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巴尔加斯 略萨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非常欣赏加西亚 马尔克斯。作为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这位秘鲁作家深入研究了加西亚 马尔克斯的生平和创作,于是诞生了这本精深而厚重的博士论文。然而,两人在1976年突然决裂,本书随即遭到雪藏,直到近五十年后,《百年孤独》的作者已不在人世,这本加西亚 马尔克斯研究领域的重要专著才终于以单行本的形式重新出版。 在小说家之外,巴尔加斯 略萨也是一位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这本书不仅包含了他为加西亚 马尔克斯所作的详尽传记,更展现了他扎实非凡的精读功力,细致入微地拆解了哥伦比亚作家当时的每一部作品。他向世人雄辩地证明,即便在最专业、最挑剔的批评者眼中,从《枯枝败叶》到《百年孤独》的每一个细节仍都是经得起推敲的。
这本回忆录以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非洲的生活,其中包括她毕生钟爱的两项有趣又传奇的事业 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柏瑞尔 马卡姆以非常动人的文字,铺陈出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她参与狩猎的情景、她与当地土著的情谊、她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她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组织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加拿大的经过。
上述利息将被平均分成五等份,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分配:[ ]其中一份将被授予在文学领域某一理想方向创作出Z杰出作品的人。 引自阿尔弗雷德 诺贝尔遗嘱 -《巴黎评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你是什么反应? -谢默斯 希尼(1995年诺奖得主):有点儿像遭遇了一场大体温和的雪崩。 《巴黎评论》( The Paris Review ),美国老牌文学季刊,由美国作家乔治 普林顿、彼得 马修森等人于一九五三年创刊于法国巴黎,后编辑部迁回美国纽约,并持续出版至今。自创刊之日起,《巴黎评论》一直坚持刊发世界顶级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并成功发掘推介了众多文学新人,著名作家如诺曼 梅勒、菲利普 罗斯等人的写作生涯正是从这里起步。 作家访谈 是《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
《道德书简》被认为是塞涅卡的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在这一百二十四封写给弟子路西利奥的信中,塞涅卡讨论了友谊、尊严、死亡、自由等词语的内涵,引用先贤哲人的格言,思索如何实践美德的问题。 对塞涅卡来说,幸福与获得物质财富无关,与社会地位、行使权力无关,幸福作为至善,仅在于道德之善。这是经受一切考验的俭朴,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和精神修炼,唯如此,才能在世上为自己找到某种稳定,某种基于忠诚原则的恒久,永远与自己保持一致。 本书根据古本江基金会2007年葡萄牙文版全文翻译,由若泽 安东尼奥 瑟古拉多 坎坡斯作序。
无论是关于亨利 米肖、圣-琼 佩斯、本雅明 方丹、塞缪尔 贝克特、米尔恰 埃利亚德和玛丽亚 桑布拉诺,还是关于博尔赫斯、奥托 魏宁格和菲茨杰拉德,肯定都是我的一些心血来潮的任性文字,因为它们皆来自赞赏、友情或冲动。 齐奥朗 齐奥朗在《追慕与练习》里为自己喜爱的十一位作家画肖像,字里行间充满了理解与欣赏,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两篇短文《她不是本乡人 》和《简洁的告白》,以及一篇为保罗 策兰翻译的德文版《解体概要》而作的介绍文章,讲述了作者数十年写作的心路历程,并解释了自己为何用法语而不是别的语言写作这本书。 自由、幸福、空间 这些术语定义了我们不幸出生之前的状况。死亡是某种灾难;这一真实的灾难并非在我们出生之前,而是在我们出生之后。我们甫一出生,便丧失了一切。虽然不适,虽然沮丧,可恰恰正
