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吉祥鸡画法》收入画家墨豪作品20余幅,画中鸡的形象生动、色调艳而不俗,笔墨清晰,并配有详细的画法步骤,主要讲解了鸡的头、胸、腹、尾等各个部位,对公鸡、母鸡、小鸡分别剖析其画法,强调画面中物象之间的相互呼应,动静结合,充满生趣。
利奥塔关于后现代的说法往往被误解或歪曲。利奥塔为他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作了分析,本书是关于后现代中宏大哲学的详细评论,展示了他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相关创造性以及争辩关于视觉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它还可以定位于上下文中讨论后现代的其他重要概念,即比喻、本能的和崇高。在可以理解的风格和方法中,利奥塔使用大量的例子,这些例子来源于艺术批判、性质和重要概念的历史与意义评估以及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解构之间联系的探索。
《赵孟楷书教程》是由有名书法教育家谢昭然主编的创新教程,利用互联网视频技术进行教学,易学易用。对赵体的结构、笔画、技法等教学关键点,本书在相关章节分别配制了教学视频。其中,总讲视频1个,分讲视频73个,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成都考级中心主任、有名书法家黎孟德教授讲解示范。读者只要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在教学视频的帮助下,事半功倍地掌握赵体的学习技巧。
《无码:艺术大师的秘密生活》是著名画家真实生活大揭秘,完全“无码”的生活轶事,也许我们应当庆幸,艺术大师的生活都不曾平淡无聊。在一次与高更激烈争吵后,文森特?梵高拿起剪刀,割下了自己的耳垂。后来,梵高搬到了巴黎附近的一片麦田边。画下名作《麦田群鸦》一个月后,梵高举枪了。可如果你认为梵高悲惨至极,那你不了解爱德华?蒙克。蒙克童年,家人不是过世就是发疯。可在他的画布上,主人公却从不逃避,直面恐惧,对着血红的暮光发出了一声有力的尖叫。在那些流芳百世的惊世之作背后,身负盛名的艺术大家到底在过着怎么样的生活?读了这本书,也许下一次你去博物馆参观时,会对墙上的名画多几分更立体的认识。当然,别让这些小小的故事,阻碍你欣赏艺术——虽然它们都是事实。海报:
《美的本质》是学者谢良帜心血之作,本书不从任何先入为主的美学出发,而是直指美的本质,探索美的深意,开启审美之旅。全书以独到的见解,将“美”于时代洪流中抽丝剥茧,对“美”重新做出了定义,根据的“神经元群理论”解决了在美学中争论不休的对动物来说是否有“美”与“美感”的问题;驳斥了罗素的“自然界是无色无光无声无味的”这一被人们当成真理的问题。这部分量十足的作品,提供给作者多层次路径,跟随作者走上一趟引人入胜的寻美之旅,是美学爱好者、美学家不容错过的美学专著。
高更,曾是巴黎股票市场的经纪人,一年有四千法郎的高薪收入,来往于上流中产阶级社交圈。妻子梅娣,来自丹麦哥本哈根路德教派大使家庭,五个儿女,幸福美满。然而,高更选择放弃了人人称羡的职位、家庭、婚姻、妻儿、财富,一步一步走向他疯狂艺术创作的过程。当梅娣负担着儿女,负担着家庭,甚至负担着背叛她的丈夫,高更却从塔希提寄回了他与土著女子新婚的画图。为什么他要出走?是什么主导了他的生命选择?在与文明决裂的信仰上,高更要走得并不顺畅,为什么却愈走愈远,至死无悔?蒋勋由生命潜伏的本质的角度,解读神秘异域的原始荒野,让美学重新找到起点,走进高更充满争议性的一生。充满争议性的高更,用他的生命实践着值得人类省思的事,更借由画作,丢出了更多“天问”。
“案头居游”中,作者通过画笔,将日常所见的各类器物,包括瓶瓶罐罐、纸砚笔墨等改造为供人居住的房屋空间;“草间居游”共有十个小系列,其中,作者笔下的小人们走出器物,畅游于花草自然、天地万物间。 《草间居游》旨在用艺术去重新想象生活、设计生活。鱼山作为一位建筑师,在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过程中,关注到被现代人遗忘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捕捉生活中流变的东西,设计了一种人们在天地间诗意居游的生活方式。天马行空的想象,山水人物的韵味,令人心生温暖。 《草间居游》穿越现代与古代,其中有对古典爱情的动人描摹,有对雅致生活的细腻描绘,有对当代生活的谐谑戏仿,也有对山水拟人化的童话想象。鱼山通过对古典诗意的现代转化,展现了一种充满温情与趣味生活态度,并借此重新思考人与空间、人与现代生活
20世纪,艺术的门类已经烟消云散。人们对绘画的二维、绘画与雕塑的差别、甚至对艺术的概念都开始反思。摄影、录像、信息技术、日常物品的用途转换、人体作为艺术材料等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环境造型设置艺术、环境艺术、组合艺术拆去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篱笆。 这些革命性作品的作者,不论他们是否参加了一些运动或流派,都称得上是艺术家。 本书从中选择了离我们最近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出生于20世纪上半叶。由全世界博物馆馆长、评论家和艺术史学家组成的小组选择了近450位艺术家。 每位艺术家的条目包括以下内容: ·生平,包括艺术家生活的重要时期; ·作品,介绍艺术家创作的不同阶段和方法; ·艺术家箴言,使读者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志向以及与历史和艺术环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搜集主要作品与著作,
