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颗星球上的树能说话,那它会告诉我们什么? 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史诗,如同《瓦尔登湖》遇见《百年孤独》,几个世纪,不同种族国家的人物命运如同一棵树,地下是家族传统的文化历史,地上是新世纪文明的枝杈,他们相遇,相识,共同为自然与生命而战。 从布鲁克林乡间的栗子树,到东方中国的扶桑传说,从有语言障碍的科学家,到越战中跌入树中的美国飞行员,一个瘫痪的印度游戏开发程序员,一个怀疑人性的心理学家,一个拥有神秘遗物听过古老传说的工程师,一个曾死去的女大学生。九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背景的毫无关联的故事,终于汇聚在一起。
有人劝索尔 贝娄写自传的时候,他总说没什么好写的,他就是忙得要命。忙着写小说,偶尔写写杂文;忙着谈恋爱,结婚,当父亲,离婚,交友,结怨,悲伤;忙于历史大事,忙于文学小事;忙于大量读书,忙于恪尽教职,教书一直教到耄耋之年。尤其是忙着写信,写给他先后几任妻子,他的儿子们,他的作家同行,喜欢他的和不喜欢他的读者,还有追着他要签名的人,着了魔似的阿谀逢迎者,以及重度精神病患者,等等。 大作家并不全都擅长写信。写信似乎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天分,像艺术天分一样神秘莫测。显然,索尔 贝娄具备了这个艺术天分。 在这部书信集里,贝娄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热恋的时候,他会说: 苏茜和我就是在一块浮冰上都可以很开心。 心情恶劣的时候,他会对前妻桑德拉破口大骂: 你他妈的差点儿杀了我 我把我在你手里
十七岁,V.S.奈保尔考取政府奖学金,离开特立尼达赴牛津读书,从此开始和父亲的书信往还。四年后,父亲过世。又四年,儿子的作品成功出版。本书收录了1950至1954年间V.S.奈保尔和父亲及其他家人的往来书信。 记述伟大文学天才真实的成长之路,249封不同寻常、亲密坦诚的家书,写出了一对由爱、尊重、共同的理想所联结的父子的动人故事。这是一位伟大作家的成长史,一位 失败 作家的奋斗史,一个引人入胜、关乎梦想的奇迹般的故事。 -------- 我很想家。你知道我渴望什么吗?我渴望那毫无预兆突然降临的夜幕,我渴望夜里狂乱的暴雨。我渴望听见暴雨砸在屋顶的单调声响,或者,雨点落在美丽的野生芋类植物宽大叶片上的声音。总之,我渴望回家,想念家的气氛。我想念骑车,想念大海,想念里亚尔托电影院的后排座位,想念我抽过的那种香烟,想念发
从秋天到春天,在英格兰东部一片平坦的湿地上,J.A.贝克追逐着游隼的身影。他沉迷其间,痴痴地追随这种鸟,观察它们——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杀、进食、休憩……在日复一日的追逐中,他作为人类的意识逐
“那孩子死了,其他没什么可说的。”在狱中,追踪者,那个长着狼眼的男人述说起一段传奇。他的故事太过诡异荒诞,没有人敢真的相信。 追踪者鼻子很好,能凭借气味找到任何人,哪怕那人在世界尽头或死之国度。化为人形的黑豹找到他,带来可疑的委托——寻找一个失踪三年的孩子。 他发现,自己必须踏遍全大陆凶险的角落,横跨污秽不祥的暗土,穿越古老神秘的十九道门,而挡在他身前的,是食人吮血的怪物,危险肮脏的密谋与操纵一切、掩埋一切的夜魔。 这个孩子身负全世界的真相,这场追猎注定左右全大陆的格局,但追踪者向来蔑视一切正统,嘲笑一切大义,他 想做的,只是找到孩子,送回母亲身边……
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后,由于英勇善战,屡建战功,被太武帝亲封为扫北大将军。令其带领八千精兵、八百铁骑军扫除北方及燕山一带的倭寇和顽匪。花木兰初春时节带领将士从洛阳出发,一路北进,所到之处遇寇征战,遇匪歼剿,使北方的倭寇和顽匪,纷纷被歼灭。
《生存的习惯》是奥康纳的书信简集,其中收有她在病榻上写的一封充满关爱和勇气的信。编辑书信集的也是弗兰纳里的终生朋友萨利?菲茨杰拉德。他认为弗兰纳里除了小说家的艺术习惯外,还具有第二个良好的习惯,就是“生存习惯”。他说:弗兰纳里“不仅行为,而且内心气质和的活力都逐渐在看得见的事物、生存的活物上反映出来,并赋予特性,而其本身反映在她的言行上。
本书探讨了滑稽产生的机制,分析了滑稽喜剧之所以使人发笑的原因,并强调了笑对于社会的功能。这些问题看似学术味浓郁,但又是喜爱笑的人们所想知道的。尤其是本书明确地给出了一些有关滑稽的规律、法则和定理,既反映了作者深刻的智慧,又使我们获得了制造滑稽的必要工具。了解了滑稽产生的机制,你便可以随时随地为自己,为他人制造出笑;知道了滑稽喜剧使人发笑的原因,喜剧小品、相声演员便能轻松自如地逗笑,观众也能意会到其中笑的真谤。本书的叙述方式情趣盎然。作者从具体生动的事例出发,避开枯燥的哲学术语和定义之类,自然而然地引导到深层的核心;加之,作者乃语言大师,语辞流畅华美,且不乏机智幽默,既能令人捧腹大笑,又能使人在大笑之余有所收获,回味无穷,实属深入浅出大家之作。为什么笑,笑什么,怎么笑,《笑与
《伊利亚特》是人间的神奇之作。它是以严谨的结构、精巧的布局直接描写特洛伊战争的英雄史诗。这本书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在同异族战斗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同时教我们看到人生的悲苦,人生的英烈,人生的渺小和。 水建馥先生学贯中西,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学者型的翻译家,中国少数古希腊文学专家之一,他的译文,不论是诗还是散文,都很好精彩。《伊利亚特》是水建馥由英国作家邱尔契的英语散文改写本译出,译文秉承了水建馥一贯的文风,简洁、凝练、准确而又不失优美、幽默。
本雅明用碎片方式审视童年时代柏林生活中的人与事的散文作品。作者去世前把文稿藏在巴黎国家图书馆里,四十年后重现人世——重返作者1900年前后所经验过的柏林都市生活的景象:柏林的内阳台、胜利纪念碑、蹄尔苑林、电话机、动物园、西洋景、捉迷藏、儿童读物、圣诞天使、幽灵等等,经过他的思想过滤和钻探,无不以一种信息和感受极其密集、深入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极富魅力的个人风格和洞悉事物的新奇视角,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西方评论家将它誉为“我们时代美的散文创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