想品尝帕丁顿熊的果酱吗?或者《白鲸》里的蛤蜊汤、《我的天才女友》里的那不勒斯披萨、姆明妈妈制作的梨子生日蛋糕? 在这本书里,美食作者凯特 杨和你分享她日常阅读的契机与感受,并教大家制作那些故事中提到的食物,适当地提供建议和窍门。她一共创作了一百道食谱,灵感来自她从小到大喜爱的作品,不区分严肃和流行、儿童和成人。食谱被划分为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宵夜、派对和节日等部分,陪伴你每一个 饥饿 时刻。
萨缪尔 贝克特写于1941年至1956年间的书信展示了他逐渐形成的美学思想和对自己作品的辩护,见证了一个充满激情但却默默无闻的作家逐渐成长为蜚声国际的知名作家的过程,也记录了他对纷至沓来的赞誉的反应。 《贝克特书信集》对贝克特15 000多封现存信件首次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呈现,从中精选出与其文学创作有关的书信,编入这4卷中整理出版。贝克特的这些信,有写给朋友的,有写给画家和音乐家的,有写给学生、出版商和译者的,也有写给世界各地的文学界和戏剧界同仁的,跨越其60年(1929 1989)的创作生涯。精炼的导读、丰富的注释,以及主要通信人的简介、贝克特活动年表及其他语境信息等,与书信相伴呈现。 对任何 一个对20世纪世界文学 和戏剧饶有兴趣的人来说,这套集子都是必不可少的读物 它不仅记录了贝克特的非凡成就,也展现了一种强
《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 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纪 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欧内斯特 海明威 几乎从记事起,我就被《巴黎评论》的访谈所深深吸引。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对 文学是怎样的 这一问题好的、现成的探究。从许多方面看,问文学是 怎样的 比问 为什么 更有意思。 萨尔曼 拉什迪 在我写首bu长篇小说时,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 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 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唤醒自己写
二十年前,尚未翻译村上春树《1Q84》的施小炜,满怀热情策划了 东瀛文人 印象中国 译丛,计划将尚未引起国内重视的大师级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的旅中作品引进国内,包括芥川龙之介、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内藤湖南、村松梢风等大家名作。然而因为种种意外,这些译稿竟整整压了二十年没能面世。其间世事变幻,中日关系几经波折,这套译作的价值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日益显得重要。 《中国游记》是日本文豪、 鬼才 作家芥川龙之介1921年游历中国后写作的杂记。文风不同以往,赤裸、直白;文体涵盖剧本、书信、对话、手记等多种体裁,淋漓展现大师风貌。著名译者施小炜长时间打磨,以传神翻译再现原著风采。 《秦淮之夜》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1918、1926年两次游历中国后写作的散文随笔。书中既有对江南水乡风景人物
1971年,巴尔加斯·略萨在攻读博士学位时, 欣赏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这位秘鲁作家深入研究了自己的文学伙伴在当时创作的全部小说,于是诞生了这本精深而厚重的博士论文。然而,两人在1976年突然决裂,本书随即遭到雪藏,直到近五十年后,《百年孤独》的作者已不在人世,这本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领域的重要专著才终于以单行本的形式重新出版。在小说家之外,巴尔加斯·略萨也是一位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这本书不仅包含了他为哥伦比亚作家所作的详尽传记, 展现了他极其扎实的精读功力,细致入微地拆解了哥伦比亚作家当时的每一部作品。他向世人雄辩地证明,即便在 、 挑剔的批评者眼中,从《枯枝败叶》到《百年孤独》的每一个细节仍都是站得住脚的。
