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国文化的特性去讲解中国艺术的特性,从中围艺术的展开去体悟中国文化的精神。本书既从中国艺术的历史演变中呈出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远古嬗变,秦汉气魄,六朝风韵,唐代气象,宋人心态,元明清趣味,又从艺术的历史展开中,对各门艺术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深入的介绍:服饰、彩陶、青铜、建筑、雕塑、绘画、建筑、舞乐、书法、诗文、小说、戏曲。还对各门艺术的特色进行了美学与文化的分析:彩陶、青铜的文化意蕴为何,诗、词、曲美学特色何在,骈文、古文、小品文艺术形式怎样,书法与文化怎样关联,绘画为什么要这样发展,小说包含了什么样的矛盾内容,戏曲之美在于何处……
本书重点不在对具体的艺术理论进行推演,而是意在打通艺术理论经和具体艺术之间的通道,到鲜活的艺术之中,去寻找理论的“歇脚处”;打通艺术和人生之间的通道,到艺术之中,寻找另人特有的。中国艺术渊深和海,我舀起一瓢之饮,来说大海的意味,其浅疏显而易见。只能说它传达了自己的一点真实体会而已。本书共十讲,讲听香,讲神情问题;第二讲看舞,主要讲动静关系问题;第三讲储蓄,以“曲径”之名;第四讲讲中国艺术理论中见大的思想,这是东方艺术理论中的特有思想,以“微花”名之;第五讲枯树,说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第六讲空山,说虚实问题;第七讲冷月,说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第八讲和风,论中国艺术中的和谐思想。第九讲名慧剑,说的是妙悟的体验;第十讲名扇舟,说的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
本书旨在通过各种不同的图像资料,从多个侧面勾勒中国古代服饰精彩绝伦的诸多面貌。同时也从服饰图像的角度,梳理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在人物服饰方面绘画与雕刻等艺术的发展状况及其与服饰的关系,以期作为另一个分支呈现给读者。本书遴选了近二百余件中国古代与服饰密切相关的图像片段加以白描线摹,制成图谱。本书图绘尽量忠于原作,可作为广大的美术爱好者以及服饰史研究的爱好者得以借鉴的参考读物。
本书主要介绍了作者收藏并开展研究的诞生于新中国1949-1955年间的期刊创刊号(也包含一小部分民国末期创办的期刊)。作者将这些期刊的办刊经历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对期刊在其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创刊号、试刊号、改刊号、停刊号、复刊号等一一道来,可谓是新中国期刊史的一份难得的准确而生动的简明史。本书图文并茂,史料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