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一生辗转多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历经江阴、昆明、上海、江西、北京、张家口多地,《人生百味 汪曾祺年谱》的作者经年累月地在报刊的缝隙和史料的边缘处搜索,通过蛛丝马迹找当事人核证、采访汪曾祺的事迹,寻觅汪曾祺渐渐模糊、淹没的足迹,努力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汪曾祺。本书全面、简明地载述作家汪曾祺一生的行实、创作、交游,力求 为生性散淡、不记日记的汪曾祺还原出一部 日志 式的、可靠的生活史与创作史 , 还原 历史的汪曾祺 。而重点在于突出汪曾祺作为作家的 文学生涯 ,其骨干线条十分清晰地凸显出来,充分地体现出汪曾祺一生不为留名、不为逐利,只是留下一些篇章文字,以及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些美好回忆。
《威廉 布莱克诗歌译评》翻译、评析了66首布莱克的诗歌(《诗的描述》19首,《天真之歌》19首,《经验之歌》26首,《手稿诗选》2首)。每首诗附有英文原文,对其中的难词作了注释。除了对这66首诗进行了翻译及深入评析之外,还对每首诗的几种中文译文简要地进行了比较,指出其短长、优劣。在书末,精选了布莱克本人为其《天真与经验之歌》制作的插画。
金庸是不是伟大的文学家? 金庸为何无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金庸小说与佛教有何渊源? 金庸小说在武侠小说史中处于什么地位?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小说如何排名? 三个版本的金庸小说有何差异? 让一位读了35年金庸,创金庸讲座“爆棚”纪录的文学教授,告诉你答案!
本书的编写就是针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进行的尝试性改革。我们结合多年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和体会,以史为基本线索,以作品鉴赏为核心内容,以教学过程中比较成功的“一讲”为体例进行编排,力求寻找一条流畅的教学思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史的讲解,并不强调的完整性,而是根据作品有所侧重,以作品鉴赏的需要为基准,取舍详略。详则借助于教师的研究成果,略则一语带过。对作品的讲解,尽可能从文学角度作详尽的赏析,甚至可以讲到美学的层面。由于时间有限,作品不可能讲得太多,因此,我们尽可能做到举一反三,向学生传授鉴赏作品的方法。 本书主要是针对大学语文教学而编著,也可以作为广大读者自修教材。
《误读》一书是艾柯博学的炫技作!这一系列炫目的文章,“用了天知道什么样的语言”,在天文、地理、神话、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大众文化、媒体、拓扑学之间纵横自如,对纳博科夫、荷马、但丁、塞万提斯、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的经典进行华丽的解构误读,让人捧腹、惊叹的同时,又令新的意义不断涌出。 正是在这场蓄意插科打诨、装疯卖傻、天马行空、颠三倒四的误读之旅中,艾柯“愤世嫉俗”地解构了我们这个时代。
在我国民族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不少优秀作品早已享誉海内外,为我国多民族的文学增添了光辉。各兄弟民族的作家文学以独特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我们党和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的指引下,创作空前繁荣,大放异彩,绚丽多姿,广为世人关注。海南黎族文学在我国文坛上也是独树一帜,可谓是一朵盛开的南国之花,创作了一批反映自己民族历史和生活的优秀作品。本书在对 黎族作家文学 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黎族作家文学创作的根源性、本土性特质、历史沿革与文化症候、观念与艺术趋化、话语气场与精神传承、多元融合的开放性与民族性等方面着眼,从不同侧面和纬度来探讨黎族作家文学的形态及其发展变化,并对特定的作家作品进行具体的审视和评析,以期从微观视角入手呈现黎族作家文学的本源特征。
《纳兰词典评》是作者苏缨出道的 本书。自2007年首版迄今,累计再版数十万册,成为所有纳兰词赏析读本中当之无愧的 经典。尽管苏缨继续以《纳兰容若词传》《纳兰词全编笺注》《纳兰词全译》再掀纳兰词的阅读热潮,但这只是使阅读趣味有了 加明确的细分,《纳兰词典评》的经典地位至今未受丝毫撼动。 本次《纳兰词典评》增订出版,使原有的内容 加丰富。至此,对于喜爱纳兰词的读者,本书可以作为赏析类图书的 选择。正如《纳兰容词传》《纳兰词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分别可以作为传记类、入门类、考据类图书的妙选一样。 本次增订,除了订正《纳兰词典评》原有内容之外,还增补了《浣漠沙》(抛却无端恨转长)和《长相思》(山一程)两篇词作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