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是否遵循一套法则?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作者预先设定的吗?那些让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元素,究竟是技巧还是情感?面对创作,我们应当通过勤奋学习来掌握其中的法则与技巧,还是应当更多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仅靠模仿知名作家的风格,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而今,人们又该如何重新解读经典小说? 《漫游在雨中池塘》是布克奖得主、《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乔治 桑德斯结合其在雪城大学教授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二十余年经验,精心编撰的一部充满智慧与幽默的评论集。在本书中,桑德斯深入剖析了契诃夫的《在马车上》《宝贝》《醋栗》,屠格涅夫的《歌手》,托尔斯泰的《主与仆》《破罐子阿廖沙》,以及果戈理的《鼻子》这7个俄罗斯经典短篇,引导读者探索短篇小说的结构,辨析作品中的巧妙设计与不经意间的灵感
红学泰斗 周汝昌以独特视角解读《红楼梦》。《红楼十二层》从《红楼》文化、《红楼》本旨、《红楼》女儿、《红楼》灵秀、《红楼》审美、《红楼》自况、《红楼》脂砚、《红楼》探佚、《红楼》真本、《红楼》索隐、《红楼》解疑、《红楼》答问等全方位探寻了《红楼梦》的种种悬案, 给沉冤文海二百数十年的雪芹平反 ,还原历史真相。 闪电般的灵感和严密的考证中,沿续着中华文化的一脉心香,雅趣别致,引人入胜。
上卷是作者央视红学系列讲座的纸质结集,其内容涉及《红楼梦》概况总说、曹雪芹家世与历史背景、各种探佚线索与分析等,并从 金陵十二钗 中的秦可卿着手,详细考证了贾宝玉人格之谜、黛钗结局之谜、王熙凤巧姐命运之谜、妙玉入正册与排序之谜、贾元春死亡之谜等等。 在下卷中,作者对《红楼梦》的揭秘向更深层次发展,《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身上的重重谜团被一一揭开。此外,作者还将多年研究成果 红楼心语 倾情奉献,为红迷们提供了《红楼梦》的全新解读方法。
清人章学诚评《三国演义》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究竟哪些为实,哪些为虚?石麟教授依据《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数十种文献,钩沉索隐,详加考据,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事件等进行细致准确的考证,厘清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本书采取分栏批注的形式,对《三国演义》正文中需加考证的部分予以标注,并直接在侧栏考证分析,眉目清晰,方便阅读,主要面向喜爱古典小说和历史读物的读者群体,也可以作为相关研究者的参考书目,是一本适应当下需求的全新的《三国演义》批注本。书中另附陈文新教授国家精品视频课《历史的三国与 演义 的三国》,在经典中寻找历史,在历史中感受经典。
《读书的人》是90后青年书评人魏小河的最新作品集,也是一次随书而行的旅途。 本书分为 星辰时刻 多元世界的可能 汉语的一种风度 生活在他处 四辑,共收录34篇文章。 从裂着口的严冬大地出发,走到萧红的陨落,张爱玲在前半生的逼仄中引来时代的序曲,整个星辰时刻无一不是普通人的一生;翻开一本科幻小说,或是道德小说,触摸自由意志和爱的搏杀、离开和留下的拉扯,感受多元世界的可能和汉语的一种风度;读书的人,最需要的是投入世界的热情和改变世界的勇气,到了旅程的末梢,我们进入游荡者的世界 既有关于旅行的无限清单,也有深入非洲、中亚腹地的神奇经历,还有生活在东京八平米、英国民间的经验观察。
《天上深渊:鲁迅十二论》是关于鲁迅的综论,是浙江大学教授、 中国好书 得主江弱水的潜心力作。 全书分十二章,从《呐喊》到《彷徨》,从《朝花夕拾》到《故事新编》,从现代散文诗《野草》到鲁迅的旧体诗,从鲁迅的生命困局到话语困境,直到语文观,对鲁迅的写作做了一个纵向而又立体的观照。 本书破除了对鲁迅作品的许多陈见,提供了解读鲁迅的新的路径,同时,也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所做的更为精细完整的分析,如鲁迅与胡适的语文观的对比,鲁迅旧诗的艺术魅力的讨论等等。在鲁迅研究已经汗牛充栋的今天,本书多有创见与发明,提供了许多对于鲁迅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
《有承担的学术》是学者钱理群知人论世的有情之作,集中书写了二十余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z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人学者。钱理群认为,在一定意义上, 学人 的影响比 学问 的传授更重要,更根本,更带基础性。 全书分五辑,从 史家的风范 人的标尺 传统的构建 同时代人 怀念、回忆与祝福 等不同角度立意,评述、回忆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中王瑶、林庚、贾植芳、钱谷融等代学人,严家炎、樊骏、孙玉石等第二代学人,以及王富仁、赵园等与钱理群同时代的学人,其中既有对学人行谊的追述,又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立源头直述至今,兼有文学史、心灵史的意义。这些越经磨难越显纯真的学人使我们看到,在这 喧闹的世界 里,依然存在着 生命的、学术的沉潜 。
