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可能很快就凋萎的桂冠,我一点都不想要。 遭遇人生变故与舆论谴责之后,面对创作与道德间的冲撞与撕裂, 五十岁的纪德回望半生,展开近乎苛刻的自我清算, 写下坦率到天真的回忆录与忏悔书: 前半部分追溯敏感压抑的童年时光,悉数坦白青春的悸动与爱恋, 在他的成长路上,天性与束缚不断角力,禁欲主义与无畏之爱展开持久对峙。 后半部分记录改变纪德人生、写出《地粮》等系列作品的北非之旅及与王尔德等人的真实交往, 以率性之姿跃出时代的禁锢,引领数代青年展开一场朝向自由的长久叛逃。
本书是由三十年非洲岁月片段串联起来的回忆,讲述传奇女性柏瑞尔 马卡姆从童年到一九三六年的人生经历。她热衷于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书中有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参与狩猎的情景、与当地土著的情谊、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经过。
《惶然录》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 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都是 仿日记 的片断体。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后来由众多佩索阿的研究专家们搜集整理而成。作者在随笔中的立场时有变化,有时是个精神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物质化的人 这是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知所云中的明确。正是这种精神气质、这种独自面向全世界的突围,使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誉为 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 、 杰出的经典作家 、 能深化人们心灵 的作家。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诗人和哲学家亨利 戴维 梭罗的传世名著,记述了梭罗本人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月的隐逸生活。2004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梭罗研究学者杰弗里 S.克莱默的全注疏本,以纪念《瓦尔登湖》出版150周年。克莱默以梭罗本人批注过的初版原书为蓝本,参照梭罗生前日记、书信、阅读书籍等所有已发现资料,对书中典故出处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考证和注疏,成就了这部关于《瓦尔登湖》的百科全书。
弗兰茨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之一,影响深远,其作品着重描写现代社会之中人孤独、压抑的处境,其冷峻而神秘的文学风格形成独立的文学名词 Kafkaesque 。 卡夫卡的日记作为其书写的延续与寄托,是理解和研究其人生经历和文学作品的重要参考,是卡夫卡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不亚于他的任何一部传世作品。它与其小说等传统形式上的文学作品有着同样的风格质地,却因日记所独有的私密性、随意性与日常性,让卡夫卡更为自由地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对日常琐事的烦恼、对文学、创作的执著和独特认识;也更为突出地表现了他荒诞如梦一般的语言流动与其惊为天人的想象力。 我们能看到弗兰茨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和细腻情绪,他的挣扎与反复恰好也是当代青年有所痛苦之处,加之他思想的超前性,让这本一百年前的作家日记成为现代青
如果这颗星球上的树能说话,那它会告诉我们什么? 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史诗,如同《瓦尔登湖》遇见《百年孤独》,几个世纪,不同种族国家的人物命运如同一棵树,地下是家族传统的文化历史,地上是新世纪文明的枝杈,他们相遇,相识,共同为自然与生命而战。 从布鲁克林乡间的栗子树,到东方中国的扶桑传说,从有语言障碍的科学家,到越战中跌入树中的美国飞行员,一个瘫痪的印度游戏开发程序员,一个怀疑人性的心理学家,一个拥有神秘遗物听过古老传说的工程师,一个曾死去的女大学生。九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背景的毫无关联的故事,终于汇聚在一起。