在《我的疯狂世纪》中,作者创造了一个有趣的文学——将非小说类的自传和随笔结合在一起,以两卷的篇幅从新的角度来探索他生活的时代意识对人的影响作用。作者经历和回忆视角都相当独特,用质朴自然的散文化语言,思考了社会与人的本质及关系。本卷是克里玛回忆性散文作品集的第二部,这一卷开始写他的中年及晚年时期。他展示了这一阶段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景象变迁和文学创作现状,讲述个人家庭受时代影响的生活琐事及情感经历,同时阐述了人们对新政体寄予的厚望和憧憬,以及作者本身对社会体制的思考。
“奥斯维辛三部曲”的终结篇,关于大屠杀不可不读的作品。对人类在状态下的生存状态和道德困境进行了残酷而深刻的反思。 1984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出版时,距离大屠杀已有四十余年,物证被销毁,记忆已模糊,有人刻意回避,也有人拒绝承认,而莱维写作本书的目的即是记忆和见证这段历史,让人类避免重蹈覆辙。 在本书中,莱维极其冷静地分析了集中营和集中营之后的一些关键问题:人类记忆所具有的欺骗性、纳粹摧毁囚犯意志的诸种手段、集中营中的特殊语言,以及暴力的本质。同时,他怀着幸存者的羞耻感和罪恶感,对善与恶、正与邪、加害与受害的绝然区分始终抱持怀疑,对道德的灰色地带与人性的缺陷进行反思,努力呈现了那个环境下错综复杂的真相与事实。 “莱维作品”系列还包括《扳手》《他人的行当》《这就是奥斯维辛:1945—1986
萨缪尔 贝克特写于1929年至1940年间的书信从个人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的西欧,也将贝克特独特的心路历程纤毫毕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即便处于其早期创作的犹疑之中,这些书信也表现了他对创作的关注,以及他是如何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取舍以使其获得新的生命。 《贝克特书信集》对贝克特15 000多封现存信件首次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呈现,从中精选出与其文学创作有关的书信,编入这4卷中整理出版。贝克特的这些信,有写给朋友的,有写给画家和音乐家的,有写给学生、出版商和译者的,也有写给世界各地的文学界和戏剧界同仁的,跨越其60年(1929 1989)的创作生涯。精炼的导读、丰富的注释,以及主要通信人的简介、贝克特活动年表及其他语境信息等,与书信相伴呈现。 对任何一位对20世纪世界文学和戏剧饶有兴趣的人来说,这套集子都是读物 它
伊凡?克里玛是捷克当今文坛最为活跃的作家,与哈维尔、昆德拉并称为捷克文坛的“三驾马车”。本书是克里玛少年时期至中年时期的回忆录。书中,克里玛回忆了被德国纳粹关押在集中营里的恐怖经历,以及二战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所面临的社会发展问题与文学创作现状。作者经历和回忆视角都相当独特,用质朴自然的散文化语言,思考了社会与人的本质及关系。 克里玛出生于犹太家庭。二战期间,年仅十岁的他随父母被德国纳粹关押在泰雷津集中营,目睹了一批批犹太人由生走到死。克里玛在书中回忆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面对随时降临的死亡,克里玛开始思考人生与自由的意义。几年后,集中营解放了,克里玛一家人重获自由,捷克斯洛伐克进入共和国时代。克里玛继续学业,最终毕业,成为了一名杂志编辑,并开始小说和戏剧创作。作者经历和回忆
《宛如一部小说》是一本关于阅渎的随笔集。达尼埃尔·佩纳克曾经是中学教师,许多学生不愿意阅读,他非常了解其中的原因,强制他们阅读是没有用的,但他找到了某些疗法,如任由学生跳读,让他们自由地享受阅读的乐趣,而不是要求他们得出什么结果。佩纳克以一篇篇随笔的形式,告诉我们读者的权利:1、不读的权利;2、跳读的权利;3、不读完的权利;4、重读的权利;5、读任何书的权利……
日本幼儿绘本大师丰田一彦创作的“ 玩什么”系列,从童趣的视角,记录了小姑娘乌拉拉独自一人玩耍时的多个场景,以及她在玩耍过程中开展的假象游戏。 6种“交通工具”,6种想象游戏。精炼的语句,搭配着富有节拍韵律的拟声词,配合着简洁克制的画面和色彩,小读者也会快速进入想象的世界吧。 “竹排”有没有可能只是两张泡沫垫?“火车”有没有可能就是排列起来的两三把小椅子?篮筐还是篮筐,但多了好多“小伙伴”挤在里面,而三轮车却瞬间变身成了公交车。 合着多种多样拟声词的节拍,以及迎合儿童趣味的夸张情节安排,画面随着翻页而惊喜连连。在儿童想象和游戏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不可能。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甚至是我们自己年幼时就百玩不厌。 “ 玩什么”不仅适合亲子共读,体验阅读过程中带来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