《读与被读》是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俄罗斯文学权威学者刘文飞解读评论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全新学术随笔集。 本书论及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乔伊斯、川端康成、纳博科夫等十一位世界文学大家及其代表作。作者基于对经典文本的精研细读和对作家生平的查究梳理,每篇文章提炼一个焦点并围绕它展开剖析讲评,或钻研人物形象,或探讨文学属性,或谈论思想、生存等严肃话题,或从建筑、颜色等细节解构经典,十一个主题生动、新异、丰富、深刻,纵横开合,蔚为大观,是世界文学爱好者的思想盛宴。 作者解读名著,建构体悟,这本书自身就是天才的作家、理想的读者在 读 与 被读 之间角力的果实。
这是一本关于古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首先要讨论古代中国的天下观,看看中国是如何理解自身在世界的位置。 接着来认识古代的婚礼和丧礼,要通过它看看古代中国的家族生活与伦理,孔子和儒家又是怎样从这种伦理基础上,拓展并形成政治学说。 还要介绍佛教的传入,以及它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并从观音信仰和禅宗学说,看到佛教如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当然还要认识一下道家与本土的道教,在讨论道家的人生态度与生命观念之外,也介绍道教追求永生和幸福的知识。 本书也关注古代中国民众的知识、行为和信仰,并讨论深刻反映古代中国思维的风水知识。由于古代中国的历史与传统延续性相当强,因此,我们也希望读者通过古代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中国的延续,理解当下中国的文化世界。
南宋著名文学家姜夔以词著称,诗名渐为所掩。白石诗格调高秀,饶有神韵,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引杨万里评其诗有 裁云缝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声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指出 他的字句很精心刻意,可是读来很自然,不觉得纤巧,这尤其是词家的诗里所少有的 ,足见其重视。本书以夏承焘辑校《白石诗词集》中《白石道人诗集》《诗说》为基础,汇集姜白石全部诗作,每一首诗均分 校记 笺注 评析 三项,进行详细笺释,书后附有《年谱简编》、《自叙》、《白石辑传》,为学界进一步学习研究提供可靠且便于利用的文本。
英国侦探作家俱乐部是世界樶古老且樶知名的侦探小说写作组织之一,本书的每位作者都曾是或正是该俱乐部成员,包括G. K. 切斯特顿、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L.塞耶斯、约翰·迪克森·卡尔、约翰·勒卡雷、米克·赫伦等等。他们就如何写出成功的犯罪小说给出了中肯而实用的建议,从“动机”“视角”“人物”“地点”“手法”“情节”等方面切入,探讨侦探小说的书写,也分享了自己在创作中的趣事逸闻。无论对于初入侦探小说圈的读者,还是 侦探小说书迷,都可以从这本类似于推理小说“ ”的手册中找到方向和灵感,同时收获阅读的乐趣,体会到智力上的刺激。
红楼别样红》是 红学泰斗 周汝昌先生在即将90岁高龄时,重读《红楼梦》的新领受、新思量,而且是以感悟为主的新收获,是一本红学随笔集。周汝昌先生认为:红学的研究不单靠什么资料,即所谓 证据 ,读芹书者而有所会心的都识此理;所谓 考证 ,其实也是边考边悟,边悟边考;悟中有考,考中有悟。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们都是先有感悟,以朴素的 猜想 作为开步,进而取得伟大成就,不是可以令人作一番深长思吗? 《红楼梦》之红,即她的真美,就正是 别样 的红,简单无法形容,没有一个切当的字眼可以用得上。那么,我们自然就会不断地追寻这个 别样红 的各种原由、因素,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奥妙,竟使得这部 小说 (其 说 不 小 呀!)如此地夺人眼目,更令人叹为一万部书也比不上她这个 别样 !我们期待众多专家学者来 解读 《红楼梦》的
为什么,卡夫卡说 从根本上我就是中国人,并且正在回家 ? 为什么,卡夫卡要把他的生命枝嫁接到中国文化的生命树上? 文学*惊人的时刻出现了。 夏可君以十个独特的阅读法则,深入卡夫卡的文本,在 无用 的重新思考中,以卡夫卡、本雅明所隐含着的新助力, 以中国为方法 以中国为道路 的新原理,让西方人通过中国来认识自身,让进入现代性的中国人去反思自身。
本书不但语言精练,词意精达,而且在讲解的过程当中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
本书由艾丽丝 门罗挚友戴维 斯泰恩斯教授主编,对艾丽丝 门罗其人其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全书共分为十章,由十位知名作家、学者分别撰写,涉及门罗的个人成长经历、生活回忆、创作历程、写作风格、女性主义思想、艺术性贡献等多个主题,并附有 门罗生平年表 。全书内容细腻而深刻,为读者展现了关于门罗赋有温度且鲜为人知的细节。在其中,既能看到门罗对家乡、母亲的复杂情感,也能看到她对写作的独特感悟,以及作者对门罗笔下不同女性形象的深刻解读。
《宋明时代儒学思想之研究》由 宋学 部分和 明学 两部分构成。 宋学 部分从新儒学的出现到宋学后期朱熹集宋学之大成,完整地论述了宋学的发生发展的思想史过程,展现了完整的朱子学风貌。 明学 部分从宋代的陆象山心学开始,论述了阳明心学的渊源。其次论述了以前很少有人研究的元代儒学,认为元代儒学大致按照陆学的方向发展而来,衔接明学。然后根据前期、中期、后期的时代分划,完整地论述了阳明学的发展过程和思想全貌。本书堪称日本学者不可多得的宋明断代思想史专著,系统明确,描述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