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追溯了7万余年的艺术发展历程,以全球视角展现出不同时代与地域,不同社会和文化情境中艺术多样的面貌。书中包含1100余张高清全彩插图,囊括了绘画、雕塑、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等不同品类,同时聚焦于个体作品的深入分析,对不同时期大师杰作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本书自推出以来在全球已有20余种译本,超百万销量,此次的修订升级版中新增了当代艺术发展动态,充分揭示出今日的艺术家对于社会变化的思考和探究。
图解艺术史系列引进自在欧洲享有盛誉的意大利Electa出版社,由多位意大利艺术领域的专家历经数年编撰而成。所有分册均以关键词、城市和艺术家为线索,以 划重点 的方式将纷繁复杂的艺术史一一道来,包含208个艺术主题、426位艺术家、226个艺术中心、近3000件艺术作品。在清晰扼要的解释之外,辅以大量插图,通过图文的有机结合展现了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
本书作者为油画家、敦煌壁画临摹技艺传承人高山。这是一本大8开的图文画册,书中收录了80余幅高山敦煌壁画的临摹作品及壁画再创作作品。敦煌壁画是不可触碰和再生的人类珍贵艺术,而将其复制并整理临摹更非易事。经现状临摹、复原临摹、整理临摹到后再创作临摹,他重新对人物造型、色彩问题、颜料材质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大胆的改进。可以说本书是一本具有学习、临摹、欣赏价值的石窟类壁画好书。
《中国艺术5000年》(经典版)以中国各历史朝代为纵向轴,以同一时期不同艺术门类为横向轴,以中国古代艺术史中400余件最具代表性的国宝级文物为焦点,较为全面地呈现中国古代艺术不同门类的发展与演变,将艺术史中的起承转合融入具体作品之中,用心讲述每件艺术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通过精选的中国历代经典艺术品,给读者带来一场有关中国5000年艺术的视觉盛宴,青铜器、陶瓷器、漆器、金银器、丝织品、雕塑、绘画、书法、石窟、古建交换登场,精美的艺术作品展示和精炼的作品特点介绍,让内容更加全面和富有故事性,让读者能够快速领略中国古典艺术之美。 1. 著名专家学者历时5 年编撰修订,精选400余件国宝级文物,涉及绘画、书法、雕塑、陶器、玉器、瓷器、漆器、家具、金银器、织物、建筑、园林、石窟等艺术全门类,讲述中国5000
本书介绍了全球11个地区的超过250座的经典花园。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花园不仅可以为专业的园艺设计师提供各种精美的范例,还将启发园艺设计师对园林设计的灵感。本书涉及范围极广,书中的花园均由优秀的园艺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参与设计,涵盖多种类型和风格,从法国的凡尔赛宫,到英国的丘园,再到日本的桂离宫和中国的拙政园,世界著名花园均囊括在内。超过1000张彩色照片,其中每个花园都独一无二,并配有简明清晰的介绍。 本书收录了 *布朗 (兰斯洛特 布朗)、安德烈 勒诺特尔、托马斯 杰斐逊、格特鲁德 杰克尔、拉塞尔 佩奇等设计名家的代表之作,也展示了贝丝 查托、皮特 乌道夫、丹 皮尔逊等现代设计师的出众才华。但更令人惊喜的,还是这次计划中在亚洲与南美洲发现的众多廖为人知的美丽花园,以及那些来自大洋洲、在园艺舞
《加德纳艺术通史》珍藏版完整译自世界知名艺术史 Gardner s Art Through the Ages 第15版。 本书自海伦 加德纳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广受好评,不断再版,堪称读者多、流传广的艺术通史;本书先后被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甚至美国精英高中选为教材,也是非常权威的艺术通史类教科书。本书遵循加德纳的基本框架,以 全景化 视角展示艺术发展美的历程。全书共38章,近125万字,收录近1700张高清图片;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艺术,广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 本艺术史关注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注重普及性与趣味性,力求明白易懂,致力为更广大艺术爱好者开启艺术圣殿之门。
《加德纳艺术通史》经典版译自世界知名艺术史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第15版。本书自海伦 加德纳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广受好评,不断再版,堪称读者多、流传广的艺术通史;本书先后被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甚至美国精英高中选为教材。本书遵循加德纳的基本框架,以“全景化”视角展示艺术发展美的历程。全书共38章,近125万字,收录近1700张高清图片;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艺术,广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 本书是以西方艺术史为主线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经典版,包括了西方史前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18世纪艺术、19世纪艺术、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等内容。本艺术史关注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注重普及性与趣味性,力求明白易懂,致力为更广大艺术爱好者开
本书译自西方艺术史界享有盛名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第15版,著名学者海伦·加德纳的《世界艺术史》自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因广受好评而不断再版,成为读者最多、流传最广的英文艺术史书籍。同时还被美国许多大学选为艺术史专业的教材,又是一本拥有权威性的艺术通史类教科书。自12版在我社推出后,广受好评。但艺术史的研究材料和方法一直在不断更新,15版将从译校和装帧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和升级,为艺术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奉献更好、更新的资源。