*套装书,全三册:1.《清晨》;2.《所有明亮的梦》;3.《白昼坠落》 本作品是丹麦家喻户晓的诗人、作家托芙 迪特莱弗森的重磅代表作。一战期间,她出生于哥本哈根西桥区一个被失业阴影所笼罩的工人家庭。爱好文学的父亲忙于生计,似乎从未年轻过;虽认定女孩不能成为诗人,却仍对她稚拙的作品抱有诚挚的兴趣。母亲似乎永远不会老,总是随心所欲,以至令她难以判断母爱的形态。英俊的哥哥或许忍不住嘲弄她,却也不吝赞美;本该是全家人的骄傲,却早早陷入生活的泥沼。她自己则被同龄人视作怪胎,于是下定决心装傻充愣。中学毕业后,她开始辗转于各种工作之间,发现自己除了写作什么也不擅长。许多个夜晚,她与前途未卜的年轻人共舞,尚未坠入爱河。十八岁时,她发表诗歌。她依赖他人的接纳了解世界,依赖对爱情的想象数次进出婚姻。她不
《女性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编辑部自二〇一七年起推出的特辑,迄今为止已出版两辑。此次推出的《巴黎评论 女性作家访谈》篇目上有所调整,收录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访谈:玛格丽特 尤瑟纳尔、伊萨克 迪内森、希拉里 曼特尔、埃莱娜 费兰特、西蒙娜 德 波伏瓦、珍妮特 温特森、伊丽莎白 毕肖普、玛丽莲 罗宾逊、简 莫里斯、多萝西 帕克、琼 狄迪恩、格蕾丝 佩雷、娜塔莉 萨洛特、尤多拉 韦尔蒂、安 比蒂、洛丽 摩尔。 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 对话中的散文 ,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
坂本龙一在生前自传《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中,提到他曾有个梦想,想做旧书店的老板。他从2017年开始,按照自己的阅读品味,秘密建造了一间私人图书馆。这间名为 坂本图书 的私人图书馆坐落于东京某地(地址非公开),馆内收藏了一直陪伴在坂本龙一身边、为他提供创作和思考食粮的书籍。本书以文字的方式将坂本龙一的个人图书馆呈现给读者。 书中收录了坂本龙一从2018年到2022年,在《妇女画报》上刊登的连载栏目 坂本图书 全36篇文章,讲述了坂本龙一钟爱的36本图书。书中还收录了2023年3月8日坂本龙一和编辑铃木正文的对谈, 2023年的坂本图书 ,读者可以从中读到坂本龙一在离世前,畅聊自己在读的10本书,以及他对于生命与阅读的思考。 本书展现了坂本龙一阅读品味,他的阅读趣味天马行空:从夏目簌石到德里达,从布列松到塔可夫斯基到
在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里,许多欧洲殖民者都把肯尼亚看做永恒的天堂,缓慢的生活节奏,旱季和雨季的流转,还有自家农场附近成群的大象、斑马、长颈鹿、狮子、河马,又是猎手的梦想之地。虽然施行的是英国法律和经济控制,但这里数千欧洲殖民者并不把自己当做征服者或压迫者,而是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管家。这种信念使肯尼亚成了史前乌托邦式的梦想家园,但它终究只是一个想象。 卡伦 布里克森记录了这个她曾了解的非洲,哀悼这个无可挽回的世界,她的故事里有离群索居的精彩人生,更有与之朝夕相伴的大自然的丰富多样性。
《清算已毕》为波伏瓦四卷本回忆录的*后一卷。 作者在本卷中回顾了其性格的成因,与重要女性友人的交往,与萨特游历世界各国的见闻,她的阅读与写作,她对文学、艺术和国际政治的看法,等等,并对于《第二性》中提及的一些女性主义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补充阐述,可以说是对前三卷的总结,对研究波伏瓦的著作与生平具有重要意义。
悼念上升的幻觉 悼念瓦解于尘的秩序 这是一场举行过无数次的葬礼 我们终将在沉降中汇合 本书是塞巴尔德继《移民》之后又一享誉国际的作品,记录了叙事者 我 一段穿越英格兰东海岸的徒步旅行以及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感。他行经古老的英国庄园、已故作家的宅邸、破败的海滨度假胜地、被遗弃的岛屿,回忆讲述各种奇异的故事,如托马斯 布朗的头颅、伦勃朗的解剖课、鲱鱼的自然史、康拉德的非洲之行、中国的宫廷火车、糖与艺术的历史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耶路撒冷神庙的模型、诺维奇的蚕桑业,等等。 这是一段真正的文学之旅,这些穿杂在旅程中的事件涉及文学、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集体与个人回忆交织,图片与文本相辅,梦境与现实共生。读者受邀进入这座回忆博物馆,与塞巴尔德一同观察生存
