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诗人和哲学家亨利 戴维 梭罗的传世名著,记述了梭罗本人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月的隐逸生活。2004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梭罗研究学者杰弗里 S.克莱默的全注疏本,以纪念《瓦尔登湖》出版150周年。克莱默以梭罗本人批注过的初版原书为蓝本,参照梭罗生前日记、书信、阅读书籍等所有已发现资料,对书中典故出处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考证和注疏,成就了这部关于《瓦尔登湖》的百科全书。
弗兰茨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之一,影响深远,其作品着重描写现代社会之中人孤独、压抑的处境,其冷峻而神秘的文学风格形成独立的文学名词 Kafkaesque 。 卡夫卡的日记作为其书写的延续与寄托,是理解和研究其人生经历和文学作品的重要参考,是卡夫卡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不亚于他的任何一部传世作品。它与其小说等传统形式上的文学作品有着同样的风格质地,却因日记所独有的私密性、随意性与日常性,让卡夫卡更为自由地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对日常琐事的烦恼、对文学、创作的执著和独特认识;也更为突出地表现了他荒诞如梦一般的语言流动与其惊为天人的想象力。 我们能看到弗兰茨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和细腻情绪,他的挣扎与反复恰好也是当代青年有所痛苦之处,加之他思想的超前性,让这本一百年前的作家日记成为现代青
*套装书,全三册:1.《清晨》;2.《所有明亮的梦》;3.《白昼坠落》 本作品是丹麦家喻户晓的诗人、作家托芙 迪特莱弗森的重磅代表作。一战期间,她出生于哥本哈根西桥区一个被失业阴影所笼罩的工人家庭。爱好文学的父亲忙于生计,似乎从未年轻过;虽认定女孩不能成为诗人,却仍对她稚拙的作品抱有诚挚的兴趣。母亲似乎永远不会老,总是随心所欲,以至令她难以判断母爱的形态。英俊的哥哥或许忍不住嘲弄她,却也不吝赞美;本该是全家人的骄傲,却早早陷入生活的泥沼。她自己则被同龄人视作怪胎,于是下定决心装傻充愣。中学毕业后,她开始辗转于各种工作之间,发现自己除了写作什么也不擅长。许多个夜晚,她与前途未卜的年轻人共舞,尚未坠入爱河。十八岁时,她发表诗歌。她依赖他人的接纳了解世界,依赖对爱情的想象数次进出婚姻。她不
《女性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编辑部自二〇一七年起推出的特辑,迄今为止已出版两辑。此次推出的《巴黎评论 女性作家访谈》篇目上有所调整,收录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访谈:玛格丽特 尤瑟纳尔、伊萨克 迪内森、希拉里 曼特尔、埃莱娜 费兰特、西蒙娜 德 波伏瓦、珍妮特 温特森、伊丽莎白 毕肖普、玛丽莲 罗宾逊、简 莫里斯、多萝西 帕克、琼 狄迪恩、格蕾丝 佩雷、娜塔莉 萨洛特、尤多拉 韦尔蒂、安 比蒂、洛丽 摩尔。 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 对话中的散文 ,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
《清算已毕》为波伏瓦四卷本回忆录的*后一卷。 作者在本卷中回顾了其性格的成因,与重要女性友人的交往,与萨特游历世界各国的见闻,她的阅读与写作,她对文学、艺术和国际政治的看法,等等,并对于《第二性》中提及的一些女性主义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补充阐述,可以说是对前三卷的总结,对研究波伏瓦的著作与生平具有重要意义。
