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画》创刊于1982年7月,是以普及书画知识、发掘书画人才、传授书画技法、研讨书画理论为主旨的中国书画专业类通俗性刊物,偏重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播与普及,是国内创刊历史久、影响大的书画专业杂志之一。
本书为中国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合集,对90年代以来新时期的先锋摄影创作进行了系统回顾,并由批评家撰文。
这部首次系统的论述藏民族美术发展史的宏篇新作共分为8章:从远古时期蕃域类美术现象的萌茇;小邦时期蕃域本土美术的雏形;吐蕃时期藏族美术的开端;古格时期藏族美术的变革;萨迦时期藏族美术的发展;帕竹时期藏族美术的兴盛;甘丹颇章时期藏族美术的成熟;到当代时期蒇族美术的新局面。洋洋撒撒共63万字,并收入彩色、黑白图片280幅,堪称图文并茂,史料详实。
威廉 莫里斯的艺术思想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有较高的借鉴价值。郑立君著的《威廉 莫里斯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基于艺术学视角,运用众多一手文献资料,综合借鉴传播学、译介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成果,以时间为经线,以学界对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诗歌与小说艺术和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不同时期的译介与接受为纬线,梳理了莫里斯艺术思想在中国一百多年来传播与影响的历史脉络,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莫里斯艺术思想在中国译介与接受的共性、个性以及历史关联,并分析了莫里斯艺术思想在中国传播与影响的局限性、原因。
本书是我国部中国艺术批评史著作,阐述了我国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艺术批评思想发展的历史。本书的艺术批评史绝不是各种门类的艺术批评思想(如绘画批评、音乐批评、舞蹈批评、书法批评、戏剧批评、设计批评等)的发展史的集合,而是从各种门类艺术批评、诸子百家著述和两汉儒生注经中,抽取、提炼出适用于整个艺术批评的命题、概念、观点和思想加以系统的阐述。在写作上追慕冯友兰和朱光潜先生的写作风格.力求做到“有深度的通俗”。
柯继承著的《大明苏州(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社会风情)》用文字形式,将《清明上河图》辛丑本长卷中有关苏州特殊风物和市井风情做了研究,作者对其中令人不解之谜和令人惊讶的场面做了详细的、合乎情理的考核与诠释。同时,直接用明清史书和笔记(主要是明人)中的记载予以佐证。对一些由画卷引起的话题,做了梳理与考证,纠正了很多错讹,廓清了历史迷雾,显示了传统文化和吴地文化的很好与珍贵,进一步提高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大运河苏州段、吴门书画、民间工艺、茶事重要性的认识。
本书旨在从问题意识出发,不仅考察贡布里希的研究过程,更深入反思他研究的结果,探讨贡布里希为什么和如何运用交叉视野,并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维度上去全面把握和评论贡布里希艺术史理论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本书为博士文库丛书。由于金陵在政治、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特殊性,金陵地区成为明王朝遗老遗少们的聚集地,在此形成了独特的金陵文化圈,其特点是带有明显的遗民文化特征。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艺术家们以其独到的艺术眼光、精辟而客观的艺术言论和主张,推动金陵画坛的整体画风以一种较为积极向上的姿态发展。本书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这一时期的金陵画坛作了透彻的研究。
《运动中的视觉:新包豪斯的基础》以条理分明的章节及浅显易懂的文字,有层次地说明设计的各个环节。作者从建立条理、添加变化、强调重点、设计技巧和设计中的色彩几个方面将自己实际操作经验与心得记录下来。以系统化的内容向读者说明自己所建立的“设计原理”的基本原则,为设计入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书中没有太多不实用的理论.而是提供具体可遵循的原理和实际案例,让设计新手的设计质量大幅提升:同时也提醒对设计心怀憧憬的人们:任何设计都不是随意完成的,而是存在着既定的原理只有掌握了这些原理,才能够做出好的设计作品。
《中国展法》分上中下三个篇章,上篇汇编了南京博物院近年来十个有代表性的展览,并通过作者专业展览人的视角,对这些他亲身参与过的展览加以精彩点评。中篇收录了作者关于博物馆陈列艺术理论的相关著述,下篇则讲述了极富色彩的展览背后的展览人。
