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48年收录于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音乐文化研究专家,在本书中即提出唐大曲在发展其庞大结构的方法上手法多样,促成了唐大曲"显结构"的逻辑规律,即外在的庞大结构,也反映了唐大曲"隐结构"的内涵逻辑原则,注意了音乐结构发展的内蕴美。
王尔德曾说:“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人类社会离不开艺术。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在不同的时代与地域,艺术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世界艺术史的意义便在于此。而我们要如何去解读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如何去剥离表面、深入体会艺术的本质?为什么在某些历史时期,艺术繁荣发展,而在其他的时期则缩步不前?某些艺术作品又为何如此重要?这本《每天读一点世界艺术史》以人类文明发展为线索,阐述了上至史前、下至当代的世界艺术史。所选内容均为历史意义的艺术作品,按照时间与地域划分章节,内容涉及建筑、雕塑、绘画、摄影等各个艺术领域,甄选最出众的、历史背景的作品供读者博览。
艺术就是美吗?美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艺术的价值是什么?作者凭借多年丰厚的艺术实践,从视觉艺术的欣赏角度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艺术的特质。本书是一部系统的艺术概论专著,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被英国《明星》艺术杂志称为“的最简明扼要的有助于艺术欣赏的艺术概论”。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本书以经济学理论作为基本分析框架,以“通”——贯通古今,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为主,描述中国从传统经济向近现代经济发展的线索;“变”——体现出中国从传统经济向近现代经济转变的特点;“精”——突出分析型史学,主线清晰、文字精练为特色的教材。 本书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主线,把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围绕四个主题展开论述,即1840年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1840年以来中国由传统的、闭关自守和自我封闭的经济向被动地对外开放,以及1978年以来主动对外开放转变的历史过程;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近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过程:由传统农业经济向近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转变的历史过程。将中国经济发展的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48年收录于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作者是我国有名的古代音乐文化研究专家,在本书中即提出唐大曲在发展其庞大结构的方法上手法多样,促成了唐大曲"显
作为校长,李未在7年多的时间里做过许多讲话:总结和部署学校的各项工作、展望未来、提出新的目标……,也发表了一些关于教育的文章。《变革中的大学:李未教育文存》中的文章是从360多篇文稿中挑选出的,它们较集中地反映了李未校长的办学理念、思想和措施。将它们汇总成册是希望为北航、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留下一份历史资料。全书共分为办学思路、建言献策、媒体之声、教育思考和问学求道五个部分。
《应对中国:日本经济对策》主要内容简介:IT革命与物流革命使中国变成了日本的后院。进一步扩大思考视野,日本就是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后院。但是,中国在规模与价格方面形成冲击之前,日本人的价值观并不会受到影响。新的商业机会尽在眼前,这种趋势不会踏步不前。犹如《应对中国:日本经济对策》所述,所有产业与服务都在“化”。“中国模式的转换”就是契机。
这部艺术史研究了西欧从起源直至现代的艺术,面向所有感到有必要去探索艺术世界的人,努力使用简洁准确的词语,对繁多的专有名词、日期、风格作明确划分和排出顺序,并为查阅更为专深的著作做好准备。本书以大量遐迩闻名的艺术复印品为基础,按照年代排列,并采用集中概括的方式,这种办法使人面对各种各样的艺术史实,可以有清晰的理解并发展其论断。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 第8版)》为美国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本书采用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 第8版)》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700 余幅,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本分册按照年代顺序,简明生动地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
本书中的绝大多数文章是为做一个课题而写的。本来想写成一本系统的书。但总觉得有点难。一本书能提供一个单一而完整的思想,为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艺术的前景,说一点什么。但是,说什么呢?全球化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它们会将艺术带向何方?很难看清楚。写书时作预言,总有一种风险。你总希望你的书过几年还有人读。而那时的人,就会处在一个有利的地位,指着你的书说:你看,说错了吧。有了这一层顾虑,写起来就很艰难。很想按照一个预想的系统写下去,但写的过程中新的想法不断出现。于是,最终写成了一个系统论文。也许可以这么说,这些论文所反映的更像是一个思考探索的过程,而不是端出一个现成的思想。本想画一幅大图,结果是画了一本连环画。而且,这个连环匦还不是从头画起的。先画了一个个的 单张,才订成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