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记者贝尔纳 奥利维耶在退休之后,决意开启并重塑自己的人生,他的目标是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独自步行到中国西安。他将旅途分为三段,利用每年合适的季节徒步:第一段是穿越安纳托利亚高原,到达伊朗边境,第二段横跨伊朗徒步到丝绸之路重镇撒马尔罕,第三段从撒马尔罕步行到西安。在完成这一万两千公里的 丝路长征 之后,在伴侣的 怂恿 和陪同下,又从里昂徒步到伊斯坦布尔欧洲部分,完成最后的三千公里,也最终形成了这部蜚声世界的旅行记 徒步丝绸之路 四部曲。 第一部《穿越安纳托利亚》分十三章,讲述了他从伊斯坦布尔出发,步行穿越安纳托利亚高原,直到土耳其和伊朗边境的各种见闻和经历。 第二部《奔赴撒马尔罕》分十六章,讲述了他从土耳其和伊朗边境出发,步行穿越伊朗高原直到撒马尔罕的各种见闻和
套装共12册: 穿睡衣的作家(经典写作课) 普林斯顿文学课(经典写作课) 风格练习(经典写作课)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经典写作课) 小说教室(经典写作课) 作家的信念:生活、技巧、艺术(经典写作课) 写作人:天才的怪癖与死亡(经典写作课) 顿悟与启迪:卡罗尔 希尔兹谈写作(经典写作课) 自我意识与反讽(经典写作课) 悬疑小说的构思与写作(经典写作课) 寻找一个角色(经典写作课) 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圣(经典写作课) 小说教室 《小说教室》是日本编辑根本昌夫的写作主题散文集,首版于2013年,因作者指导学生获芥川文学奖而受到关注,于2018年再版。 在本书中,根本昌夫基于自己在知名文学杂志的从业经验,回顾日本文学名家写作之路,将他关于小说写作的心得娓娓道来。小说的本质是什么?小说写作时有哪些需
《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 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纪 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欧内斯特 海明威 几乎从记事起,我就被《巴黎评论》的访谈所深深吸引。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对 文学是怎样的 这一问题好的、现成的探究。从许多方面看,问文学是 怎样的 比问 为什么 更有意思。 萨尔曼 拉什迪 在我写首bu长篇小说时,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 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 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
《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 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纪 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欧内斯特 海明威 几乎从记事起,我就被《巴黎评论》的访谈所深深吸引。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对 文学是怎样的 这一问题好的、现成的探究。从许多方面看,问文学是 怎样的 比问 为什么 更有意思。 萨尔曼 拉什迪 在我写首bu长篇小说时,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 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 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
《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 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纪 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欧内斯特 海明威 几乎从记事起,我就被《巴黎评论》的访谈所深深吸引。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对 文学是怎样的 这一问题好的、现成的探究。从许多方面看,问文学是 怎样的 比问 为什么 更有意思。 萨尔曼 拉什迪 在我写首bu长篇小说时,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 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 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唤醒自己写
夏尔 波德莱尔(1821-1867)一生写了1460余封书信。这部书信集分上下两卷出版,上卷收录波德莱尔自1832年1至1860年2月的书信,下卷收录自1860年3月至1866年3月的书信的书信。这些书信从青少年到里昂上学,到中年突遭中风而偏瘫失语,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四年。从这一封封亲笔书信中,我们可以详细了解波德莱尔的成长环境、时代氛围、个人生活、创作思想、发表过程以及他的财务状况等,为深入研究这位影响深远的现代诗人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手材料。本书由法国波德莱尔研究专家克洛德 皮舒瓦和让 齐格勒编辑并注释,由我国波德莱尔研究专家刘波教授作序;上卷由刘波教授和翻译家刘楠祺合作翻译,下卷由刘楠祺一人翻译。 译者简介: 刘楠祺,1955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语专业,多年来钻研波德莱尔诗歌的翻译与研究,译著有《恶之花》《
