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摆满异域物品的珍奇收藏室、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女》、罗马广场上的埃及方尖碑到好莱坞的格劳曼中国剧院,世间异域风情的例子不胜枚举。异域风情的形成及其产物与西方文化和艺术如此密不可分,以至我们常常忽略了它为何存在,又为何持续风靡。 本书充分审视了几个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世界对异域文明的邃远迷恋。艺术史学者朱迪 松德不仅对异域风情纷繁迥异的形式进行了全面展示,更意在探究它们是以何种方式进入西方艺术设计、服饰潮流、文学等审美范畴的,又是如何与商业和本土文化进一步融合的。作者以极为丰富的绘画、雕塑、室内和建筑设计等视觉材料,串联起欧洲文明探索并构建异域风情的重要进程,揭示了瑰丽的异域事物如何在欧洲繁盛,进而广泛滋养了西方文化和艺术想象。
《认识绘画》 是丰子恺先生绘画类文章首次结集出版,是一本大师级的绘画素养进阶书。为什么学习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如何判断一幅画的优劣,画得越像就越好吗?为什么说西方美术靠努力就可以,中国美术却全凭天赋?这些问题你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认识建筑》 是对建筑艺术发展的一次全面梳理。为什么古埃及帝王要耗费巨大心力来建造庞大而笨重的金字塔?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有一道道细沟?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堂都建在地下?这些轻松有趣的问题背后,丰子恺先生真正讲述的却是心灵和历史的变迁。 《音乐入门》 是对丰子恺先生音乐类文章的整合。音乐有哪些种类?音乐入门要经历哪三个阶段?如何认识乐谱?如何练习唱歌?如何演奏钢琴、小提琴、口琴等几种常见乐器?西方音乐是沿怎样的道路发展至今的 丰子恺先生将针对这些问
这是由首屈一指的艺术出版机构英国费顿出版社 编著的经典作品《时尚之书》的全新修订版,沿袭畅销 20 年的经典版本的风格,跨越两个世纪,遴选奥黛丽 赫本、碧姬 芭铎、卡尔文 克莱因、香奈儿、圣罗朗、阿玛尼、理查德 埃夫登等 570 多个时尚大咖、设计巨匠、摄影师、时尚品牌的故事,以全新的视角详实讲述潮流的兴起和时尚的变迁。书后附有更新版大事年表和清晰的交叉参照系统,为读者带来欲望都市、穿普拉达的恶魔、嘎嘎小姐、Mana等时尚界的新名字,以富于灵感与魅力的图文展现了 200 年来人类追求优雅与美丽的恢弘画卷,对时尚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可错过的 时尚经典 。
本书在现代学术的框架中,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的历史脉络,通过对重要山水画理论著述及作者的深入考察,结合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把握中国山水画理论关键性历史节点及理论内核,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呈现中国山水画理论历程。 全书共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导论和四章山水画理论,作者按照朝代顺序将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理论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六朝至唐代、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如在 六朝至唐代山水画理论 中,作者阐述了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谢赫《古画品录》、梁元帝《山水松石格》、王维《山水论》等名家山水画理论,每一章节都将该阶段*具代表性的山水画理论深入剖析,阐述其发展脉络与理论根源,运用独到的艺术史眼光展现各个朝代的山水画观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丰子恺全集》分为文学卷(6卷)、艺术理论艺术杂著卷(12卷)、书信日记卷(2卷)、美术卷(29卷)、附卷(1卷)等五大部分,共计50 册。其中文学卷约100 万字、艺术理论卷约250 万字、书信卷约25 万字、日记卷约10 万字、附卷约35 万字,总计420 万字(其中佚作近百万字,此前未收入《丰子恺文集》)。美术卷收画作10000 幅。本套全集邀请丰子恺的研究者陈星、陈建军、刘晨、吴浩然担任编委,丰子恺的后人丰一吟、杨子耘担任顾问,力求从全方位将丰子恺的作品展现给读者。它的出版,是对丰子恺作品的全面整理与研究工作,将对现代文学史研究及对丰子恺艺术的传承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书从色彩和光影的基本概念讲起,介绍了如何将它们应用于艺术创作中。本书通过深入探讨色彩的构成、色彩搭配原则、光影类型和材质塑造等内容,帮助读者掌握运用色彩和光影来创作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的技巧。 书中包括大量实例和教程,有助于读者 好地了解如何将这些技巧应用于实际的艺术创作中。通过经验分享和实例解析,读者能够学习到如何使用色彩和光影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氛围,如何通过对光影的精细运用来突出画面的重点和主题,以及如何将色彩和光影结合起来,创造出 加细腻和复杂的视觉效果。 本书适合美术专业的在校生、设计从业者和爱好者阅读,同时也适合作为绘画培训机构的教学参考书。
《20世纪中国美术史》全套丛书汇集了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共九卷,是一部大型论著类丛书。 《油画卷》主要系统研究、论述了20世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时期、从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直至中西文化融合时期油画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轨迹,探讨油画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发展的内外因素和规律。本卷力求把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将各个时期油画的代表作品分析得尤为具体而精辟。本卷文字近18万字,所选用的相关美术图片和历史图片近千张,本卷内容的出版,不仅将填补20世纪油画这一艺术门类系统全面研究的空白,还理清了其脉络、丰富补充了相关资料,使本卷具系统性、可读性、品鉴性、工具性及收藏价值。
畅销经典, 增入赖声川亲笔——“赖声川创作笔记”(1979年以来的编年册)。 自从《创意学》一书出版以来,《暗恋桃花源》导演赖声川也成为华人世界之创意导师。 创意虽神秘,也是可以“学”的。在这里,赖声川提出一整套创意理念,从灵感的产生到实践转化,总结出“创意金字塔”模型。赖声川结合生活体验、作品案例,分享积累多年的创作和教学经验,解析创意生成和实现的过程,实用,开放,引人思索。本书不仅写给创意产业工作者,每个普通人也可以有所领悟,激发创意,高品质生活。 《赖声川的创意学》出版后,实现了赖声川心中偷偷的愿望:这本书不仅吸引了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读者, 是吸引了大量的工商管理企业界人士。