《西方艺术三万年》概述了西方艺术三万年的历史,描述了西方 古典艺术 现代艺术 当代艺术 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进程,内容从原始洞窟壁画到数码时代的数字艺术,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与市面上的其他艺术史类书籍相比,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将艺术 还原 到人本身,将艺术作品放回历史语境,从人心观念的角度理解艺术风格的成因与演变,因为 艺术不是由人的能力决定的,而是由人心观念支配的 。 本书文字通俗生动,叙述深入浅出,角度独特深刻,能帮助读者更轻松地进入艺术的世界,更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
《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以私人藏家的系列收藏为个案,将它们纳入到各个时期的历史中,研究*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一个历史过程和一种历史现象,通过史的论述、作品的解读、作者的访谈,透析革命时代中的主题创作的相关问题。《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以私人藏家的系列收藏为个案,将它们纳入到各个时期的历史中,研究*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一个历史过程和一种历史现象,通过史的论述、作品的解读、作者的访谈,透析革命时代中的主题创作的相关问题。
中国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前世界造物艺术史上,最完整也是最成功的范例,以往对造物历史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工艺技术,本书立足于“设计艺术”的学科命名,凸显出造物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 上编为历史研究,论述了中国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和演进脉络,提出了“阶段性突破推进”的设计史运行理论,将中国设计艺术史分为三个大时段:第一时段从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设计的发展时代,在汉代形成了造物设计完整统一的体系,延续两千前而基本不变。第二时段从魏晋至两宋,是中国设计的黄金时代,不断借鉴融合外来造物因素,促进了风格的转变,宋之前是意匠化设计,宋之后倾向于写实设计。第三时段从元代至现代,是中国设计延续更新的时代,设计分化为上层和民间两大主流。 下编为专题研究,对造物设计的原生状态、演化过程的动力结构等,一
这本开创性的书为大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去走近古老、多样、丰富和现代的中国艺术。这里展示的300幅作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排列,同时与其文化的复杂性相得益彰令人振奋。此外,书中包含的现当代艺术并非事后追加,而是觉得其与传统艺术样值得关注。它们反映了20世纪的奋斗,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以及中国艺术当今的声望。四千多年来,朝代更迭,都城更替,外来人口的流入改变了中华文明的面貌并创造了部分世界上*绚烂的艺术。这里的作品搭配,不管是有关联的作品排列还是大相径庭的作品组合,本书的编辑和作者都认可传统艺术的影响和联系,并提出问题。这个问题既关注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是否有关联,也关注中国艺术在全球化世界的未来会是怎样。
《卢浮宫》是一本全面介绍卢浮宫历史、文化、建筑变革以及传世藏品来历的精美图文书。《卢浮宫》全书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述,涉及卢浮宫发展历史中的丰富文化,配以大量馆藏精品和建筑的*图片,是同类别图文书中*全面、细腻和详实的作品。 《卢浮宫》中收录590幅精美图片,摄影师受卢浮宫博物馆之托,专为此项目拍摄。从宫殿建筑、绘画、雕塑、展室设计、花园和遗迹等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卢浮宫的两种身份:宫殿和博物馆。其中不少细节和角度是即使身临其境也难以捕捉和体会到的。其中包括300余幅典藏绘画作品,200余座雕塑及手工艺作品,及其细部展示,可以乱真的高品质印刷,带给读者犹如驻足大师真迹前的震撼与惊喜。 其中包含的重量级作品有:《蒙娜丽莎》、《米罗的维纳斯》、《岩间圣母》、《拿破仑一世皇帝的加冕礼》、《大宫女》
本书是梵蒂冈博物馆馆藏珍品的目录式画册,将976件馆藏珍品按八个主要场馆分门别类,配以图片和文字介绍(重要展品配以详细解读,一般展品配以基本信息)。梵蒂冈博物馆是历史悠久的艺术沃土,也是现今全世界热爱艺术的人士不可错过的重量级博物馆。它原本是罗马教皇的宫廷,一千多年来,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稀世珍品汇聚于此,使得它成为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卢浮宫之外,全世界艺术爱好者心驰神往的艺术圣地。名声赫赫的西斯廷天顶画、拉斐尔的《 变容》、拉奥孔群雕皆陈列在此。本书中将这些传世珍品一一收录,以精美画面和富于洞见的介绍带领读者开启一段震撼心灵的艺术之旅。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西方模版》“旨在对20世纪末期中国当代艺术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问题进行梳理和实证分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历史性回顾和理论性思考,勾画出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是如何走过了从接触、吸收、融合到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程”,同时着眼于中西艺术交流中“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和冲突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及融通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形式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并“对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出具有展望性的意见和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