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创办于2000年,但是,其实在1999年我就带着央美的几个进修生,在机场路旁边的北皋村租了一间房画素描了。房子是由几个学生自己租的,他们觉得央美安排的素描时间不够用,因此,租了画室请我继续教他们。我受到了启发,接着在昌平、顺义和怀柔三县的交界处,一个叫“连山石”的地方租了一个小旅馆,将这批人带到那里。我像孙悟空一样带着这批赤身露体的“猴子”(只穿短裤不穿衣服),用“将错就错”的方法教他们画画,用猴子的姿势爬山上树摘果子,用猪羊的胃口吃饭。这些人当中有几个后来已有了相当的成就,譬如:许向东、卫保刚、关矢、夏星和顾永奎等。有的人回到了地方,也很有能力,如东北的朴正世等。当时我给这个班取了个名字,好像叫“将错就错素描营”。
1562年佛罗伦萨艺术家及理论家瓦萨利创办了所艺术学院,它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学院艺术教育的开端。但是,视觉艺术被大学拒之门外一直持续到19世纪,直到约翰·拉斯金在牛津大学开设艺术讲座和画室来提高牛津大学学生的艺术修养才逐渐改变这一局面。今天,无论欧美还是中国,人们终于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要以艺术史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和与其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 这是一部讨论欧美,尤其是美国近现代学校视觉艺术教育发展和演变过程的专著,内容涉及专业艺术教育与普通学校艺术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校艺术教育开始产生国际影响,至80年代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简称DBAE)理论,这一理论已经对我国的艺术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回顾这一理论的源头自然是很有必要的。
在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中,数字艺术以网络的互动性、媒介的虚拟性和跨媒介的多元性成为揭示当下社会科学与艺术存在的疑问,表达环境与身份、媒体与传播、空间与时间的理性虚幻。 本书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性进行定义和论述,对千奇百怪、种类繁多的数字艺术类型、范畴和样式进行科学化、逻辑化的梳理和分类,对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传达意义和表现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怎样才能避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渐渐丧失创造力和想像力? 为什么年幼儿童的思维特点与成年艺术家的很接近? 电视让儿童变得愚蠢,还是提供了智能发展的素材? 在儿童的艺术成长过程中,各种教育方法和媒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艺术训练应当侧重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是侧重艺术技能的训练? 创造力、艺术才能和大脑两半球之间有何关系? 本书探讨了与“创造力”有关的所有方面。从儿童学习歌曲的能力,到莫扎特创作完整交响乐的能力;从大脑对创造力的意义,到电视对儿童想像力的影响,作者汇集了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认知科学领域的观点,一鸣惊人地使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教育的认识有了零的突破,为艺术和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本书是教育工作者、各类艺术家、培养儿童创造
东方设计是根源于东方文化与东方哲学而建立的设计模式与设计理念。《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第二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6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分别从设计思想渊源、城市景观营造、产品体验设计和平面图形设计等领域探讨如何汲取东方文化营养与民族设计元素,从而与世界多元文化相交融,使东方设计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设计观念。全书包括兼容并蓄——东方设计思想、匠心独运——城市、景观与东方设计、精雕细琢——产品体验与东方设计和美轮美奂——平面图形与东方设计四个篇章。
