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空白的纸,不知该从何下笔吗? 你很想画超出界线以外,但又不敢这么做吗? 如何才能大胆自由发挥创意? 本书颠覆一般传统书籍的格式,每页以不同的指示文字及插图,引导读者突破书本的局限,随时随地放肆涂写、画,创作个人化作品。 在页面上藏一个秘密、剪下来穿在身上、让书漂起来、收集各种数字、以书记录时间、滴上泥巴、带书去散步、用线把某页填满、拓印叶子、收集姓名/梦、盖手印、记录天上飞的鸟儿 作者希望借由这些大部分人从来不会对书做的事,让读者亲身体验发想创意的过程,鼓励读者以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找到新的方式发挥想象力,真正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 而借由一些看似 破坏 的动作,作者也鼓励读者进行创意大探索,突破自我,走出框架,无拘无束大胆勇敢尝试,体验生命的各种可能性。现在,无论你走到哪,
该图书为近代书画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谈艺文论的编选,全书将齐白石的书画艺术文献著作、诗文、课稿和书信重新编选汇总,并用明志、国画、书法、篆刻主旨分为四个章节,书末附齐白石年表。全书编选严谨,适合国画、书法、篆刻学习者参考研习。
本书收录了弘一法师说佛的文章、讲演29篇,分为讲佛经、讲佛理两部分。弘一法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弘一法师研经精深,却能把佛经、佛理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使读者如聆教诲,相信开卷者获益良多。即使自己不是佛教徒,但读此书能学到有关佛教基本知识,澄清对佛教的许多模糊认识,让你更相信,读大师的著作感觉就是不一样。 本书还收录了李叔同《关于写字的方法》、《书法的流派及其简史》、《国画历史与绘画技巧》、《明清两代的篆刻》等四篇文章。
《中华传统艺术丛书:篆刻》选取了篆刻这个传统艺术形式,力求表现其艺术的精髓,展现其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与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将这些文化艺术的特质呈现给广大读者,更希望通过它让世界对中国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推动我们传统文化艺术走向另一个。
《07中国艺术学2: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学报》: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除了经济力量的提升之外,还应当包括一系列文化力量的提高。这其中包括通过文化的方式缩小城乡差距,消除种族对立,化解群体性的心理危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提高教育与科学水平,铲除社会腐败等等。不管实现这些目标最终还需要一个怎样复杂,甚至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现在所观注的是:在目前我们通常使用的量化评价体系中,对于以上这些文化内容并没有确定一种可操作,可信赖的量化的文化评价标准。所以,我们除了采用量化的经济评价指娄之外,还应当设定一种量化的文化评价指数,对一个寺庙,一个地区及一个国家的发展进行总体的评价。进而为我国,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一种既包括着人文理念又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消除因恋恋不舍评价标准的缺失所可能产生的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设计学的产生是20世纪以来的事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它毫无疑问有着它自己的研究对象。由于设计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这使得设计学本身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而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之间所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关系,又使得设计学在另一方面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本书希望引起中国设计界对理论问题的关注进而对设计教育的关注,并最终使设计学成为一门真正登载教育和实践两方面都得到落实的学科。
《西方美术简史》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艺术是人类与身俱来的天性,因此,欣赏艺术就成为每一个人的天赋权利,房龙这个只有短短3万字的美术简史是在写过很厚很大的《艺术》之后写下的是长久的思考与写作之后思想精华的沉淀。以其独具的慧眼卓识,讲述了自洞穴艺术以降,直至近代实验美术,西方美术走过的摇曳多姿、精彩纷呈的历史。数百位大师的旷世杰作,以及细腻精到的文字解述,都在帮助我们重申这种,被我们久已遗忘,或从未意识到的天赋权利力图在最短的时间里,成就一个较为深刻的艺术鉴赏者。