《普林斯顿文学课》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文学谈话实录。访谈由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鲁文 加略主持并以主题文论的形式整理成书。全书共八章,从小说理论开始,结束于对21世纪恐怖主义威胁的探讨,记录了略萨在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的文学课上与学生们的对谈。这些谈话对理解书中提及的略萨作品及其创作背景、揭示文学与历史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复杂关系别具意义。对谈中,马里奥 巴尔加斯 略萨提及作家职业及其写作时面临的挑战,也对当今时代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个人剖析,内容丰富,视角多元,提供了关于小说家该如何创作的独特样本。 书中包含三重视角:略萨从作家视角出发,讲述小说创作的缘由、方法与过程,提供关于小说创作的个人经验;鲁文 加略对巴尔加斯 略萨的作品作出文学批评式的解读;学生们则代表好奇心强的读者,向作者不断发问并获得解
这趟旅程由一班通勤地铁开始,之后便是各色火车的接力,有横跨美国六州的 孤星 号,像橱窗般透着墨西哥的衰颓与肉欲的 阿兹特克之鹰 ,横越崇山峻岭驶往秘鲁的山脉列车,还有穿行国界、长达一千英里以上的 泛美 号 *后,为旅程画下句点的,则是有百年历史、速度也如老牛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保罗 索鲁从美国马萨诸塞州紧邻波士顿大城的梅德福,辗转来到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埃斯克尔小镇。平稳前行的列车上,别人的终点站是他的起点,与空间的对话之旅由此展开。
法国探险家西尔万 泰松曾自许四十岁前在森林深处过一段隐居生活。于是,他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居住了六个月。*近的村庄在一百二十公里以外,没有邻居,偶尔有奇怪的访客。冬季,气温降至零下三十摄氏度;夏季,熊在湖岸陡坡出没。他带了书籍、雪茄和伏特加,在这片荒原中,自创了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生活,时间缩减为几个简单的行为:面朝湖泊和森林,注视着日子流逝;砍柴,钓鱼,做饭;大量阅读;在山间行走;在窗前喝伏特加。
《巴黎评论 作家访谈8》是《巴黎评论》数字编号系列的第8辑,收录传奇文学杂志《巴黎评论》对以下15位当代著名作家的长篇访谈:罗伯特 潘 沃伦(《国王的人马》作者)、安东尼 伯吉斯(《发条橙》作者)、克里斯托弗 伊舍伍德、琼 狄迪恩、J.G.巴拉德、詹姆斯 索特(《光年》作者)、比利 怀尔德(影史第一编剧)、马克 斯特兰德、马丁 艾米斯、盖伊 特立斯(《邻人之妻》作者)、杰夫 戴尔、阿莉 史密斯、乔治 桑德斯、劳伦斯 费林盖蒂(《心灵的科尼岛》作者)、恩里克 比拉-马塔斯。
《如果你生而为女人》是意大利记者奥里亚娜 法拉奇为《欧洲人》周刊完成的一系列深度人物访谈,按不同的阶段和主题分为四个专辑: 之后,才有了夏娃 如今,女性更自由了吗? 生为女人,如此令人着迷 一种名曰 不顺从 的美好品德 。 这二十篇访谈(部分采用人物侧写或记者手记的形式)涉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思想、时尚、政治等领域具有标杆意义的女性人物:从设计师可可 香奈儿、超短裙设计师玛丽 官、《性政治》的作者凯特 米利特,到口无遮拦的意大利国民歌手米莉 蒙蒂、向性别禁忌宣战的瑞典演员英格丽 图林,到致力于废除卖淫合法化法案的参议员丽娜 梅林,等等。本书也收录了其对以色列首位女性总理果尔达 梅厄、印度前总理英吉拉 甘地的采访。 法拉奇和这些风云人物在交谈中针锋相对、尽所欲言。就其性别而言,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都
《千柱之城》是卡彭铁尔漫长文学生涯中的一本特殊作品。20世纪60年代,著名摄影家加斯帕里尼造访古巴。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座城市不同于传统 西方 世界的灵动,并拍摄了一系列城市速写。而建筑专业出身的卡彭铁尔,借着这些照片,解读了哈瓦那充满了生机和因地制宜的智慧的城市风格,形成了这样一份独特的、图文并茂的哈瓦那风情导览,更是一篇重要的新巴洛克主义美学宣言。
