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享有极高的评价。 朝 表示早年时候, 夕 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 从记忆中抄出来 的 回忆文 。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此文集作为 回忆的记事 ,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本书除了《朝花夕拾》,还收录了《故事新编》全部篇章,以及《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部分篇章。
《不要慌,太阳下山有月光》是文学大家史铁生等文坛名家的散文合集,梁实秋、季羡林、肖复兴、汪曾祺、刘心武、丰子恺等半个文坛鼎力合著,收录《散步》《扶轮问路》《墙下短记》《清塘荷韵》等40篇散文经典作品,多篇文章入选初高中语文教材及阅读试题,一本书阅尽华语文学艺术精华,其内容涵盖作者的回忆,忆往事、怀亲人、念旧友、追故人、感人生,以及日常生活中、旅游途中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笔触描摹出生活本质的肌理,流露出至善至美的人间真情,是适合当下读者的暖心之作。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代表作,精美彩插版。 全球销量百万册,被译成60多种语言。 著名翻译家张佩芬老师,德文直译,原版呈现。 西方大学生人手一册的成长之书。 是悉达多的一生,更是普通人的人生。 让上亿人找到真理的自我之书,每个人都值得看一遍。 让你从格格不入,到理解一切。
汪曾祺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大师,深受读者喜爱。其文学创作成就突出,语言独具特色,被誉为诗化的语言。本书精选了汪曾祺关于阅读与写作的文章35篇,包括对阅读的经验之谈,如《开卷有益》《谈读杂书》《读廉价书》等;对技巧的精确提炼,如《思想?语言?结构》《小说技巧常谈》《文学语言杂谈》;对创作的深刻感悟,如《小说创作随谈》《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我的创作生涯》等。文章中干货满满,金句频出,是当下文学爱好者和写作爱好者的*图书。此外,特别收录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代表作《受戒》,以飨读者。
《经典常谈》一书,写作时间在1938到1942年间,于1942年出版。当时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这本小册子分十三个专题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经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这样一本看似简单的小书,倾注了朱自清先生许多的心血和对后学的殷殷关爱。朱先生的《经典常谈》是一些古书的 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 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 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读者通过《经典常谈》来亲近我们的经典古籍和传统文化.
1935年,年仅23岁的季羡林远离家乡,远赴德国学习,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光阴飞逝,已近耄耋之年的季羡林先生忆往念昔,写下这本《留德十年》,以时间的脉络,讲述了他1935-1945年留学德国的经历。 在那个战火纷飞,整个欧洲人民都陷入阴霾的年代,季羡林先生饱尝苦难与相思,与师友结下深厚友谊,*终学业有成,回到祖国的怀抱。留德十年,不仅奠定了他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亦为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欧仁妮 葛朗台》是《人间喜剧》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写实的笔墨描写了资产阶级暴发家的罪恶手段:葛朗台控制市场、哄抬物价、大搞公债投机、放高利贷;查理贩卖人口、偷税走私、勾结海盗等。同时,还生动地刻画了葛朗台的爱财如命:妻子病危,他竟舍不得请医生;妻子死后逼迫女儿欧仁妮放弃继承母亲遗产的权利;眼看着弟弟破产自杀而不去救助;逼走了侄儿,制造了欧仁妮的爱情悲剧。 作品以吝啬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主线,以欧仁妮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中心事件,层层剖析了葛朗台的罪恶发家史和泯灭人性的拜金主义,成功地刻画了世界文学史中不朽的吝啬鬼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
本书为一本古代散文集。如果不是着急赶路,语文大概是最美的学科。当年懵懂记下的文章,原来是我们长大后的人生,如今每一篇都是时光在回响。本书精选中国古代名家经典散文,以苏轼为首,联袂李白、王维、张岱、沈复等历代文学巨匠,展开对人生的40个追问。看大师们如何进行精神上的思考,如何寻求人生自由。一本书把几千年来的生活答案,告诉今天的人。人生处处,春雨杏花急急落,车马春山慢慢行。日子慢慢来,生活慢慢过,看见沿途的风景,背后才有阳光。每篇文章另附有走心解读。
《呐喊》 1923 年8 月,《呐喊》由北大新潮社初版印行。初版的《呐喊》由鲁迅先生编辑定稿,收录了他1918 年至1922 年间发表的15 篇小说(在1930 年《呐喊》第13 次印刷时,作者将《不周山》抽去,后改名《补天》收入《故事新编》中)。 该书的封面和版式由鲁迅先生亲手设计,甫一上市便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时至今日仍是不可替代的经典版本。 本次重版我们着力于为读者重现初版《呐喊》的原貌。在编校方面,除了将初版的繁体竖排转换为简体横排之外,仅改正了初版里个别的文字、标点和知识性的错误。初版中大量鲁迅的习惯用字、用词和句式等,均按原样保留。在装帧方面,则采用了双封面设计,其中的内封即是精修复原的初版封面。 《彷徨》 1926 年8 月,《彷徨》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初版的《彷徨》由鲁迅先生编辑定稿,收录了他1924 年至19