1933年至1945年间,希特勒在德国以至整个欧洲没收、强买了许多艺术品,计划在其家乡建造艺术博物馆。德国战败后,当同盟国要求将被劫掠的艺术品物归原主时,191件珍贵的藏品却不翼而飞。《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展示了这些遗失的艺术品的图片,追索和争夺的战争并没有结束……
本书收录的文章,基本上围绕着印度、中国与西方文化体系之间的艺术交流进行介绍、研究和比较,重点探讨在东西方艺术交流过程中发生的移植与变异现象,并试图探讨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审美心理原因。对印度、中国与西方文化体系的艺术技法和图式之间的纵横比较,构成了一个三维立体的框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每一种文化相通的方面和各自的特点。在东西方艺术交流中,作者大体按照内容分类编排,共分为印度篇、交流篇、比较篇、评论篇、双年展五辑。图版本身也突出东西方艺术的交流和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创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艺术家结合新的社会背景及文化需要进行了开创性实验。这不仅使中国当代艺术逐渐作为一种新的传统而存在,也得到了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可惜,至今很多大学都没有正式开设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课程,书店里也鲜有相关教材卖。基于此,河北美术出版社特请鲁虹先生在他多本相关著作的基础上,撰写了教材《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其宗旨就是想以文图相配的方式向广大学生与读者生动而清晰地评介中国当代艺术由诞生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应该说,在“读图时代”,此举并不失为一种适应广大学生与各方面人士文化需求的有效出版方式。相信也会对于读者们理解3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追求有所帮助。值得介绍的是:首先,《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有两条发展线索,其一是文字部分,其二
《艺术美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重点教材。作者从新的角度,以新的体系来建构艺术美学。全书共分八章,对艺术美学的基本属性、艺术的基本结构、艺术风格及其审美形态、艺术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艺术审美体验、艺术的价值结构作了深入而全面的阐释。《艺术美学》与同类教材的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当代艺术动态的发展,增加了新媒体艺术(实验视频影像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并且也加重了中国本土艺术方面的内容,比如书法、戏曲以及杂艺等;二是在艺术的风格与形态中,将素朴与感伤、幽默与讽刺、隐喻与象征等范畴纳入,使教材内容更加厚实,更具有学术性。《艺术美学》语言流畅,图文并茂,可作为文史类、艺术类、工程类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大中专教师、文艺爱好者、业余研究者教学参考和研究参考。
此书是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中的一本。作者余秋雨从艺术的本性、艺术的眼光、人生意识等方面对艺术的创造进行了大胆剖析。此书印刷精美,喜欢余秋雨的人不妨一读。 本书原名为《艺术创造工程》,是作者的一份课堂讲稿,完成于1987年,同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0年后又在台湾允晨文化公司先后出过两次。此次,由作者自己删削修改一遍,作为“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的本付印。 这是一部适用于艺术创作实践的简要教程。作者故意与占统治地位的艺术理论教材的框架作对,只以国际美学思维和自身审美经验为标准,自行构建。自行构建的原则是力求简洁、轻便、质感、明了,放弃任何装模作样的理论架势,增加感性解析。让读者在阅读中不知不觉中理会到艺术创造的深层奥秘。
丹纳说:“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比实物所表现的更完全更清楚。艺术家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经过这样改变的物就‘与艺术家的观念相符’,就是说成为‘理想的’了。”《艺术中的理想(彩图本艺术哲学)》作者分“理想的种类与等级、特征重要程度、特征有益程度、效果集中程度”四个部分阐述了艺术家应该如何将他的理想运用到创作当中,按照自己的观念最终将实物转变为精美的艺术品。丹纳认为这个原理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则,它适用于意大利、希腊、尼德兰,更适用于人类共有的各种艺术门类。 《艺术中的理想(彩图本艺术哲学)》由丹纳编著,傅雷编译。