哀歌始于一九一二年(在杜伊诺),后来在西班牙和巴黎续写了一些片断,直到一九一四年;战争完全中断了我这项最为浩大的工作;及至一九二二年,我才敢于(在此)重新恢复工作,可是在几首新的哀歌开始及其结束之前,短短几天时间,另一个急如风暴的使命 《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率先完成(不在我的计划之中)。十四行诗出自与《哀歌》同样的 血统 ,它突然问世,无需我的意愿,牵连到一位早早逝去的少女,这使之更加贴近其发源之泉;这种牵连即是更多地引向那个王国的中心的一种关联,我们与死者和未来者,处处皆无界限,一同分享该王国的深邃和影响。 (1925年11月13日) 里尔克在生命最后几年隐居于瑞士瓦莱州的穆佐小城堡,他在这里完成了两部最重要的诗作:《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也是在这里,他
《要塞》以沙漠中一位王子的视角展开,由一篇篇优美诗意的思想随笔组成,对社会、时间、秩序、存在等宏大哲学命题展开探讨,又对爱情、友谊、家庭、年老、死亡等日常普遍话题进行讨论。可以说,《要塞》是圣埃克苏佩里耗尽一生心血创作的思想绝唱。
《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圣》是拉美著名的文学评论集,也是 文学爆炸 的一份重要证言,它充分说明,水准高超的文学评论,必然与繁荣的文学创作结伴而来。 1964年,为了寻找 最具典型性 的拉美小说家,智利文学批评家路易斯 哈斯踏上了漫长的旅程,寻访了十位代表,与他们面对面地长谈,并记录了他们的文学思考和心路历程。他并没有刻意预测未来,但随着这趟旅程,路易斯 哈斯事实上为即将改变历史的文学现象 文学爆炸 确立了正典、奠定了基调。 这十位作家是:卡彭铁尔、阿斯图里亚斯、博尔赫斯、吉马良斯 罗萨、奥内蒂、科塔萨尔、鲁尔福、富恩特斯、加西亚 马尔克斯、巴尔加斯 略萨。当时的他们几乎都没有国际性声誉,《百年孤独》尚未出版,最年轻的一位仅二十八岁。然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这十位作家里产生了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
本书的编写团队以重要的文化节点为参考,将现代香水史划分为7个阶段,整理出111种重要的香水,增订版中根据香水的流通情况,调整到116种。从1889年的 掌上明珠 (Jicky)到2017年的 白花之夜 (Nuit de Bak lite),这些香水或知名或无名,或销量惊人或无人问津,都以其独特的气息记录了市场、消费者乃至社会在某个时期的审美风尚。 针对每一款香水,除了一篇完整的香评,您还将了解到: 它的调香师; 它的问世时间; 它的所有类型,编写香评时参照的类型用下划线标注; 它的前身与衍生香水的简单介绍。 与此同时,香水也是文化与审美的产物,是时代的象征,因此您还将了解到: 使用过香水的名人; 香水客串的影片; 香水获得的荣誉。
1982年,双双病重后康复的科塔萨尔、邓洛普夫妇开启了一次冒失而超现实的公路之旅:驾驶面包车再次踏上从巴黎到马赛的南方高速,将原本只需7小时的路程拉长至33天。他们跳出时间之外,以文学和音乐为燃料,三餐吃诗歌,在高速公路0速前行,与休息站看不见的恶魔作战,用幽默的笔触讲述这段疯狂而特别的经历: 旅行结束后,邓洛普再次病倒,于1982年11月2日去世。科塔萨尔独自将本次 探险 记录整理成书。 红色面包车摇身变成一条龙,科塔萨尔和妻子成了狼与小熊。 包着蜡布的重型卡车是在走私云朵,还是压根儿就是空的?数量众多的垃圾桶里可能藏着准备打乱本次出行计划的敌人,而路障怎能不让人联想到女巫的帽子? 等到夜晚,休息区就是转瞬即逝的热闹城市,相爱的人仿佛置身万花筒中,被星星的磷光覆盖。 哦,无畏的读者,你已经是他们
赫尔曼 黑塞的《在轮下》《德米安》《荒原狼》等长篇小说曾吸引了数代人,放眼全球,没有哪位20世纪的德国作家在如今还能像黑塞一般吸引那么多的读者。回顾这位 玻璃珠游戏者 的人生,也是异常精彩纷呈。年少的黑塞认为,能逃离逼仄、充满虔诚宗教气氛的家庭,以写作为生,那就是他向往的自由。无论是苦行僧、佛教徒还是四处漂泊流浪的生活 黑塞总能一再有新的体悟。而到了*后,他只忠于一样:他自己。海默 施维克的传记呈现的,便是这样一位叛逆的作家、画家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 黑塞。
