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中或许容不下你往常零乱却真实的思绪;奔波的身影也不曾为你的低眉颔首驻足问询,甚至连你自己都遗忘了情感的私人场域…… 夜,微凉;心,尤乱。相隔千年的宋朝与今朝,有一样的繁荣,亦有同样被疏忽的落寞。或者,词人的轻语呢喃,词间情感的飘零与破碎,是跨越时间的界限,能吟唱出你我内心独白的和弦。言未言之语,听未听之音,让宋人的吟哦浅唱汇成涓涓细流,温暖因疲惫焦虑而冷漠的灵魂,抚慰因人情倦怠而失落的心。
“人人都是林黛玉,敏感,脆弱,满腹心事却还要在人群中扮演正常人。人人都是贾宝玉,爱美人,爱美景,热心时无事忙,灰心时想出家做和尚。终于错过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终于没有在一起的我和你。那些开过的花,做过的梦,说过的情话和傻话,借你荒唐言,落我辛酸泪。” 《十年心事梦中人:红楼中的情怀与心机》是闫红2016年开山新作,十年来对《红楼梦》反复揣摩的心血首次化为文字,结集出版,与读者见面。在这本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闫红笔下对红楼众生间情意的珍重,又可以随作者观察到官宦世家乃至乡野村妇的为人处世技巧,大家族不同阶层的成员善于使用的种种心机话术。闫红文风洒脱清新,见解独到精辟,洞悉人情世态。王蒙称赞闫红的作品“聪慧精细,洁灵。文字颇有大气,不拘一格,振聋发聩,言前人所未言,堪称启人心智,动
人的一生,知遇最可贵,也最不易得。学问文章亦复如是,见知于当代,总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文化史上一些典范性著作,常常藏有特定文化系统的密码,由谁来完成这样的作品,接收群体中谁能成为当时或后世的真正“知音”,参与其中的个体生命角色固茫然若无所知,历史也无法预设。不只是知识和学养的问题,对他人和前人的著作能否具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尤其重要,甚至还需要“有缘”。 红学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因此小说《红楼梦》自然是红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否则红学的“红”字就落空了。研究曹雪芹,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更准确、更深刻、更丰富地理解《红楼梦》。
学者陈引驰教授凭借多年来道家研究之心得,择取《庄子》中深富智慧、极具启示意义的段落百句,精心选释。以贴近现实的视角与深入浅出的文字,对庄子精义加以阐述引申,将经典中的智慧引入现实生活,使读者得以轻松进入庄子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中华先贤的思想表达,进而寻找到经典与内在生命的共鸣。
本书有作品论,也有作家论,还有作者有意为之的写作试验。文章在细致阅读当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从切身的阅读感受出发,回应具体的文学现象,得出具体的结论,尝试寻找当代作品中隐而不彰的秘密,表达作者一己"发现的惊喜"。
林黛玉应得的遗产全部都挪用于兴建大观园了吗?当然不是。贾琏既然经手此事,必然从中贪污……“我们二爷那脾气,油锅里钱还要找回来呢!”(《林黛玉家产之谜》) 从原型角度来说,实际上黛玉、宝玉这两个人血缘根本就不近,相对来说,宝钗和宝玉的血缘关系倒要近得多。(《林黛玉血缘之谜》) 有人过分强调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思想共鸣,好像他们纯粹是精神恋爱;贾宝玉究竟爱不爱林黛玉的身体,他的爱是不是从灵到肉的全方位的爱就成为一个问题……(《林黛玉眉眼之谜》) 黛、钗的和好……我读到四十九回的时候,就发现曹雪芹也表示惊讶,他通过贾宝玉表示惊讶:“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黛、钗关系之谜》) 赵姨娘利用马道婆也没有把宝玉魇死,她不会罢休……怎么让贾宝玉死掉或走掉呢?其中有一招儿,就是让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