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句诗容易,读一个人却难,更何况是三十二位多思的诗人。在作者心里,唐诗是一个赤诚率性的白衣少年,迎风放舟,击剑长歌,有心怀天下的壮阔,有舍我其谁的激昂。宋词则是一个冲淡含蓄的青衫客,月下徘徊,倚栏望断,有晓风残月的天涯,有灯火阑珊的醒悟。唐诗是一曲高亢入云的羯鼓,宋词是一首呜咽低徊的埙曲;唐诗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正午,宋词是疏影横斜水清浅的黄昏。就算相隔千年,那些阴阳平仄、长短错落的字句,无论是千般豪迈还是万种柔情,永远是人世间的语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其影响力是国界与时空的。但在众多读者中,不少人是震于其大名而硬着头皮去读,收获很小;还有人非常喜爱,但只是溺于《红楼梦》表面上的东西,对其深刻的内涵并无会心,少有真正进入其艺术境界后的解味之言。 为了提起读者的兴趣,带领读者尝到“梨子”的味道,又不越俎代庖地强迫他们接受那些宏大的高头讲章,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龙老师将数年学术研究和本科一线教学的经验融为一体,经多个学期反复实验、打磨,终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红楼梦》导读课。本书正是这一专题课堂的实录。鲜活的口语、来自学生真实阅读体验的互动、激情澎湃的课堂氛围中的灵感迸发,构成本书的一大特色。从有趣的问题出发(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的,相信也会是更多初读《红楼梦》的读者所遇到的),在对细节的分析讨论中
古典文化倍受国人青睐,唐诗更甚。《大唐诗人往事》精心选取唐诗中的精品之作,以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诗人的生平,阐述其诗作的意境;全文用典细致、旁征博引,使读者在品味唐诗中开阖大气或婉约动人的悲欢离合时,赏析一篇篇故事性强、发人深省的美文。
无可否认,莫言在文学创作上有不小的失误,曾给读者带来假的误导、恶的困惑与丑的恶心。在文学圭臬的衡量下,编者列举了莫言醉心性描写、热衷写酷刑血腥、沉迷于丑恶事物、放逐道德评判、漠视女性尊严、语言欠缺修炼、叙事不知分寸、写作限于重复等九大“罪状”,却仍感意犹未尽。 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所赢得的掌声余音未了之际,编辑这样一部《莫言批判》之书实在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我们思考着,行动着,自信有这样做的必要。 文学作者固然需要肯定、需要鼓励,然而我们以为,肯定不是盲目的肯定,鼓励不是盲目的鼓励。若“捧”的大旗高扬于文坛上空,定然也是对于作者的误导,遑论读者。 如果文学批评只是见风使舵,批判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家,而仅仅是把掌声送给那些显赫的大家,那这样的文学批评还有什么价值可
本书研究很有意义和必要,“因为这一问题涉及作品的哲学思想,以及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属于文本研究范畴。长期以来,考证成了红学中心,红学成了考据学。要么研究家世、要么研究版本,而《红楼梦》本身的研究,反而退居次要地位。近年来,甚至演变到个别红学家对文本研究表现出轻蔑态度,这显然失于偏颇。《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作品,而文本研究原是一切文学作品研究的基本要求。我们今天不仅要把失落了的文本研究找回,而且还要逐步走人更为深层、更为内在的文本研究。”
“人人都是林黛玉,敏感,脆弱,满腹心事却还要在人群中扮演正常人。人人都是贾宝玉,爱美人,爱美景,热心时无事忙,灰心时想出家做和尚。终于错过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终于没有在一起的我和你。那些开过的花,做过的梦,说过的情话和傻话,借你荒唐言,落我辛酸泪。” 《十年心事梦中人:红楼中的情怀与心机》是闫红2016年开山新作,十年来对《红楼梦》反复揣摩的心血首次化为文字,结集出版,与读者见面。在这本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闫红笔下对红楼众生间情意的珍重,又可以随作者观察到官宦世家乃至乡野村妇的为人处世技巧,大家族不同阶层的成员善于使用的种种心机话术。闫红文风洒脱清新,见解独到精辟,洞悉人情世态。王蒙称赞闫红的作品“聪慧精细,洁灵。文字颇有大气,不拘一格,振聋发聩,言前人所未言,堪称启人心智,动
“人人都是林黛玉,敏感,脆弱,满腹心事却还要在人群中扮演正常人。人人都是贾宝玉,爱美人,爱美景,热心时无事忙,灰心时想出家做和尚。终于错过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终于没有在一起的我和你。那些开过的花,做过的梦,说过的情话和傻话,借你荒唐言,落我辛酸泪。” 《十年心事梦中人:红楼中的情怀与心机》是闫红2016年开山新作,十年来对《红楼梦》反复揣摩的心血首次化为文字,结集出版,与读者见面。在这本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闫红笔下对红楼众生间情意的珍重,又可以随作者观察到官宦世家乃至乡野村妇的为人处世技巧,大家族不同阶层的成员善于使用的种种心机话术。闫红文风洒脱清新,见解独到精辟,洞悉人情世态。王蒙称赞闫红的作品“聪慧精细,洁灵。文字颇有大气,不拘一格,振聋发聩,言前人所未言,堪称启人心智,动
本书借鉴当今词源学研究的新成果,全面考察了郑玄《三礼注》《毛诗笺》的探源实践。书中从语言、认知、文化和哲学四个层面评判、论证、剖析了郑玄注笺系联的357组同源词,探讨了郑玄语词探源的理论、方法及得失,澄明了郑玄在早期词源学史上的重要价值及其启示意义。
本书是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在CCTV-10百家讲坛中的红学讲座的一个书面结集,也是作者多年研究《红楼梦》的心血结晶。他从金陵十二钗中的秦可卿着手,详细考证了书中各人物的生活原型,复原了《红楼梦》诞生时的时代风貌。该节目播出时,观众反响。一时之间,刘心武新解《红楼梦》成为一个被津津乐道的大众热门话题。同时,也正是广大观众对该节目的热情,促成了本书的付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