F.大卫·马丁、李·A.雅各布斯的《艺术导论》以各类艺术的特殊角色为重点,对人文学科进行阐释。本书的宗旨在于考察人文学科对价值观、事物以及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事件之关系。同样的,我们将艺术家的角色同其他人文学者区分开来:艺术家揭示价值,其他人文学者则考察或反思这些价值。这本书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基础框架,读者可借此学习艺术所揭示的那些价值,并时刻自问“艺术是什么”这一关键性问题。作为一本介绍人文学科的书,它提供了在探究艺术以及其他人文学科过程中进行批判性思考所必需的工具。
本书系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出版于1961 年的艺术评论文集,系作者在20 世纪40 年代、50 年代发表于《党派评论》《评论》《艺术》等期刊的艺评文章的结集。全书分文化一般、巴黎的艺术、艺术一般、美国的艺术、文学5 部分,计收文37 篇,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格林伯格的艺术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包豪斯美学的某种辩证法。在本书中,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巴黎画派、纽约画派及其代表画家均有独特而精彩的艺术批评,从中我们也可一窥其艺评文章的现场性、当下性、流动性和丰富性。
《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的著作。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出版后0多年来,一直是这一领域无可匹敌的入门书。全世界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读者通过贡布里希的讲述认识到了这位真正的大师,他把知识与智慧结合起来,以其独特的天赋,直接传播了他本人对艺术作品深切的热爱。 《艺术的故事》因其平实简单的笔法、叙事清晰的技巧而受到持久的好评。贡布里希讲述他的写作目的是:“在大量炫赫的作品中,为丰富的人名、时期和风格找到浅显易懂的秩序来。”他为视觉艺术注入心理学的洞察力,他让我们知晓艺术史就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是“一条生动的链条,将我们身处的时代与古埃及时期联系起来”。这部经典著作的新版,
《荣荣的东村》是艺术史家巫鸿的著作,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北京东村艺术家群体在中国实验艺术黄金时代的创作与生活的故事。 荣荣 ,1992年来到北京。两眼睁得大大的,带着一架新买的相机。 “ 东村 ”,是中国实验艺术史上的一段神话。在这片破败的家园,荣荣和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等——以行为演出和摄影的方式,给中国实验艺术界带来了直接冲击。 1993—1994 年,原生态环境中的东村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 1994—1998 年,东村艺术家群体被迫解散后,继续的行为艺术项目; 1998年后 ,荣荣从“东村”到以后日子里的自摄像。 这份档案的目的,在于探索这些照片在历史层面、艺术层面、自传层面上的诸种意义,它有关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之间——关于一个艺术
两件看似一模一样的东西,为何一件是艺术品,而另一件不是?在《汉译精品·思想人文·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中,一位从事艺术的愤青JSeething先生愤然质问,凭什么杜尚拿来的小便池是艺术品,他拿来的小便池就不是?通过J先生,丹托追问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杜尚的小便池之后,艺术与实物究竟有何区别,艺术是否仍然有其边界。
本书开头提了三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开艺术史课?艺术史对教育不生有必要、有用吗?难道不能把这门学问交给“专家”搞吗? 这些问题既是对我们的挑战,也是给我们的机会。本书论述了艺术史提供的许多不同的方式方法,尤其是激发直接参与。通过开设艺术史这门课,从各个时期和各种文化中人类精神的表现,我们可以探讨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性。 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的作者是斯蒂温·艾迪斯,就艺术中学科作了介绍并提出一些问题;第二部分的作者是玛丽·埃里克森,就如何能使艺术史成为美国青年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方案。本书主要是为艺术教育工作者编写的,但也欢迎包括学生家长、居民和学生在内的其他人阅读。
《蒋兆和论》主要介绍了他的艺术创作过程和他的作品多幅。20世纪上半叶,以蒋兆和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先驱们敢于直面人生,关注现实,他们的开拓精神使得人物画逐步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执著于民生关怀成为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核心所在,也使得20世纪的中国人物画贴近了大众,贴近了时代。且有不少作品笔墨精妙,造型生动,余味隽永,臻于高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