国学大师启功人生主题散文集,讲述从孤儿到一代宗师的成长之路。 启功被誉为 当代书圣 ,点校过《清史稿》,注释过《红楼梦》。而他的人生比他的学问更精彩。他是雍正帝九代孙,也是乱世孤儿。他只读过中学,却在大学当教授。他立志当画家,拜师齐白石,却以书法名世。他受班禅灌顶,拜师雍和宫白普仁上师,却闭口不谈。他和妻子是老式婚姻,却说几十年来从未后悔娶她 本书中,启功谈古今,谈人间、谈艺术。自己为什么不愿意姓爱新觉罗?和亲王弘昼斗乾隆、同治帝皇后家族的悲剧、光绪死前喝的酸奶、恭亲王学唐诗、齐白石在院里放棺材、溥心畬和张大千合作画画、弘一大师为什么出家、扬州盐商与文化的关系 听大师讲人生经历、学问奥秘,学大师的为人处世,开启自己的智慧人生。
《呐喊》是鲁迅久富盛名的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和扛鼎之作。收录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包括其代表性文章《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社戏》等。初版诞生近百年来畅销不衰,影响深远。更有多篇文章被收入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的语文教材。《呐喊》这部短篇集诞生于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之下,她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更是鲁迅对封建旧礼教、旧思想开战的有力宣言。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短篇小说结集,收录了1924至1925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十一篇,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大家庭》《高老夫子》《兄弟》《伤逝》等。作品以 表现得深切 、 格式的特别 开创了小说现代化的特征。他的作品堪称中国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一面镜子,不失为现代文学的典范。
《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散文精选集,也是其生前编定的四部集子,分别是《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其中《欧游杂记》一册,我们还将《伦敦杂记》也归入其中。本文集收录朱自清各类名篇,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给亡妇》《威尼斯》等。另外,《踪迹》一书作者生前编定时,收录了31首现代诗(含长诗《毁灭》),本次调整为附录形式,均予以保留,一字未删。
中国神话学领域开山之作。 茅盾先生通过列举中国古籍里的各家学说,同时与西方的北欧神话、希腊神话等做比较研究,引人类学之精华入中国神话之研究,其中不乏严谨独到的分析考证与风格鲜明的批判精神,前无古人地开拓了中国神话研究的新天地,可谓独步学坛。 本书的问世不仅拉开了中国神话学的序幕,更是茅盾先生向世界文学发展脚步看齐的一个创举,让世界发现中国神话的同时,也铸牢了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写他的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花鸟虫鱼的经典散文集,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名俗的深深眷恋和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这是一部写给所有文学爱好者的*珍贵的名家经典作品,本书通过精选汪曾祺先生的多篇经典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堪称当代小品文的经典,让读者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一代散文大师作品的风采。 《人间滋味》是一部经典的美食散文集,内容涵盖五味人间、食肉和饮茶、吃食与文学、四方食事四大方面。文章的主要叙述对象包括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内容,无论是谈萝卜、豆腐、栗子,还是谈韭菜花、手把肉、故乡的元宵,在他的描述之下,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这些都是汪曾祺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的体现。
父母,是什么样神奇的存在呢?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中引用马尔克斯的一句话说: 父母健在的话,你和死亡之间有一层垫子,当父母离开以后,你就直接坐在死亡上面了。 这句话一针见血,直抵痛点 让人感动,却同时令人感到害怕。 我们一直在疏忽父母的生命,直到有一天,他们老了,我们才明白:为了生活和儿女、日子和碎琐,父母早已精疲力竭,元气耗尽。《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收录了梁晓声、胡适、萧红、石评梅、蒋建伟等近 20 位文学大家写给父母的 ZUI 深沉的爱与愧疚,温馨与离别碰撞,感恩与遗憾并存,每一篇都戳人泪点。旨在告诉为人子女者,尽孝要趁早,不要等到 子欲养而亲不待 时才追悔莫及。 愿这世界上永远没有来不及的孝敬!
《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80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通过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让读者对古文更亲近、熟悉,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佳作。此外,书中还特别收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