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介绍西方艺术的通俗读物。作者试图为读者构筑一个西方艺术的基础框架,以便读者了解西方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探究深奥的艺术理论并非本书的目的,作者更愿意向读者介绍西方历代大师的生活、创作,画中和画外的轶闻趣事;讲述艺术的故事。希望读者能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犹如在一座西方艺术博物馆中漫步一般。
艺术学的讨论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将涉及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的价值方位、艺术活动体系和艺术种类的特点等有关艺术的基本问题,目的在于展示艺术活动的规律。 艺术活动不仅包括艺术创造,还包括艺术传播、艺术接受等一切与艺术相关的人类活动。在这个系统中,艺术创造、艺术传播与艺术接受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内部环节。艺术原理将着重讨论这些内部环节的问题,同时不能忽略与艺术活动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也是《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第2版)》的基本框架。
在中国原始文化的大量文化类型器中,属于艺术类的文物门类繁多,学者们根据自己的意趣,进行个案研究、专题研究或部分综合研究的都有,如对玉器及其纹饰的研究,对彩陶及其花纹的研究,对陶塑(动物或人物)的研究等。有的研究还相当深刻,有的有专著发表,但全面系统的研究还没有。因此,本书的出版,本身就具有开系统研究之风,成辑要综合之功的意义。
《三门记》,全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纸本,墨迹,纵35.8厘米,横283.8厘米,书法精严中见飘逸,圆熟而浑厚,是赵孟頫楷书的经典之作。《三门记》是元大德年间重修玄妙观山门之后所立之碑,原碑石曾失落,1990年后摹刻重立一石。
本书选取的国画作品有静的山村、晨歌图、丘陵春早、山涧飞瀑等104幅山水画。这些作品融入了作者对祖国河山深深的爱。与其他绘画图书不同的是,“延风说画”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文字作者从美学的角度对每幅画作都进行独到的点评,帮助读者赏画,相信对美术爱好者会大有裨益。
山水画是中国画传统中在审美特点和形式风格等方面极具典型意义的门类。这本(陈培伦国画山水》是画家陈培伦先生多年潜心创作的结晶,共收录了88幅图。其中包括《黄山吟云》《闲云流水》《江陵千里》三幅长卷图。全书绘图精美,尤其是对三山五岳的描绘,山水形象刻画生动自然,气势磅礴,意境苍莽,足见作者绘画之功力。
立足个体层面,提高人文素质,面向社会群体,传播人文知识,可以采取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就广大读者而言,朋友交谈般的娓娓道来比起完备严谨的论著讲章更具亲近感,更易接受,也更能激发其感受与思考的意愿与情趣。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导引者,带领读者朋友进入那负载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类文化经验、标示着人性发展的轨迹、显现着人格教养的“人文博物馆”。 无论是哲学、历史、文学、语言、教育、艺术、民俗,每一种文化传承,都是我们今日社会进步及个体精神成长的基石。对于深受日常事务困扰的现代人来说,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之间,特意寻找和营造一段“休止”,让自己身心放松,为将来聚集精力,这一切,越来越显得重要和必需。我们不妨设想,在此期间,若有人性智慧编织的音符与你相伴,那将是多么美妙的时光。《
萨特在本书中讨论了“威尼斯的流浪汉”丁托列托、追求的贾珂梅悌、塑造活动雕塑的考尔德和“没有特权的画家”拉普加德、表明了他对艺术的性质和艺术家在人类处境中的地位等基本问题态度。 丁托列托是阶级矛盾的产物,他走投无路,必须用欺诈手段才能得到自我证明。贾珂梅悌迷恋与自己在万事万物中的孤独境遇,认为现实是的实在,因而要去描绘这个虚无的世界,在默默沉寂的事物中,显示出发出语言的迹象。考尔德在自由和束缚之间从事创作,因而要去发现如何使静止的事物充满运动,靠自我运动而确证自身的存在。拉普加德努力于创造力和美的结合,给无限可分的外观以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性。
艺术化的人生,是房龙的追求。在本书中,房龙以深厚的底蕴、独特的思想、睿智的文风侃侃而谈,详略得当地介绍了人类的艺术。从4000年前的古埃及到l9世纪的现代派,从建筑、雕塑、绘画到戏剧、文学、舞蹈、服饰等,其中既有对艺术的睿智阐释,也有对人生的深度剖析。书中的400余幅精美插图,更是使本书成为一席难得的视觉盛宴。
本书采用故事性的体例,将代表世界艺术的成就,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艺术大师和艺术珍品娓娓道来,在增加辅助栏目的同时开辟专栏进行体例上的创新。400多幅精美图片和注重文化与艺术有机融合的装帧设计将本书打造成一座雕梁画栋的世界艺术博物馆,让读者直面艺术,与艺术亲密接触。
本书采用故事性的体例,将代表世界艺术的成就,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艺术大师和艺术珍品娓娓道来,在增加辅助栏目的同时开辟专栏进行体例上的创新。400多幅精美图片和注重文化与艺术有机融合的装帧设计将本书打造成一座雕梁画栋的世界艺术博物馆,让读者直面艺术,与艺术亲密接触。
