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影像》是我社经典学术系列“实验艺术丛书”的新产品。这本书研究的不是电影史,它是分类学,一种对影像和符号的分类尝试。我们在此讨论种影像类型,运动-影像及其主要变型:知觉-影像、情感-影像、动作-影像、符号(非语言学范畴),它们构成了影像的特点。明与暗斗争,明与白色产生关系。质-力量通过面孔表现,它呈现在“任意空间”中,揭示出原初世界,有时在假定为真实的世界现实化。电影大师用各自的方式创造、创作影像和符号。它们对画家、建筑家、音乐家来说充满对抗性,对思想家亦然。不应抱怨视觉和听觉侵犯了思想,也不应对这种侵犯持乐观态度;而应当展现出思想如何对既属于运动-影像又属于更深层次的时间-影像的视听符号发生了作用,这样,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李霖灿先生曾经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作为一位有四十余年馆龄的老馆员,他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多年,又在台湾大学讲授“中国美术史”二十载。他不断地补充及修正教材,以其幽默风雅的讲述了无数人走进艺术殿堂。这份精彩绝伦、活泼生动的文字与图片曾连载于台湾《雄狮美术月刊》,备受好评。 本书即是根据李霖灿先生上课讲稿整理编成的,分为二十九个单元,大体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纲,以历代绘画为主调展开论述,对于玉石、雕塑、书法、铜器、陶瓷的论列亦精辟独到。掌故丛谈、笔记小说、考古资料,旧学新知互相浚发,旁征博引內容丰厚。史稿篇篇文字优美,易读、好懂,引人入胜。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十年前, 我们种下了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这颗为戏剧发声, 为梦想起航的种子。十年间, 经过大家共同努力, 这颗种子不断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与时代共命运, 与大学生同成长。
颗粒艺术,一种呈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一种让图形结构、解构、重构的形式。它表面看是一组数学模型公式,但其内在取决于创作者对创作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全身心投入。主题和材料都不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创作者是否能将材料的特性充分发挥到很好,淋漓尽致地展现材料在创作中的角色和作用。《颗粒艺术》讲述了什么是颗粒艺术。
葡萄藤蔓纹饰是世界装饰领域的重要一支,雏形可追溯至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后经历了从古希腊至拜占庭时期等一系列文明的洗礼,其形态、风格和内涵不断演化。汉晋之际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在北朝时期发展出丰富的本土化形态和独特的文化意义。本书以丝绸之路为主线,全面梳理了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葡萄藤蔓纹饰,站在希腊、罗马、拜占庭、犍陀罗和南北朝等不同的古文明节点,从多学科视角全面审视葡萄藤蔓纹饰背后鲜活的丝绸之路场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解读了该纹饰起源、发展、变迁和本土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尤其对北朝忍冬纹的多样面貌及所受到的多种文化影响进行了重点分析。
吴湖帆是我国近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其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地位和成就逐渐被公众认识,本书从“但人生要适情耳”---文人 吴湖帆、“画屏闲展吴山翠”---现实 吴湖帆、“万里江山供燕几”---历史 吴湖帆、“待五百年后人论定”---吴湖帆的当下意义四个部分阐述吴湖帆的家世、艺术经历及成就,以及对现当代的启迪意义。
撒叶儿嗬,俗称跳丧,它是土家族古老而奇特的一种以歌舞悼念亡人的丧葬仪式。撒尔嗬作为清江流域土家人的一种丧仪习俗,它的奇特之处就是丧事当作喜事办。土家人有“一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的说法。四山五岭、左邻右舍的乡亲聚集在孝家堂屋里,在亡人的灵柩前,人们踏着鼓点载歌载舞,场面气氛欢快热烈,通宵达旦。它以其古朴的气息传达出民众强烈的信仰观念和生命意识,有很高的艺术研究和文献价值。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书记录的是2000—2003年在湖北清江流域的巴东、长阳、五峰等地所亲历的土家族“撒叶儿嗬”活态遗存状况。
本书力求在客观、详实、准确的基础上全面反映中国家具史的宏伟历程,把各个时期的家具特征、使用方式和制作工艺等尽可能形象地介绍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家具,热爱中国历史,弘扬中国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