作者凭借深厚的艺术理论素养和多年的创作经验,从深入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与中西艺术美学比较中,发掘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特点和优势,并有现代性理论的激活与转化。本书具体对艺术创造规律和诸多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方法)进行了深入独到的辩证法的理论阐述,建构了关于经验方法的艺术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全书理论思辨紧密结合对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建筑等艺术门类的个案分析,图文并茂,凸现艺术之精要、精妙,文笔优美,原创性很强。 本书不仅可作为艺术类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文科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教材,还可以作为艺术研究者、艺术创作者与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艺术管理:基础理论及案例分析》所涉及的调研内容、理论架构以及相关工作,在中国音乐历史上均属“首次”,而由其所产生的成果自然也将填补“空白”。众所周知,案例分析是艺术管理从业人员的“功课”之一,本书以相当的篇幅分析、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近年来所举办的音乐会、艺术节、学术会议等。内容初涉:主题策划、文案撰写、赞助寻求、海报设计、节目单设计、外联统筹、场地管理、活动评论、综合分析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
这是一本系统介绍恐怖艺术这一大众文化领域的书籍,从艺术史的角度,以人们所熟知的超自然小说中的形象入手,细数这些形象在电影海报和书籍插画等艺术形式中的来龙去脉。全书收录了近600幅大师级艺术家的作品,形式上从早期的雕刻版画,到书衣、书籍插图、通俗杂志、电影海报、漫画书、原创画作,再到今天艺术家工作的数字化领域。内容上共分为十个章节:吸血鬼、木乃伊、弗兰肯斯坦、狼人、幽灵、杀人狂、女巫、史前怪物、外星侵略者……你所能想象到的以及想不到的全都囊括其中。艺术家们都以人类心灵zui原始的感触为创作动力,对恐怖艺术这一独特而迷人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吸血鬼题材电影《诺斯费拉图》到人尽皆知的德古拉伯爵,从《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到臭名昭著的开膛手杰克,从巨兽电影《金刚》到史诗般的《哥斯
电子文化和互联网的出现,是—种文化突变,短短十年工夫.人们的视域陡然拓展,跨越了种种文化的和具体媒介的樊篱。也许这一切均可以称之为”当代视野”。当代视野是一种混合视野,它了特定的文化逻辑,故在当代艺术家的手下,艺术分野的界限在消泯,多媒体的作品形式风行,在这类作品中,对象世界色彩驳杂.同时对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来说,其作品总会呈现出对当下社会焦点话题的热切关注。虽然是文化突变的时代,但没有所谓断裂,电子文化有超强的组合和拼贴功能,今天的多媒体文化不是简单地取代前—代,而是在戏仿和综合历史的基础上,有新的表达和创造。本期收录的专题文章《键盘时代的个体影像》、《“80后”制造的纪录影像》、《果冻时代:中国当代艺术新势力》介绍和评述了文艺领域中的新生代,无论是命名为“键盘时代”还是“果
中国现代艺术形上学思想,作为艺术之性价值话语,体现了鲜明的本土现代性精神:艺术和审美活动承载了信仰的功能,作为性的“尘世慰藉”或扎根尘世的性慰藉而成为宗教慰藉的替代方案,当然此种替代性方案的落实一方面有赖于良性政治的施行与现代教育的普及;而另一方面则有赖于对中国传统形上学的现代性阐释,作为在传统形上学基础上建构的中国现代艺术形上学,与现代新儒家构建的道德形上学并未形成根本性冲突,相反二者存在同源—殊途—同归的关系,美与善、艺术与道德、静观与创造、形式与生命最终相融于性价值论的,这种融合才真正成就艺术与审美活动“建体立极”的基点。 中国现代艺术形上学思想,于本土、西方、传统、现代四个基点构成的文化价值矩阵之中生成,由西方激活的传统为现代注入了本土性的基因,受传统选择的西方则为
川濑巴水,1883年生于日本东京,本名川濑文治郎。川濑巴水从小就喜欢绘画,小时拜于川端玉章(日本明治时代名画家)门下学习画画。25岁时虽然继承了家业,但画家的梦想始终萦绕心头。27岁时跟随镝木清方学画。后受同门伊东深水的《近江八景》系列版画所触动,川濑巴水被木版画的魅力深深打动,决定转向木版画制作,此时他已35岁。 当时正处于日本“浮世绘”版画的衰败时期,版画制作主要为“创作版画”,以画家“自画、自刻、自刷”为主,为画家一人全过程制作。于是,以川濑巴水为代表的一些画家和雕刻师、印刷师、出版商一起发起共同制作版画,打破了日本原有的一人制版画制作程序,发起了“新版画运动”,给日本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但“新版画运动”同时也继承了浮世绘的传统技法,如沿用雕刻师的娴熟技艺、保留印刷的不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