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日本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能够卖出16亿日元?(村上隆先生的作品《我的孤独牛仔》,于2008年5月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16亿日元卖出。) 亚洲艺术家如何才能创作出世界流行的艺术作品? 争议的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首次公开他艺术经营的真言《艺术创业论》,就在艺术界掀起涟漪,在日本和中国台湾都意外成为书。 在书里,村上隆丝毫不讳言艺术是一种赚钱的手段,为了实现他理想中的“艺术创业”,他认为艺术不但要投入金钱,也要拥有国际视野及宣传战略。如果不能建立以世界主流艺术为目标的战略,不明白艺术行业的运作逻辑,艺术家就无法生存。艺术家如何创造自己的品牌形象?自己的艺术品如何推广到全世界?运作过程中的秘诀是什么? 在本书中,村上隆以过来人的姿态,详论他在纽约艺术圈成功的过程,告诉你艺术与商业之间的逻辑和
《石涛画语录》,堪称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的经典之作。石涛以超人的学识及毕生的探索,为中国画的再发展提出了精辟的、具有指导性的艺术见解。朱良志著的《石涛画语录讲记(精)》将《石涛画语录》的六种版本加以校对,是利用新发现的资料对《画语录》进行整理的新校勘本。本书除了对原文进行注释外,还在延伸讨论部分对石涛的画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助于作者从石涛充满玄机的文字中找到解读其画学思想的密码。
本书开头提了三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开艺术史课?艺术史对教育不生有必要、有用吗?难道不能把这门学问交给“专家”搞吗? 这些问题既是对我们的挑战,也是给我们的机会。本书论述了艺术史提供的许多不同的方式方法,尤其是激发直接参与。通过开设艺术史这门课,从各个时期和各种文化中人类精神的表现,我们可以探讨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性。 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的作者是斯蒂温·艾迪斯,就艺术中学科作了介绍并提出一些问题;第二部分的作者是玛丽·埃里克森,就如何能使艺术史成为美国青年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方案。本书主要是为艺术教育工作者编写的,但也欢迎包括学生家长、居民和学生在内的其他人阅读。
《荣荣的东村》是艺术史家巫鸿的著作,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北京东村艺术家群体在中国实验艺术黄金时代的创作与生活的故事。 荣荣 ,1992年来到北京。两眼睁得大大的,带着一架新买的相机。 “ 东村 ”,是中国实验艺术史上的一段神话。在这片破败的家园,荣荣和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等——以行为演出和摄影的方式,给中国实验艺术界带来了直接冲击。 1993—1994 年,原生态环境中的东村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 1994—1998 年,东村艺术家群体被迫解散后,继续的行为艺术项目; 1998年后 ,荣荣从“东村”到以后日子里的自摄像。 这份档案的目的,在于探索这些照片在历史层面、艺术层面、自传层面上的诸种意义,它有关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之间——关于一个艺术
这本书是以对话方式来呈现,以便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主张,因为这些主张往往为我们开幕词意想不到的视野。艺术常常被误认为难以理解,且与现实生活毫无关联。然而事实上,这往往是因为我们理解现实的方式和当代世界有差距。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品启发我们对时代、生活的理解。 这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今日的艺术家如何构思在都会或公共空间的作品,他们的主张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情感与精神的新感受。 审视都会中的艺术,其实是向它的历史提出疑问,也就是跨越艺术史的有限藩篱来接触都会空间的发展历史,并了解它与艺术的所有关联性。如此一来,我们才有办法就公共空间、记忆的角色、与艺术品相遇的决定性经验等提出疑问。 由艺术品所发动的相遇是一种艺术事件,而非一种功能。我们因此可以了解,这艺术
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蓬勃开展,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几乎每年都有令人惊喜的考古新发现面世,犹如开启了许多深埋地下的文物库房。数量空前的古代艺术珍品呈现于世人的面前,使我们有可能据以改写中国艺术史,特别是唐宋以前的古代艺术史。 大量丰富的新获得的文物考古资料,一时还难于被艺术史家,尤其是广大中国古代艺术爱好者所熟悉,因此,必须有人从事开路架桥的劳作,本书的编写,正是想达到这一目的。两位长久从事文物考古研究的专家,将美术考古的成果分类整理,每类文物又以其发展最成熟、最辉煌的时期为重点,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墓葬俑群,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以及唐宋以来的墓室壁画,等等,进行扼要的介绍。力图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勾画中国艺术历史的发展
招贴广告设计直接为实用功能服务时,在根本上依赖于使用价值无限,但是,招贴广告设计作品又不是商品本身,它的观念价值大于物质价值,整个招贴广告设计完成过程中,不仅运用到传统学科知识,还将涉及民俗学、物理学等多样化科学,本书是招贴设计教学书,可供美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
《音乐欣赏十五讲(高职高专版)》以音乐家串联起音乐史,从西方四五百年的古典音乐史长河中,选取30位代表性音乐家,讲述其生平故事,赏析其作品,让人物在史的背景中有了立体感而显影凸立,让史在人物的衬托下有了生动的细节与血脉的流淌。书中讲了那么多音乐,从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一直到现代音乐的诞生,从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肖邦、舒曼、勃拉姆斯、比才、瓦格纳、威尔第、马勒、德彪西、柴可夫斯基……一直到理查·斯特劳斯和勋伯格。可以说,阅读是在欣赏中完成的:打开书的时候,就如同音乐会开始了,风来雨从,气象万千;合上书的时候,音乐会结束了,月光如水,晚风吹拂着,音乐还荡漾在心旷神怡的感觉中。高职高专教材版删减了行文,丰富了欣赏实践,对引文、注释进行了
范梦的这本《艺术美学》是一本从美学角度分析鉴赏艺术的书,也是一本用艺术作口叩论证诠释美学原理的书。本书兼有艺术与美学的双重性,同时兼有理论知识与艺术审美的双重性,上编『艺术美学理论』分别介绍了艺术与美学的内涵本质、定义特性、艺术风格、美学体系等以及二者的关系;下编『艺术作品审美』对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十个门类,结合经典作品、运用美学原理给予审美赏析。 《艺术美学》文字流畅、图文并茂、理论性强、知识面宽,既适于各类艺术院校作理论教材,也适于大学中文系、哲学系作美学教材,更适于师范院校、教育院校作美育教材。
蒋兆和准确地把握鲁迅先生刻画的人物性格,用中西合璧的绝妙丹青之笔,将祥林嫂人物形象描绘得逼真传神,使一个活脱脱的祥林嫂形象跃然纸上。本书将蒋先生真迹呈上的同时还辑录了多位画家对蒋兆和作品的鉴赏及其艺术体系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