《恋地情结》作为段义孚的成名作,主要讲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感受到了环境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关注,更多是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而对于人在情感上与环境的关联,很少触及。段义孚的这本书恰恰就是从这一点上来论述。环境不仅作为人们的资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适应的物理场所,环境也是人在实践中建构的人文场所,人将他的价值、情感置于其中,人文丰富了大地景观的生态状况,地方景观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本书用一些明确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人与地方的这种情感关联。
本书包括33首《恶之花》中的诗,由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亨利 马蒂斯选编并亲手绘制插图。译者是著名法语翻译家郑克鲁和刘楠祺。丝质触感纸封面印金 烫金,书脊刷金,大开本精装,无论是自己阅读收藏或馈赠同道好友,都是佳品。
当乔纳森 斯拉特还是个观鸟新手时,他偶然遇到了地球上颇为神秘的一种鸟类,它比他所知的任何一只猫头鹰都大,看上去就像一只长着羽毛的小熊。他拍下一张照片,并分享给专家,这便是世界上体形硕大的猫头鹰 毛腿渔鸮。随后,斯拉特开始了为期五年的调研之旅,在俄罗斯东部茂密偏远的森林中寻找这种巨大而神秘的生物。 尽管毛腿渔鸮的翼展长度达6英尺,身高也超过2英尺,但它们总是神出鬼没,人类对其所知甚少,可供参考的资料也极为有限。它们在冬天蕞容易被发现,因为它们在觅食过程中会在雪域河岸上留下大而独特的足迹。毛腿渔鸮同时也是濒危物种。因此,斯拉特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捕获这种猫头鹰以做研究,并尝试据此制定出一个保护计划,以帮助这一物种存活下去。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不得不应对各种挑战:在冰冷的帐篷里通宵监测,
本书收录了四十余篇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代表性的随笔、文学与艺术评论、日记等。这些作品几乎跨越了他的一生,从声名鹊起成为文坛新秀,到被判流放西伯利亚,再到去世前一年在莫斯科普希金纪念碑落成典礼上进行演说。他思想的各种转变在这些文章中显露无疑,无论是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对人民、国家充满爱与忧虑的思考,还是他对一些作家和作品的批评文字,都透露了他对丑恶现实的痛心疾首和对祖国、对人民以及全人类未来命运的不安,也可以体现出他对人类美好品质和前途的热烈追求。这些文章集为一册,让我们得以全面窥见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的灵魂与思想,也可以借助他理解俄国文学的精髓。
自然文学大师罗杰 迪金18个月穿游英国河流湖泊的沿途见闻记录: 他游过河水、小溪、瀑布、泥浆、深潭与大海,当然也有浴场和泳池; 他有时穿着如同香蕉皮的潜水服,有时也能解放天性,与水肌肤相亲; 在水中,他与青蛙、水獭、黑水鸡、鳗鱼同游; 在水面,他以山楂树、梣树树梢的高度,与狐狸对视、看着豆娘与蜻蜓在眼前翻飞、老鹰盘旋而来、红尾鸲在树枝间跳跃; 出水后,他躺在有小昆虫和委陵菜、景天、鼠尾草、百里香、酸模、紫花欧石楠、毛地黄的草地上晾干自己。 罗杰 迪金的这些经历,是为了理解D.H.劳伦斯在《第三种东西》中提到的谜团: 水是H 2 O,两份氢,一份氧, 然而,还有第三种东西,让水成为水 那究竟是什么,无人知晓。
这是一部专门谈论小说创作才能和写作技巧的随笔集,由巴尔加斯 略萨写给一位对写作充满激情的青年小说家的十二封信组成。略萨在信中分享了自己一生的创作理念和阅读心得,广征博引八十多位作家近百部作品,包括塞万提斯、福楼拜、雨果、海明威、卡夫卡、福克纳、博尔赫斯、加西亚 马尔克斯、罗伯-格里耶、弗吉尼亚 伍尔夫、胡安 鲁尔福 对小说创作中一系列关于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
