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是她根据1928年在英国两所大学所作的“女性与小说”主题演讲而写成,于1929年出版。作者文笔细腻风趣,充满睿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学风格提出了一系列女性主义观点。她用“五百英镑和一间自己的房间”作为比喻,指出经济自由是女性能够自由创作的前提,对女性主义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梵高的星空下岁月流转》并不是一本专业的美术书籍, 也不是一本名画鉴赏书。 它记载了作者郭雅蓝交织着欢笑和泪水的白领生涯中, 遇到的与画有关的故事。 书中混合着活力和忧郁,明朗和冷清, 让无处慰藉的人生, 通过图画得到疗愈。 “心灵对画·疗伤美术馆系列”包括: 《在梵高的星空下岁月流转:世界名画的美丽与慰藉》 链接:product../product.aspx?product_id=21076728&ref=search-1-pub 《蒙娜丽莎的眼泪:在世界名画中疗愈人生的伤》链接:product../product.aspx?product_id=21066225&ref=search-1-pub 《人生不是单程旅行:在世界名画中体悟幸福的真意》链接:product../product.aspx?product_id=21102506&ref=book-02-M
英国年轻的航海爱好者鲁滨孙,出身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他瞒着父亲出海后,在一次海难中被风浪卷到一座荒岛上。虽然脱离了危险,但他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为了生存,他用自己的聪慧和坚强意志,克服了种种磨难,建造了堡垒、“别墅”和船只。他又救下土人手中的俘虏“星期五”,协助英国船主收复了被海盗占领的大船, 告别了他生活了28年的荒岛,随船返回了英国。
刘墉的小说带有一种神秘、浪漫、讽刺与诡谲的色彩,每一篇都有令人惊讶的结局,却又在写实中带有虚幻,使那结局产生神秘的延伸。 俯身从边缘被花压垂的枝条间穿过,站在树干下仰首察看,逆光中,那白紫的花冠,是更剔透而似乎可以入口了。 我扶铲而立,暗想,难道这真已是早来的春天?
。。。
《沙乡年鉴》或者可以称得上是自然文学中最美丽的文字,其优美的描写、浓厚的情感和质朴的伦理,是散文当中美好的读本,并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记录了利奥波德在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农场进行生态修复的经历,以四季为顺序,笔法抒情、生动,富有感染力;记录了作者一生在美国各个州工作和游历过程中的思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生态思想发展的脉络;从哲学、伦理学、美学及文化传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应该具备的关系。“土地伦理”代表了利奥波德生态思想的精髓:“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这种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体现出利奥波德罕见的思想前瞻性,他也因此被称为生态主义的“先知”。
本书作者长期生活在纽约,亲身体验与关注着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这些随笔涉及书刊、电影、时装、博物馆、饮食等多方面,充分展示了“文化纽约”既新潮时尚又高雅独特的风貌。 头发种种 头发长在人身上不比心脏,大脑;五官,没了不至性命或利害攸关——一般而言。清朝快亡了的时候,男人的辫子是留是剪可是跟脑袋差不多一样重要的,就好像几百年的家业都悬在这根辫子上,咔喳一声呼喇喇好像是历史落地——也真的落了地,所以当年为了一个辫子闹出许多故事来也是情有可原的。在这种时候,头发似乎颇有点存在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味道。西方的男人相当于东方人留辫子是更早些时候,越贵族越有身份的人越要戴白假发还要扑上厚厚的粉动辄就长虱子的,这种男人还要穿夹脚的鞋子,大腿绑得紧紧的,不比女人好受多少。
这本故事与随笔选由《心灵的智慧》和《性的世界》二部著作构成,并更名为《巨大的子宫》。它再一次展示了亨利·米勒作品惯有的基调、文风及题材范围的宽泛性。米勒笔法率直、自由,令人快慰。虽缺乏谨严的风格,却给人清新之感。他”发自内心”地写作,将读者径直引入他的思想感情。卡尔·夏皮罗写道:“他的真实意图是找到我们这个世界活的精髓,不管它以何种表现形式存在——存在于艺术中、文字中抑或人类行为本身。那是他无法抑制狂喜而放声歌唱、赞美、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