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心选编了200余幅18—20世纪英国艺术家的风景画作品,通过作者的介绍和分析,为读者展示了英国风景画的独特魅力。这些传世佳作以生动的笔触和鲜明的绘画特点描绘了英国的乡村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书中所挑选的作品技法精湛、娴熟,风格多样、富余画面表现力。所选的艺术家均为英国风景画的代表包括托马斯·庚斯博罗、约翰·康斯泰勃尔、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约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书中很多作品均为首次出版。该书定位于中高端资料性图书,既可收藏欣赏,也可作为范本共学生临摹学习。
《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系列:油画风景教学》是一本油画风景的教学类图书,收录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袁元老师多年基础类美术绘画心得与教学方法,作品范例及讲解,步骤实录局部分析等,全方位展示了油画风景的绘画技法与语言。
保罗·高更与塞尚、梵高同为近代美术史上著名的“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在高更的创作生涯中充满了冒险与传奇的色彩。为了追求心中理想的艺术王国,他舍弃文明、优裕的生活,远赴南太平洋大溪地寻求他的新天堂。高更在野性未开化的南太平洋岛屿上,自由自在描绘毛利族原住民神话与牧歌式的自然生活,强烈表现他对原始与野性憧憬的自我。本书详细介绍高更的创作理念及生平事迹,网罗他一生的代表作及大溪地风情的木刻。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见到高更性格的呈现,其所赋予之粗野的韵味及纯朴的美感。正因为有这些特质,高更为绘画艺术带来新生,并为后继者奠定契机。
俄罗斯绘画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巡回展览画派为其主流,主张艺术应关注现象。当时,涌现了一批的绘画大师,创作了不少的传世之作。俄罗斯巡回画派在我国画界曾产生过很大影响,就是在世界绘画风格流派纷呈的今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仍深深感染着人们,我社曾在1996年出版过《俄罗斯巡回画派精品集》,受到读者的欢迎的喜爱。为了进一步满足大家的愿望,我社又在俄罗斯阿芙乐尔出版社的协助下,编辑出版了《俄罗斯巡回画派精品续集》。愿读者在学习和研究这一人类文化遗产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美的启迪。
去年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 无尽江山:南北油画家邀请展 上,来自河南的青年画家孟新宇的作品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的作品不仅带着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而且带着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河南地处中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血脉,从这里走出来的画家如段正渠、段建伟至今保留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孟新宇虽然只是初出茅庐,但他对油画的本土化思考已经至为鲜明。他虽然在学院的正规训练中也曾经努力掌握严格的写实技巧,曾经迷恋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直到现代的诸多大师,一度徘徊在这些大师的阴影之下,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路。但在这块中原厚土上的生存经验和文化记忆终于将他从迷惘中出来,在油画创作中有了自己明确的文化选择。 可以说,这种艺术上的 开悟 对孟新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没有这样的 开悟 就不会出现艺术上的跨越。当他还不能将画画
《中国当代实力派油画精品丛书(广东篇)》中的油画作品,以写实手法和具象风格为主的仍占多数。关注社会生活,反映各民众的精神面貌。这些画作,无论是强调艺术家的个人感受,还是追求含蓄诗意的艺术品格,都很注重作品的内涵和意味。尤应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年轻艺术家通过融入中国元素而寻求艺术上的突破,在探寻中国特色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中国当代实力派油画精品丛书(广东篇)》主要介绍广东地区画家作品八十余幅。
油画鉴赏书!《中国油画家》是一套季刊型的油画系列画册,极具艺术的绘画性和传承性,已陆续出版了13辑,这本是4辑。每辑分九个栏目,从中你可以阅享艺术,尽览20多位当代活跃的实力派油画家的创作艺境。在这里,你可以倾听到中国油画家的心声,分享到他们的创作与喜悦;在这里,你还能见证到中国油画家艺术的辉煌和未来。加入《中国油画家》这个艺术的家园,这里是喜爱油画艺术的美好家园!
东方文化与西方材料,自然风景与个人情感,被他地融合在了一起,而对自然之美真诚的热爱则是他连接两者的桥梁。在他眼中,蓝天碧水、花鸟山石,大到险峻巍峨的西岳华山,小到无名的陕北村落里自生自灭的老柳树,它们无一不美。在他眼中已被人们审美标准接受的迎风摇摆的向日葵、秋曰里红衰翠减的残荷、寂静安宁的海港,和还没有被人们习惯欣赏的关中村落、渭北荒原、破败老屋,它们无一不美。就像罗丹所说的那样:“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那崔国强无疑拥有了这样一双眼睛,表面看是艺术家一双善于扑捉的眼,其实本质上是淳朴人生中提炼出的一颗真诚善感的心。
15世纪20年代是西洋绘画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正当意大利艺术界力倡古典再生之珏寸,尼德兰画家也敦促了油画的诞生。于全面追逐自然主义的时潮中,尼德兰画家的实证精神反映在改善作画颜料和细心观察上面;绘画媒材的改良,宣示着时代技术的进步和新观念的崛起。通过油彩的绝佳性能,画作品质臻至完美无瑕之余,也在写实表现方面更上一层楼;几可乱真的器皿、传神的人物表情和光线作用下的气氛变化,明示出尼德兰艺术家虚拟实境的意向。然而绘画毕竟是平面的艺术,无论如何写实地构图,都难免除二次元的属性。处理平面与立体的问题,便成了1420年到1450年间尼德兰画家首先面临的难题。但是在画家匠心独运的巧恩下,多元的造型表现使得此时的构图颇具灵动的生机,也让此期间的画作充满创意。油画的诞生就如同维纳斯(Venus)诞生一样,精神性的
埃贡.席勒,出生于奥地利的图尔恩,逝于维也纳。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克里木特指导下学习,并结识了科柯施卡。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当他结识克里木特和科柯施卡之后,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强烈影响。如果说克里木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席勒后期的艺术不仅受到瑞士的霍德勒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佛洛伊德心理学的启迪。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那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
2014年“在场——第二届中国油画双年展”由中国美术馆和中国油画学会联合主办。本届双年展以“在场”为主题,突出中国油画创作的本土特性,强调与中国的册页书简的诗化传统的关联,从历史之场、生活之场、突围之场三个方面,通过邀请艺术家的小型绘画来揭示绘画创造的生机风采。三种“在场”的分类并未决然划分,却深刻地指向中国当代艺者的“身”之历史性、 “体”之个性经验和思痕斑驳的思考与突围,并针对时下市场化、娱乐化所带来的艺术表象化的倾向提出警示,进而深刻地揭示绘画的思想与身体的内涵。《在场:第二届中国油画双年展(2014)》是对此次双年展一次理性的梳理,留下美术史的研究价值。
王功学的油画的写实性的,这种绘画语言更适宜于对乡土风情的抒情表现。他的作品,无一不是以现实生活素材作依据的,当然,这些素材也都是他十他熟悉并历历在目的,经过取舍、剪裁、审视与心灵化的选择、加工,成为艺术形象入画,成为承载画家情感的符号,成为一种心境的折射。细加分析,我们发现王功学的作品,多取一种平远延伸的形式,并据此建立了一种景物、色彩与情感的逻辑关系,譬如,在中景展开村落、房屋、树丛、草垛、蓠笆、牛羊、鸡鹅等,再以小河,村道等由近景向中景延伸,直至远景,构成了大体上的“十字结构”使画面在稳定中有变化,在静穆中的运动,在单纯中有丰富;这种视觉规律与审美情感的结合,使画面结构脱离了僵化的局限,呈现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和身临其境的意境。王功学油画中因乡土风情的诗意而产生的“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