这趟旅程由一班通勤地铁开始,之后便是各色火车的接力,有横跨美国六州的 孤星 号,像橱窗般透着墨西哥的衰颓与肉欲的 阿兹特克之鹰 ,横越崇山峻岭驶往秘鲁的山脉列车,还有穿行国界、长达一千英里以上的 泛美 号 *后,为旅程画下句点的,则是有百年历史、速度也如老牛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保罗 索鲁从美国马萨诸塞州紧邻波士顿大城的梅德福,辗转来到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埃斯克尔小镇。平稳前行的列车上,别人的终点站是他的起点,与空间的对话之旅由此展开。
险峻而悲凉的荒山原野,具有南国情调的幽雅园林,质朴豪爽的西班牙人民,独特浪漫的风俗人情,有关摩尔人的神话和传说 《阿兰布拉宫》是一部兼具文学价值、历史价值与收藏价值的随笔,欧文在这里生活三个月,与当地居民深入接触,这才写出这部旷世之作。这也是迄今仅存的关于摩尔人历史与传说的作品,被誉为西班牙版《天方夜谭》。如果去西班牙只能看一个景点,就看阿兰布拉宫;如果只能带一本书,就带《阿兰布拉宫》。
《千柱之城》是卡彭铁尔漫长文学生涯中的一本特殊作品。20世纪60年代,著名摄影家加斯帕里尼造访古巴。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座城市不同于传统 西方 世界的灵动,并拍摄了一系列城市速写。而建筑专业出身的卡彭铁尔,借着这些照片,解读了哈瓦那充满了生机和因地制宜的智慧的城市风格,形成了这样一份独特的、图文并茂的哈瓦那风情导览,更是一篇重要的新巴洛克主义美学宣言。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1845年3月,梭罗来到瓦尔登湖,动手搭建一座十英尺宽、十五英尺长的小木屋;7月4日,也就是美国的独立纪念日,终于如愿以偿地开始了那段在后世成为传奇的独居生活。两年后,他带着在湖边生活时完成的书稿,永远地离开了那座亲手所建的木屋。之后七年间七易其稿,直到1854年8月9日才正式出版。 这部著作区别于先前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是其对自然巨细靡遗的描摹和引申。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并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 作者无微不至地描述两年多的湖畔独居生活,目的在于通过这次亲力亲为的实验向读者证明:其实不需要很多钱,也能
本书是村上春树篇幅*的长篇小说,原书为三部曲。主人公是一名普通的城市青年,妻子不告而辞,来信说另有新欢,但主人公经过追踪,发现事件背后隐藏着邪恶势力的巨大图谋,妻子是被邪恶势力的黑手控制了。*终主人公历经艰难,救出妻子,击毙黑手。小说中还有大量篇幅讲述侵华日军在中国的杀人暴行,和发生在蒙古国境内的日苏战争,日军如何惨败于苏军。书名直译应为 拧发条鸟编年史 ,拧发条鸟是一种叫声犹如给时钟拧发条的鸟,含有时间不断推进的意思。村上春树使用这个书名,含义是侵华战争时代的 日本的恶 ,到今天仍然没有消失,可以为 日本的恶 编一部编年史。从《寻羊冒险记》起,村上春树就关注 日本的恶 ,本书是对 日本的恶 的系统批判。本书平装本2002年由我社初版,此后于2007年更换了封面,并作了修订。2014年,我社又出版了本书的
母亲死后,肯尼科特决心开始学习巴赫伟大也复杂的作品《*德堡变奏曲》,希望从中探寻音乐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 母亲一生郁郁寡欢,对待子女尖锐、刻薄甚至歇斯底里。然而在死亡降临之后,回顾她的一生,她是否曾被家人真正了解? 练习《*德堡变奏曲》的过程充满艰辛,它以超高的难度挑战演奏者的自信,同时在情感上让人不得不直面意识深处、私密、孤独的自我。 肯尼科特将他应对悲恸与练习乐曲的经历写成了这本《复调》,不断探索并试图回答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怎样才算认识一首乐曲?怎样才算了解一个人?
日本染织界 人间国宝 志村福美的*本半自传性随笔集,初版即获大佛次郎奖(该奖表彰在历史人文领域有杰出贡献的散文作品),并屡次再版,长销四十年不衰。除了多个版本的单行本、文库本,还出过特装本(典藏本),如今已成为日本学生的散文佳作。此次不仅是志村福美的*部中文版著作,也是这部经典作品的国际首次授权。 这本书里志村福美以诗性的眼,向我们展现她在染织道路上,对汲取自大自然的色彩*初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其中种种无与伦比的体验,是了解这位染织大师的之作。诗人大冈信作序推荐,他写下: 在这本名为《一色一生》的书中,可以与一位染织家相遇,了解她的思想,同时深切地体会生命只有一次的真正含义。那也是与人生秘密的相遇,通过一色一生,多色一生也会不可思议地从深奥之处显现姿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