远行译丛:夜航西飞(精装) 远行译丛威尼斯是一条鱼(远行译丛) 远行译丛:走出非洲(精装) 远行译丛:赫拉克勒斯之柱(平装版) 远行译丛:美国深南之旅(平装版) 远行译丛:火车大巴扎(平装版) 远行译丛:英国环岛之旅(平装版) 远行译丛: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精装) 远行译丛: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精装) 远行译丛:雪豹女皇 远行译丛:说吧,叙利亚(人文社新版 精装) 徒步丝绸之路Ⅳ:有始有终 徒步丝绸之路Ⅲ:大草原上的风 徒步丝绸之路Ⅱ:奔赴撒马尔罕 徒步丝绸之路Ⅰ:穿越安纳托利亚 远行译丛:说吧,叙利亚(人文社新版 精装) 1930年,命运安排年轻的考古学家马克斯 马洛万和当时已负盛名的阿加莎 克里斯蒂相识,阿加莎的名气并未阻碍她分担丈夫的工作。她参与了马克斯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每一场发掘,与他同甘共苦,
探访村上春树 系列五本超值套装!从猫、美食、音乐、西班牙文化和旅行五个方面,多角度解读村上的文学世界。全彩印刷,颜值爆表,随书附赠精美书签。
本书精选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散文名家包括罗素、普莱斯利、萧伯纳、毛姆、吉辛、康拉德、E.M.福斯特、高尔斯华绥、赫胥黎、弗吉尼亚?伍尔夫等的散文40篇,附有作者简介、详尽的注释及三篇论述英国散文的文章。本书选文精当,注释详尽,可较大程度地提高中级以上英语学习者对现代英国散文的了解和鉴赏。钱锺书先生和陆谷孙先生分别为本书初版和新版作序。 本书可用作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材,也可供其他英语爱好者阅读参考之用。
《对联话》是近代联话名著,为作者吴恭亨集十数年之力收集整理而成。其中主要是他和门人的联语,也适当收入了别人的一些名联,涉及林则徐、魏源、龚自珍、陶澍、左宗棠、曾国藩、王闿运等晚清名人。分题署、庆贺、哀挽、杂缀、谐谑五类,除录联语外,同时辅以简略的背景介绍和评析。作为联话著作,几于梁氏《楹联丛话》比肩。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自觉日益干涸却仍羡望着甘美清泉的心灵,以及所有在生命旅途中渐感疲倦而等待生命的更新与第二次怀春的不安灵魂—— “我将教给你热诚。” 《地粮》是纪德游历北非和意大利之后,以抒情方式,揉合传统的短诗、颂歌、旋曲等形式写成的一连串富有诗意的断想。他以炽热的灵魂感应生命的花果,并将这赤诚之爱整个地化作颂歌、凝成诗语。此书可谓纪德本人最激越的精神独白,被奉为“不安的一代人的《》”。
套装共6册: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 /小说要有故事 /出走的人:作家与家人 /写作中的大作家 /普林斯顿文学课 /自我意识与反讽 《小说要有故事》是英国作家毛姆的读书随笔精选集,本书从他的三本散文作品《书与你》《十大长篇及其作者》《总结》中精选出三十二篇随笔。在这些文章中,他分享了对于简 奥斯汀、狄更斯、司汤达、福楼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一系列文学巨匠的代表作的阅读心得,以一种知人论世的笔法,对这些前辈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他们的代表作进行了精彩的解读。此外,他凭借广博的阅读积累和自身多年的创作经验,在点评这些伟大的作家和作品的同时,也讨论了他对 阅读 这件事的看法,尤其是阅读哲学的感受,其中充满了睿智的思考与洞见。毛姆将阅读视为一种享
《诗的蒙难》是阿赫玛托娃札记(二)。本书以日记的形式创造了阿赫玛托娃的形象。重视了她的语言,她的语言与其的诗歌的相似性,丰富、简炼、韵律、清晰。本书作者尽量向读者介绍了那个可怕的时期。那时她无家可归,到处流浪。疾病、贫困、母子分离的痛苦折磨着她。面对刑讯她又为自己及朋友担惊受怕,但她却高傲、自豪地面对这一切。
读者杂志社编选的《读者的散文(上下)》中,242篇名家名作,中外精品熔于一炉,人性、情感、命运……观察别具只眼,微妙的感觉直击人们内心很柔软的地方,澄澈、优美,每一篇都充满灵动的情思。
巴黎评论 出版人访谈:(The Paris Review),美国老牌文学季刊,由美国作家乔治 普林顿、彼得 马修森等人于1953年创刊于法国巴黎,后编辑部迁回美国纽约,并持续出版至今。自创刊之日起,《巴黎评论》一直坚持刊发世界顶级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并成功发掘推介了众多文学新人,著名作家如诺曼 梅勒、菲利普 罗斯等人的写作生涯正是从这里起步。 作家访谈 是《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1953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 小说的艺术 之名,逐渐扩展到 诗歌的艺术 批评的艺术 等,迄今已达400篇以上,囊括了20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自1983年起,《巴黎评论》 作家访谈 栏目的关注视野进一步扩大,从写作扩展至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学出版、编辑领域:自
1934年,一个明媚的仲夏清晨,洛瑞˙李只身离开了英格兰的故乡。他19岁,仍然十分稚嫩,但坚信未来的好运。带着一把小提琴、一个行囊,他徒步去看海,前往伦敦打拼,因一句短语远航至西班牙。海一程,山一程,浪漫惊奇之旅亦是生命的蜕变之行。然而,西班牙内战的硝烟却打断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