奥奈罗·文杜里的《西方艺术批评史》是关于西方美术史的一部经典性论著,是文杜里十几年研究美术史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他对艺术史的看法和他的美学观点的一个总结。在这本书中, 文杜里剥茧抽丝,梳理出从古希腊、罗马到20世纪上半叶数百位艺术家及文化名人的艺术观点,以时代为经,以艺术家为纬,分阶段地论述了各种艺术思潮和艺术理解的传承流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艺术批评史概观,同时也传达了作者个人独特的艺术见解。 固然,历史不仅是央雄业绩的历史,而且也是日常生活的历史,没有普通生活,英雄的业绩不会出现,也不可理解。而艺术的历史则向来是,并且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也总会是审美趣味的历史。艺术批评史中心考虑的不是一般人的个性,而是艺术家的个人特性。
这部首次系统的论述藏民族美术发展史的宏篇新作共分为8章:从远古时期蕃域类美术现象的萌茇;小邦时期蕃域本土美术的雏形;吐蕃时期藏族美术的开端;古格时期藏族美术的变革;萨迦时期藏族美术的发展;帕竹时期藏族美术的兴盛;甘丹颇章时期藏族美术的成熟;到当代时期蒇族美术的新局面。洋洋撒撒共63万字,并收入彩色、黑白图片280幅,堪称图文并茂,史料详实。
本丛书是配合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85新潮”展览所出版的大型文献集,它是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家、相关策展人以及重要展览的文献资料的首次全面汇集、整理和出版。文献集以独立档案的方式合集出版。每个档案均由访谈、作品(80年代所有作品)、文本(手稿、文学创作、书信等)和年表等珍贵资料组成。 卷收录三位艺术家:谷文达、吴山专、徐冰。
《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分为两大部分。部分是历史描述,包括章至第五章。第二部分是有关“墙”展的主题讨论,包括第六章至第九章。在部分中,我们试图用历史描述的方式回答“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并从中国当代艺术本身所关注的问题及其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区别这两个角度去分析它。在第二、三、四、五章中,我们将从“社会现实主义绘画运动”、“反艺术的观念艺术”、“仪式化的行为艺术”和“中国前卫艺术的生存空间”等几方面勾勒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媒材的变化和发展对于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有着特殊的意义,其意义往往还不只在材料本身,而是具有强烈的主题意味。比如,绘画虽然是一种最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但在中国,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仍深深地影响着当代艺术家的创作,1990年代中期相继出
《古典音乐大百科》是一本全面介绍古典乐发展史与当代古典乐变革的百科类图书,用近30万字及上千张精彩而珍贵的图片,全方位追溯了古典音乐近千年的发展历史,涵盖300多位古今中外为人所熟知的古典乐作曲家的生平故事与代表作品,深入浅出地逐一对经典代表作品进行评析并充分挖掘音乐家背后鲜为人知的掌故。同时,书中还系统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古典音乐纷杂的流派、作曲风格、乐曲组构与器乐功能等知识,使读者在享受古典乐文化美感的同时掌握海量古典音乐知识,提升读者审美品位与鉴赏能力,引导读者以更科学严谨的视角品读经典乐曲,穿越优雅音符,体会伟人光环背后的深刻人生与丰富性灵,在焦躁的现代社会,觅得一方心灵净土。 这本集视听于一体的《古典音乐大百科》,既可以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便捷工具,也可以是古典音乐迷的系统乐
为艺术品定价,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艺术品的价格,不只是一个数字。 《艺术品如何定价(价格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的象征意义)》是首本从艺术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视角研究艺术品定价问题的著作。以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以及对纽约和阿姆斯特丹数十位艺术品商人的深度访谈为基础,奥拉夫·维尔苏斯在书中揭示:为艺术品这种看似难以确定金钱价值的特殊商品定价,亦有规律可循。 人们往往会对某些艺术品价签上的数字感到惊奇和不解,但比价格更值得探究的是制定它的过程。与其说它与作品本身相关,不如说它体现的是艺术家、画廊老板、拍卖行、收藏家等艺术交易参与者的角色和相互关系,从中可以窥见艺术市场特殊的游戏规则。在这里,艺术品避免按照质量定价,价格的变动不接近受供求关系影响,获取利润也不是艺术品商人的专享诉求;在这里,简明
标志设计是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一门技能课程,通过本教材,使学生熟练掌握标志设计的创意要领和设计表现技法,能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需求为标准,结合V设计要领设计出合理的标志方;培养设计者设计构思能力,培养设计感觉,提高表现技巧,训练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专业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有创造性的设计能力,具有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