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研究者认定《封神演义》这部小说是一部反对暴政、歌颂仁政的作品。然而,汤武征伐是“犯上作乱”还是“替天行道”,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是常常被争论的问题。本书通过对儒家思想中关于“武王伐纣”争论的梳理,通过对《封神演义》中主要人物及人物关系的分析,通过对“封神”意义的揭示,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苏轼文学创作成就极高,文诗词俱为一代大家。散文为后人所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文坚持了欧阳修文平易之路,而更为畅达自由;文体多样,风格各异。政论文如《策略》、《策别》、《策断》等滔滔雄辩,气势逼人,继承发展了《战国策》、《孟子》及贾谊、陆贽的传统。抒情小品如书札游记等,笔致灵活,情感真率,生动传达日常生活情趣与感触,描写、叙述、议论、抒情错杂,充满诗情画意。
谢柏梁所著的《中国悲剧文学史(精)》所揭示的“悲剧文学史”,从巫优傩戏、先秦汉唐哭剧、戏曲中之佛音苦境、韵文之悲情、散文之哀境、小说之苦态、变文之复仇哀曲、宋戏之悲怨、元剧之悲剧大观,绵绵滚滚而下,以论历代悲剧文学之发展;其后更进一步从剧作中论英雄悲剧、命运悲剧、帝王悲剧、女性悲剧、苦意悲剧、感慨悲剧,纲举目张,令人神往。
本著是由中国陆游研究会、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遗产》编辑部和绍兴文理学院等共同发起2015“纪念陆游诞辰8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旨在弘扬陆游文化精神和文学业绩,共同探讨陆游留给当代的精神财富。精选具有新视野、新观点的会议论文50余篇,涉及陆游生平、诗词文赋等各体文学研究,陆游集文献资料、学术影响研究,陆游与宋代文学、地域文化关系研究等多个维度。陆游诗词创作中的爱国主义与儒家诗学精神、及对当下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等,也提供了新成果。
《励耘学刊(总2辑)(2010年)》主要内容简介:浅论刘勰文体分类学的思想渊源与论述体例、发生着的历史与演进中的形象——对辛亥从军女性吴淑卿的历史与文学考察、殷墦编撰《荆杨挺秀集》之考辨、《永乐大典》所收张九龄佚文考、说书体制对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从石派书到《三侠五义》狸猫换太子故事等。
本书以当代四川作家的边地书写为研究对象,在社会学视野下考察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剖析边地在接受现代文明时的犹疑彷徨。本书聚焦“传统依恋”与“现代性焦虑”之间的纠缠现象,通过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边地文化现象管窥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问题。
本书中的清初指顺治元年(1644)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这段时间小说创作繁荣并独具特征,小说刊刻近两百部,是现存明代小说数量的总和;小说形式也多种多样,白话、文言小说都很兴盛。本书综述清初小说的创作概况和文化生态,并以清初小说创作中的故国情结为切入点,通过对小说家代表丁耀亢、陈忱、李渔、烟水散人及小说流派代表才子佳人小说、时事小说的个案分析,点面结合来探究清初小说创作以及易代之际的士人心态。
《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旨在全面清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范畴的发生发展历史、范畴的构成方式、主要特征和系统联系。由于以各体文范畴的运用为考察对象,以揭示范畴间横向的逻辑联系和结构体系为研究目的,故全书即力求保持畅通文论本身固有的丰富灵动,又凸显了范畴的理论品格及其之于当代文论与美学建设的意义。书中用大量书证,加以深入的分析,对各体文范畴的归纳小结,对统摄全局的元范畴的揭橥与分析,对范畴体系的定位与开显,使得整体上尽显丰厚著实的特点。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的经典著作,其思维结构和话语方式最富于民族特色——理性与诗性相结合。《文心雕龙》既有逻辑性、体系性的一面,也有诗性的一面。二十世纪以来的“龙学”研究较多地关注其理论体系的一面,而对其诗性特征则研究较少。《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是由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所决定的。《文心雕龙》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诗性基因,无论在文化资源、思维方式等深层次上,还是在言说方式、话语范畴等表面层次上,都弥漫着浓厚的诗性智慧。《文心雕龙》根植深厚的诗性文化,秉承天地日月精神,其诗性言说体现在文学的生命化、以水喻文、金玉之喻、感官体验等方面。
中国现当代学者顾随的课堂讲授,当时的学生叶嘉莹做了详细笔记。《传学》作为全本六十多年来才问世,它是顾随传习人文、培育人才、启迪人生的集大成学术普及之作。古今中外,文史哲禅,睿智犀利,通俗震撼,徜徉在文学内外,求索于历史上下,归结在真、善、美上。做人与读书相映成趣,修身与悟道相得益彰,怡情与治学水乳交融。它以中国文学的发展为顺序,章节完整清晰,体系浑然而成,是洋溢着生命力的一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国学史。 《传学》是全书终结定稿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牡丹花开二十年》是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年的全记录,也是白先勇二十年追求昆曲复兴之路的艰辛历程。全书共约60万字,六辑内容从白先勇与昆曲结缘谈起,回顾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来龙去脉。除白先勇的个人讲述外,还有主创团队回顾二十年的征程,导演、艺术指导解析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美学建构,演员分享拜师学艺之路等内容。书末附有多篇论文及文献,并有逾200帧全彩剧照及幕后工作照。为研究青春版《牡丹亭》和昆曲艺术的入门典藏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