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堪称中国古典艺术的巅峰时期。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宋朝的书法、绘画、瓷器、乐舞、建筑等各类艺术形式的魅力,通过艺术品去讲述宋人的艺术追求,展现宋代独有的艺术风格,带领读者重温大宋风雅。
大明几百年间,艺术名家辈出,艺术成就斐然,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以细腻优美的笔触介绍了明朝的书法、绘画、戏曲、服饰、家具、建筑、雕塑等各类艺术的魅力,图文并茂地重现了大明艺术风华,带领读者认识多彩大明,见证大明艺术的活力与光彩,在大明艺术之美中获得内心的愉悦与宁静。
抽象艺术兴起于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等西方艺术运动,迅速成为一种全球现象,改变了现当代艺术的面貌。 本书揭开了抽象艺术的神秘面纱,带领读者踏上跨越全球的纸上旅程,追溯了抽象艺术从20世纪初开始至今的发展历程。 从瓦西里 康定斯基、艾玛 昆兹到赵无极、拉娜 贝格姆,作者讲解了70多位创新艺术家的作品,使读者更易理解他们的艺术理念和方法,同时充分展示了全球艺术家的多样性,以及形成这一基本艺术形式的哲学、政治和视觉理论。
大唐风采,润泽古今,惊艳千年。本书首先回顾了大唐艺术发展的繁荣景象,然后重点介绍了陶瓷、乐舞、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充分展现了唐代艺术珍品的魅力,再现盛唐风貌,带领读者领略唐人包容开放的审美观念,感悟雄浑开阔、绚丽璀璨的大唐气象。
有几位相熟的读者批评说,近年我所出的三五本“书”,还算《纽约琐记》尚可读。这本书是我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我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 我早已不再是那个在博物馆凑近名画合影留念的青年,回国数年,也和那位《纽约琐记》的作者日渐疏远:写作使我从只顾画画的痴态中醒来,醒在自己不同的书中,暗暗惊讶域外和家国怎样深刻地改变并重塑一个人。 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与中国话题,本次修订删除,同时大量增添图片,彩色印制,封面重新设计过。此刻尚未见书,我已先有点欢喜的意思了。
学科方法的研究是学科成熟和深化的标志,在欧美国家有关人文社科方法论的研究已经进入专业细分、操作性强的背景下,不少中国学者也认识到不重视方法研究将不可能推进学科进步,并由此加强了方法及方法论的研究。这本著作,围绕设计艺术学研究的方法,从设计艺术研究的范畴、特征、方法体系、文献综述,以及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实验性研究、调查研究诸多方面作了细致、深入的阐述,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可以说是一本有益于设计艺术研究入门和深入下去的重要教科书。
《图解欧洲艺术史:19世纪》是一套引进自意大利专业艺术类出版社Electa的经典艺术史普及读物中的第六册。针对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提炼词条、高度概括、拆分图片细节、高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带你了解19世纪这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 在关键词部分,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后印象主义、分离主义,19世纪的艺术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变革,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书将这些重要的艺术风格、流派、运动等以清晰简练的语言一一道来,勾画出整个时代的艺术脉络。 在城市部分,你将会游历艺术氛围浓厚、大师云集、艺术产业极为发达的代表性艺术中心,从马德里、维也纳到巴黎、伦敦等,各地艺术风格及其重要艺术作品和地标性建筑逐一出现,尽览19世纪欧洲主要城市的艺术盛况。 在艺术家部分,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在等着你,
畅销经典, 增入赖声川亲笔——“赖声川创作笔记”(1979年以来的编年册)。 自从《创意学》一书出版以来,《暗恋桃花源》导演赖声川也成为华人世界之创意导师。 创意虽神秘,也是可以“学”的。在这里,赖声川提出一整套创意理念,从灵感的产生到实践转化,总结出“创意金字塔”模型。赖声川结合生活体验、作品案例,分享积累多年的创作和教学经验,解析创意生成和实现的过程,实用,开放,引人思索。本书不仅写给创意产业工作者,每个普通人也可以有所领悟,激发创意,高品质生活。 《赖声川的创意学》出版后,实现了赖声川心中偷偷的愿望:这本书不仅吸引了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读者, 是吸引了大量的工商管理企业界人士。
该书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封面采用包装纸,书名仿照订单,选材和设计都很新颖。图书装订制作十分复杂,除去印刷环节,仅装订就需要经过断页—打拢线—折页—模切—粘单页—配页—校检—粘封面—裁切—打捆—刷胶—二裁—打孔—穿线—切成品—盖章(字根)—贴签—成捡—打包等二十多道工序,手工作业。以出版社往来信件开头,每一页的都附上不同的肖像,趣味十足且富有个性。此外打破常规,在前言和目录之间插入图片,趣味十足且富有个性。
林和靖作为历史上的隐逸诗人之一,历来为学界所重视,有关其生平事迹、隐逸行为及诗词艺术成就的研究已相当深入。 关于历代曾创作过林和靖隐逸主题画作之画家的生平事迹和艺术特色等的研究也可谓硕果累累。[2] 对历史上某件林和靖隐逸主题画作的个别研究也不乏值得关注的成果(参见后文)。但对历代林和靖隐逸主题画作做整体性、成系列地考察研究,就笔者所知,目前学界还尚显薄弱。因此,本书不揣谫陋,试图为改变这一状况做一些尝试性的探索,以期抛砖引玉,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贡献一些自己的心得。 笔者以为,对林和靖隐逸主题画作的探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1)通过从文化意象的角度对林和靖事迹/典故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林和靖生平及其与西湖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为文化意象概念之运用于绘画史研究提供新的、富有成效的例
《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设计、开发、评价多媒体教学软件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基础知识,即教学专业知识、多媒体技术知识和多媒体画面艺术知识。《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是一本讲授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知识的教材。全书共分8章:章介绍多媒体画面艺术的定义;从第2章至第7章分别介绍了静止画面、运动画面、文本、声音及交互功能中的一些艺术规律;第8章通过对几个获奖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赏析,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加深对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律的理解。《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同时配有教学演示光盘。 《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概念清晰,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对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呈现教学内容的许多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可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或师范类专业本、专科学生相关课程教材,或作
《隐喻艺术思维研究》是部系统探讨隐喻艺术思维的学术专著。作者王炳社采用交叉研究的方法,充分借鉴和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成果,首次提出了隐喻艺术思维这个概念,认为隐喻艺术思维就是艺术家运用隐喻方法,通过已知的某一对象的个别属性来暗示或隐含另一对象相似属性的特殊信息加工处理及整合过程,并对其进行了充分阐释和论证。作者还从大艺术的角度对人类这一特殊思维方式展开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隐喻艺术思维理论体系,相信对当前的美学、艺术学理论体系将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和完善,从而为深层次地破解或阐释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过程中的诸多思维问题提供理论根据。
动物与人的分别不是有或无的问题,而是多或少、高级还是低级的问题。“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进化理论认为,人类在所谓的“进化”的道路上走得比其他动物快了点,但谁又不可以说,只是别的动物选择了不同的方向而已呢?我们都来自海洋,然后在某个路口分道扬镳。它们是昨天的我们吗?它们可能是明天的我们吗?它们是否具备着我们希望拥有的品质?它们是否掌握我们探求的答案?互为敌手,又似老友,在物种的藩篱两头,长久凝望。这就是人类与动物的关联…… 本书为“艺术与生活经典系列”丛书之一,为你解读人类与动物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