《中国书法之“哲学”》,这个题目起大了,但从前到后也没有再找到一个合适的题目。因为书写的内容比较宽泛,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用“哲学”一词反倒容易蒙混过关。“哲学”,早的印象是中学课本里讲的,“是世界观的学问”。那么,在我的学习和认知中,“书法世界”都有些什么学问呢?所以就来了个《中国书法之“哲学”》。但是,又怕对不起“哲学”这么高大上的词汇,况且终归不是纯哲学着作,就当是没有找到恰当的词,借用一下,多少有点儿哲学的意味也能交代过去了,为此还是加了个引号,算是给自己留个能够自圆其说的机会吧。虽是自娱的心态,但学术是严肃的。《中国书法之“哲学”》成稿历时三年多,阅览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主要参考书目已附后。在书写过程中,考虑到不同的读者群体,有意识地回答了书法的一些常识性、基础性
《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学术思想丛书》编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自20世纪以来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他们虽然在一个学院工作,但其思想却胸怀整个中国和世界,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历史史以“为民生而艺术”独步于世,并且前赴后继蔚成大观。有许多先生的著述是首次整理出版,细心的读者会从阅读中体味补艺术史空白的喜悦。这是一套开放的丛书,将会不断编辑出版下去,《吴达志文集》为《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学术思想丛书》之一,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俄罗斯艺术300年》是展览的 132幅作品均由的叶卡捷琳堡艺术博物馆在其无数的藏品中精选出来的。我们在尽情观摩、欣赏的同时,对于俄罗斯绘画的整体进程也可获取有序而形象的概念。展品大致按艺术史的发展作选择和布局。因此浏览画展,犹如步入艺术史的漫漫长河。我们可以体味学院派以才智与技巧所显露的柔媚与婉约;可以欣赏以列宾、苏里科夫、谢洛夫和列维坦为代表的巡回展览派所坚持的、的现实主义力度与深度,他们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描绘自然造化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大家;可能赞叹艺术世界画派及其随后的诸多流派所追索的,迥然相异的个性风格,由康定斯基、夏加尔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语言所表现的各自独特的内心感悟——共同拥有的新世界。
全球化给中国艺术市场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与机遇,然而中国艺术市场的未来命运仍依赖于自身的不断努力。而中国艺术品市场接下来必须面对的任务,就是应该积极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将其引导至构建自身发展与创新体系的方向,从而加快竞争力的塑造,以及谋求向持续性增长方式的积极转变。
本书是一个独特的人文生活空间,它既具有市场的利益博弈、交易规则,物以稀为贵、货以质取胜;又具有传播文明、承载时尚,趣味无窠臼、风格抵万金的审美文化特点。因此,把握艺术市场的特殊性,理解艺术市场的规律性,就是艺术产品经营者、管理者和围绕艺术市场而生存的各种职业人的共同关注点。
知日系列出版物由最的知日派专家和编辑团队打造。每期以特辑方式推出日本最潮流和热度的人物和事件。 美术馆特辑将全面深入日本各种各样的美术馆,开始一段深度的文化与心灵巡旅! 贝聿铭的MIHO美秀美术馆、妹岛和世的金泽二十一世纪美术馆、安藤忠雄的直岛美术馆、根津嘉一郎的根津美术馆、宫崎骏的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知日将带领您从特别的角度去开启、撞击艺术的大门,从设计世家黑川、策展人北川FRAM、三代日本首富、人间国宝大师这些“人”的故事里,去发现存在于艺术空间之内的“人”的灵魂! 此外,更有知日专访日本摄影师山县勉、人气漫画家森井由佳,以及蒋丰、剑心、健吾、汗青等作家的专栏,将日本风俗娱乐一网打尽! 重量级知日派撰稿人,联合画廊级摄影师,倾力打造值得一辈子珍藏的纸上美术馆,直面当代
这本小书不是70年代历史的记录,也不是美术史,它只是对几代人创作于70年代的,与70年代的革命事物有关的美术作品的读后感,以及因此而勾起的部分回忆。21世纪网络时代的青年人读这些图画可能会忍俊不禁,甚至嗤之以算,但是,对于经历过70年代的人来说,这却是一段真实的生活。那些绚丽多彩、饱满丰润的脸蛋儿衬托着几亿人饥谨的面孔和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事实。那些乌托邦加阶级斗争画面的背后蕴函着一个时代的疯狂,激情与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