在众多的关于艺术概论的图书里,本书是也可算是颇为新颖的一本。作者为台湾著名的艺术史学者蒋勋,其《写给大家看的美术史》曾在大陆拥有众多的读者。全书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特质”、“艺术的类别”、“艺术的材料”、“艺术的内容”、“艺术的形式”、“艺术的创作”、“艺术的欣赏”、“艺术的批评”等方面对中外艺术作了一个大体的“概论”,涉及“文字的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电影艺术”等等我们所熟知的艺术门类。书中处处充满对生命的启发,对美的牵引,是初学入门者的领航。图文并茂是本书的特点。
这是一部艺术家创作及批评思想文集。作为19世纪法国知名画家,安格尔的绘画创作在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本书选译了安格尔留下的有关其绘画思想及观念的笔记和部分书信摘录,从中不难发现画家美术思想的大致倾向。译者还选译了安格尔的一些学生、朋友以及论敌对他的评价,有利于读者更加全面清晰地了解安格尔的美学思想及影响。
易中天先生主编的这本《艺术的特征》,是我社于2002年10月出版的。该书原是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组织出版的“走进社会科学丛书”之一种。作为易中天先生的一本学术著作,却湮没在书海中,殊为可惜! 今天的易先生,因讲“三国”而声名远播,可谓家喻户晓,以至人们误以为他是专门研究历史的。殊不知,易先生虽涉猎广泛,专攻的却是美学。他的代表作就有《 美学思想论稿》、《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等。《艺术的特征》就用他一以贯之,看似轻松而又洋溢幽默色彩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工艺、建筑、戏剧、电影、文学的特征。今天,我们重版易中天先生主编的这本《艺术的特征》,是想让读者诸君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易中天先生。 此次重版,除了对版文字做了订正外,还添加了一些图片,为的是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轻
《面对面:和艺术发生关系》是《艺术世界》杂志推出的十几辑专栏文字的汇集。虽然没有前言和后记,但编者的良苦用心显而易见。尤其是特意安排的不同艺术领域内的人物之间的坦诚对话,更令读者获益匪浅。在《拿起镰刀,看见麦田》(王安忆VS陈丹青)中,我们思索个人与时代、真实与艺术的关系;在《明式家具、鸽子、蛐蛐合奏曲》(王世襄VS黄苗子)中,我们不得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本来文化艺术都是一种心灵的游戏,好玩的;但一到商品社会就变了,变得惟利是图,什么都打算盘,把好玩的东西摆在一边,不好玩了。”在《与昆曲结缘》(白先勇VS蔡正仁)中,我们能从已然式微但魅力无穷的昆曲艺术中,领略和顿悟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所在。 自然,这些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文字不像正经八百的文章那么逻辑严密,讲究句
作为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是田自秉教授三十多年探索和研究的心血之作,也是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程的一部著作,曾收入庞薰琹先生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丛书》《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汇集和整理了我国自原始社会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工艺美术史料,系统阐述了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并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丰富的史料,详尽的图录,使《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不仅成为我国工艺美术学习和研究的参考书,也成为重要的鉴宝收藏指南。
莫奈的一张画诞生了一个画派。他在破晓的河口边架起画架,从黑夜的尽头开始等待黎明,等待水面上日出之光,画下了《日出印象》。这幅当年饱受嘲讽的画作,后来不仅成为划时代的巨作,他留下的光,更继续照亮这个世界。 在莫奈的世界里,没有单纯的颜色,他的颜色都是一种光。因为光,所有的色彩都泛着一种瞬息万变的明度。莫奈我们开启了另一种视网膜上的感觉,像是要拯救我们观看的方式。我们感受到黎明破晓的晨雾浮游于水面,一朵莲花静静绽放,我们感受到雨后垂柳上的水滴,滴入水池,荡漾起一圈一圈涟漪,我们感受到夕阳的光的倒影,一片沉静的金黄,像是无限委屈,要诉说什么,却终究沉默逝去。 美学大师蒋勋亲自执笔,解读印象派大师莫奈而迷人的艺术生命。莫奈的美学是光的信仰,也是生命的信仰。 海报:
《艺术趣味》内容包括对于全国美展的希望、从梅花说到美、从梅花说到艺术、艺术鉴赏的态度、新艺术、为什么学图画、美与同情、绘画之用、儿童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