、庄谐杂出、舒徐自在,同时又不乏文化批判的力度,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于一炉,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是中国散文史上一座高峰。 由著名出版家、周作人研究专家锺叔河先生全新整理编订的《周作人散文全集》(修订版),共15卷,690万字。采用编年体形式,辑录周作人1898 1966年创作的全部散文及部分日记、诗歌、书信、序跋、译文。修订版尽可能弥补了初版的一些缺失:修订了100余处注释,增加了近200处注文,改正了若干错讹,增补了几篇近些年新发现的周作人散文,在第14卷末尾增加20世纪30-40年代《周作人自编集》33种原版书的封面和版权页,同时将原版索引卷纳入全集作为第15卷。
《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了:季羡林散文精选集》 共分三辑,《月是故乡明》《永远的哥廷根》《做真实的自己》,全面地体现了季羡林先生的人生轨迹、学术道路和散文成就,突出展现了其面对生活的挫折与外部的动荡之时,如何安顿自我的心灵,在不安的世界里从容生活。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散文代表作,将季羡林先生经历过的困惑、烦恼、欢乐、痛苦,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等呈现给读者,希望借大师的人间体悟让我们在生活的忧思中得到一丝慰藉,给我们前行的力量。 《桨声灯影,雪后湖山:俞平伯散文精选集》 桨声灯影,雪后湖山,晚归船,夜掌灯 生活的趣味,在重温一场一场江南的往事,在 冬天生炉子、夏天扇扇子 ,在 人到中年,不过如此 。 俞平伯先生幼承家学,旧学功底少有人及,又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倡导白
本套文集遴选范围是《收获》2018年至2022年发表的作品,按创作体裁编为四卷,即散文一卷、中篇小说两卷、短篇小说一卷。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再访米仓山三记 散文卷》为中国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的散文随笔集,包括余华的《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文学给予我们什么》、阿来的《再访米仓山三记》、王安忆的《理趣》《我和彭小莲》、毕飞宇的《私奔、家庭、认知、傲慢与报应》、叶兆言的《记忆中的一些碎片》、陈福民的《失败者之歌》《青春帝国少年行》、张新颖的《追忆沈虎雏先生》、南帆的《古城图里的气息》、袁敏的《书生校长》等二十余篇。散文卷收录的散文随笔,大多出自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之手,适逢《收获》杂志创刊65周年之际集结推出,以飨深爱中国文学的读者朋友。 《仰头一看 玫瑰在额头上 中篇小说卷》为中国当代作家的中
宋徽宗年间,在中国大地上,宋、辽、金各据一方。金国国力昌盛,辽国积弊重重,而北宋政府自澶渊之盟以来,以为天下太平,高枕无忧,终日歌舞升平,已是一派日暮景象。本书以武将马扩为主要人物,以其一家人的不幸遭遇为主要线索,层层展开,讲述了从宋、金海上之盟协议共击辽国,到金国撕毁盟约挥兵南下,北宋灭亡,宋高宗偏安江南一隅这段历史。其间政权更迭,人事沉浮,刀光剑影,狼奔豕突,爱国志士断头沥血勇赴国难,无耻官僚认贼作父觍颜事仇……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作品笔势凌厉,大气磅礴,犹如群山万壑,直奔荆门。读来令人时而血沸气促,义愤填膺;时而潸然泪下,慨叹不已。 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上海市庆祝建国四十年优秀小说奖。
中高考热点作家代表作精选, 专为学生打造的阅读范本。 现代文阅读 VS写作双提升 ! 《爱一朵花,照见它成长》(朱成玉执笔30周年精华本) 《爱一朵花,陪它盛开》(朱成玉典藏佳作升级纪念版) 《所有寂寞都藏着眷恋的光》(收录包利民近40篇中考真题、模拟试题) 《独处之意是清欢》(与林清玄、丁立梅、毕淑敏、张抗抗等齐名的中高考热点作家美文) 《凌晨四点的月光》(收录中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原文,中学生作文写作素材库) 《在尘世的烦恼里开怀》(在自然、景物、人事和琐碎中分享爱、梦想和未来) 《唯有葵花向日开》(本书荣获第五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
《青梅嗅》是一部科学哲学散文集,是继我社几年前出版的《空钓寒江》后的另一本能“构建人文精神世界基石”的科学散文精品。作者詹克明是一位文理兼通的科学智者,书中的散文包罗智慧,令人震惊,有读者评价其诸多散文,行文风格鲜明,哲理深刻“只有大智者才能将科学与自然融会贯通互相印证,给人的影响是终身性的,可堪称世间最有价值的文章。”《青梅嗅》是詹先生诸多美文的摘编,短小精粹,能满快节奏环境中,有良好文化修养的读者群(白领、大中学生)领略科学哲理的需求,既不降低阅读品味,又能有效利用零散时间以提高自身的修养。
《女儿红》为简媜一九九一至九六年间创作之结集,与同时成书之《胭脂盆地》互补构成,而题旨与表现方法各异。此书探索女性之内在世界,听其声,窥其情,以介乎散文与小说之体裁穿梭今昔各种女性面貌之间,坚持自我之性别典型,追踪,寻觅,以其不畏缩,犹疑,遂能发现并摹写个中充沛之壮丽与高贵。
戳脚翻子是一个古老的拳种。武术家李瑞东(鼻子李,1851-1917)在其《太极拳谱》自序中曾说过:“余自幼即癖好拳棒,无奈未得遇名师……后得幸饶阳李老遂先生来,得其开导师指教,方稍较明释。……先生是戳脚门,近日四乡各镇均推戳脚门为最,闻风胆落。”这是清朝末年的事。 真正使戳脚翻子落户北京,成为北京的一大拳种,并且使之与河北戳脚、东北戳脚形成鼎足而立的北京流派,始自魏赞魁的高足吴斌楼(1899-1977)先生。 笔者三人均是吴斌楼先生的入室弟子。自入门来,侍师十数载,直至先师仙逝。期间,颇得先师教诲。除掌握戳脚翻子功理功法之外,也曾协助先师整理资料,撰写文章,辅导新秀。为了使读者领会戳脚翻子真谛,我们将先师所传总结整理撰写成这部书,希望能对武术爱好者和武术研究者有所帮助,并与戳脚翻子传人们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