马蒂斯是20世纪西方伟大的艺术家。本书精选了马蒂斯一生不同阶段的各类理论著作,它们充分体现出这位艺术大师的艺术观,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重要文献,为深入了解和研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堪称是一切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的经典。
《隐喻艺术思维研究》是部系统探讨隐喻艺术思维的学术专著。作者王炳社采用交叉研究的方法,充分借鉴和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成果,首次提出了隐喻艺术思维这个概念,认为隐喻艺术思维就是艺术家运用隐喻方法,通过已知的某一对象的个别属性来暗示或隐含另一对象相似属性的特殊信息加工处理及整合过程,并对其进行了充分阐释和论证。作者还从大艺术的角度对人类这一特殊思维方式展开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隐喻艺术思维理论体系,相信对当前的美学、艺术学理论体系将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和完善,从而为深层次地破解或阐释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过程中的诸多思维问题提供理论根据。
本书撷取了梵高艺术生涯中大量片段,以严肃而生动的论述呈现了梵高的艺术发展进程。首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梵高的十载艺术生涯,通过近30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叙述和分析了梵高的艺术之路。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梵高大量书信片段,这些“梵高的话”,直观透露了梵高对人生、艺术的信念及对健康、死亡的看法,读者可由此一窥梵高的精神世界。在时间顺序的基础上,本书还从两条主线来论述梵高的信仰和艺术生涯:首先,梵高是如何从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变成了一个有效的无神论者;其次,梵高艺术历程的各个阶段是如何受到了不同画派和画家的影响。对其产生影响的艺术家与流派包括巴比松派、黄金时代的荷兰画家、印象派、新印象派、日本版画、伦勃朗、德拉克罗瓦、高更等。本书诠释了在这如此众多的前辈及同辈大师的影响下,梵高如何创造性
奚静之。美术史论家,1935年生于江苏常州市。1953-1954年肄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55-1960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艺术学系学习。1960年毕业后至今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1983-1995年为工艺美术史论系主任。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主要从事俄罗斯苏联美术及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研究,著有《俄罗斯苏联美术史》、《俄罗斯美术史话》、《俄国巡回展览画派》、《列宾》、《苏里科夫》、《欧洲绘画简史》、《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等;为《外国美术名家传》主编之一;译著有《穆希娜论文艺》等;发表的有关论文及文章约数十篇。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兼东欧分支主编,“世界名画与巨匠”系列总审订。《俄罗斯苏联美术史》《1990年艺术家出版社版本》曾获俄罗斯艺术院“学术成果及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
《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一书英文原版2000年由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出版。作者为当代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本书英文版原名为《Exhibiting Experimental Art in China》(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中文版改为现名。 本书分为导言: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关于展览的展览、“是我”一个展览的个案研究、十二个实验性展览:档案历史以及附录等组成。附录部分列有中国实验艺术展览年表(1990—2000)。全书以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为时段,聚焦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展览”问题,介绍了这一时段的多个重要展览,包括展览的目的、组织以及面对的挑战。这些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许多实验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的注意,促使他们投入到互相关联的活动和讨论中去。许多具有鲜明原创性的展览被构想和组织,许多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希腊艺术史领域的入门读物,这部著作带领读者领略自青铜时代至罗马崛起之间希腊艺术的演变历史,着重强调两千年间地中海文明的多样性与靠前性。芝加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理查德·西奥多·尼尔以独到的眼光展现视
林风眠文集收录了林风眠的全部文字文献作品,并按艺术与人生两个主题分卷出版,即《林风眠谈艺录》和《林风眠长短录》。 《林风眠谈艺录》从艺之途、艺之道、艺之声、艺之流、艺之语等方面全方位展现林风眠的艺术思考。通过本书,世人可以看到中国美术发展的百年历程,看到林风眠为中西艺术之融合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看到艺术本身应有的面貌、价值和使命,看到这位老人历经风雨的人生和返璞归真的感悟,从而领略林风眠作为现代画家的深厚国学功底,领略林风眠作为艺术教育家的深邃哲思。书中还收录了林风眠的代表画作及林风眠艺术年表,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鉴赏互动之难得的文本。
荣宝斋,一个有三百四十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企业,曾经有几多神奇,几多奥秘,她吸引过不少有责任感、有好奇心的人,从各个角度进行回忆和探索,试图解开那些秘密。但至今尚未见到比较客观、全面反映荣宝斋历史的文字记载。 岁月的无情飞逝,当事人和知情者日渐衰老,有的已经离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必须尽快把现在能收集到的资料集中起来,弄清基本历史事实,以期留住这段历史。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对历史、对社会、对荣宝斋的前人和后来者有所交代。这是长久萦绕于怀的一桩心事,也是完成《百年荣宝斋记忆》写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