本书根据zui古老的中世纪欧洲英雄史诗集群汇编而成,精选了zui有代表性的中世纪欧洲民间故事和史诗神话样本,并对这些久远的神话故事、传奇冒险和历史典故注入du特的文化见解,为读者了解欧洲中世纪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信仰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包含了日耳曼中世纪六大英雄史诗集群中的主体内容,还加入了充满神话色彩的伟大巨作 加洛林史诗集群,几乎囊括了中世纪欧洲所有著名的传奇故事。这些如真似幻的史诗传奇,既有建功立业的开国帝王,也有屠龙的神话英雄,还有来去自如的精灵和为爱复仇的美人,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传奇篇章早已成为欧洲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尽管传奇不等于历史,但传奇故事往往能反映历史真相、旧时风俗、思想信仰和迷信观念,还能唤起一个民族久远的记忆和激发一个民族新的斗志。
自由、幸福、空间 这些术语定义了我们不幸出生之前的状况。死亡是某种灾难;这一真实的灾难并非在我们出生之前,而是在我们出生之后。我们甫一出生,便丧失了一切。虽然不适,虽然沮丧,可恰恰正是这些不堪忍受的完满时刻让我们彻悟了生之灾难。 齐奥朗 齐奥朗的《生而不称意》分为十二章,以格言式的写作阐述了作者对 生而为人 的哲学反思。齐奥朗认为,我们降生在这个世界上,须清醒地面对所有的沮丧和不幸,当所有的决心皆被弃绝,便可轻而易举达至某种莫名的狂喜。这种纯粹的状态,即涅槃之境、解脱之境。齐奥朗引用拈花微笑的典故,说明对人生的提问不能超越限度,而微笑,就是对无意义的问题最好的回答。
纳粹的轰炸机随时会来。每一个皎洁的月夜,伦敦人都祈祷自己能活下来。 1940年,英国前途未卜,丘吉尔在至暗时刻开启了他的首相生涯。尽管纳粹步步紧逼,民众依然捍卫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并以此与丘吉尔内阁并肩作战。他们在灯火管制的夜晚谈情说爱,戴着防毒面具去听音乐会,在一片废墟的校园里完成学位授予仪式,在敌机呼啸中享受一杯杯热茶。 丘吉尔一家也不例外。在处理政务之余,他们也在为儿子破裂的婚姻头疼,为懵懵懂懂便答应了别人求婚的女儿担忧,也为在家庭裂痕中降生的小孙子送上祝福。 生活从未停下,人们在守望与坚持中等来了出人意料的转机。
《偶然的创造》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 费兰特2018年在英国《卫报》持续一年的专栏合集,也是作家自1992年出版处女作以来,首次尝试自传性书写。 通过五十二篇凝练生动的短文,作家回忆了对其有特殊意义的诸多经历、人和物,阐释了自己对恐惧和嫉妒、成长和衰老、身体与写作、谎言和隐私等主题的看法。 这些诚实又节制的文字,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敏感、羞涩、厌恶感叹号、和烟瘾还有失眠症搏斗多年的作家形象。她肯定童年那些令人振奋的谎言,享受母亲的身份。她怀念英年早逝的友人,赞美植物的扩张和女性身体的生产性。她坚信,写作光凭天赋是远远不够的;她认为,梦想回到过去,是对青春的否定;她也断言,民族特点或者说民族自豪感,是一些简化的东西,需要与之进行抗争。 鉴于每篇专栏的主题均由《卫报》编辑指定,她坦诚这段经历既让她恐
据说,英国是这世上被书写得最多的国家。正因为我们知道的英国都是听别人讲的,所以其实我们对英国一无所知。一个布满交通工具与步径的古老国度,似乎境内的每个地方都有人迹,到底有什么好玩的?但每个英国人吹的牛都不一样,每一英里也都有其特色。英国每一处距离大海都很近,海岸本身就是英国。在伦敦居住十多年的美国人保罗 索鲁想一探大英帝国究竟,顺时针沿着海岸线漫游了一圈。他的旅游路径是这样的:英格兰肯定是像一只猪;鼻子在西南方的威尔士,伸出去的脚是康沃尔,而臀部是东安格利亚,整个英国就像是一个女巫骑着一只猪,而这轮廓──臀部、鼻子和女帽,以及苏格兰西部那张愁容,就是此次旅游的路线。对一个岛来说,还有什么比环游其海岸线更能看清它的呢?
四十多年前,保罗 索鲁从伦敦的维多利亚站出发,完成了贯穿欧亚大陆的旅行。他的出行工具是众多著名的火车,有东方快车、开伯尔山口慢车、夜班邮车、金箭、北方之星、跨西伯利亚快车等。 在这趟漫长的旅途中,各色人等如流水般来了又去:疲惫的老人达菲尔错过了火车;令人啼笑皆非的萨迪克正在找另一半;开伯尔山口月台上的疯子在欺负小男孩;曼德勒火车上八十岁的老厨师絮絮道起陈年旧事;印度南部的月台上有行乞的残疾女孩 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在索鲁的笔下变得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