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禽鸟的笔墨运行规律是:禽鸟的嘴、眼、腿脚均用浓墨细线勾勒,禽鸟的羽片明显可辨者用鳞片法淡墨勾勒,宜虚起虚收,切忌顿挫过度。羽毛虽密聚,但羽片模糊者,宜用单笔细线丝毛法表现。在体感明显的转折处着笔丝毛,每一笔线即使很短,也要用“虚实虚”的运笔节奏去处理。在禽鸟的形体高凸处如前胸、上背,羽毛组织重叠厚实,宜用浓墨密线表现;若在禽鸟的身体低下处,如后腹下背,则羽毛的排列宜浅淡稀疏,而禽鸟的形体轮廓则宜用短线断续画出。 白描禽鸟是学习工笔、没骨、写意等各种中国画禽鸟画法的基础,初学者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始可终身受益。《毕彰老师讲国画——工笔禽鸟白描技法》另选宋人花鸟精品十三幅,以白描形式表现,以备读者研习宋人花鸟原作时参照。
全套书是按照画家的出生年的先后时间进行排序的。绘画部分共三册,册是明代画家的作品、第二册是明末清初画家的作品、第三册是清代中、晚期画家的作品。书法部分一册,明清书家。在选择作者、作品时,多数是大家熟知的大书画家,其中有:明代折扇画中最早、形制的作品——明宣德皇帝朱瞻基《松下读书图》,张弼流利的草书,文徵明秀雅的竹石,陈洪绶风神独特的山水;清王时敏的仿古山水,恽寿平淡雅潇洒的花卉,郑燮的书七绝五首等。可使读者从中了解到更多作者的书风画貌和明清两代书画扇的概况。
苏百钧采用了现时代构成法,各种造型因素在画面上的结合都经过他精心的布置和经营,可是人们读他的画时,首先感受的是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寄托于形象的情调和境界,这基中的奥妙不仅是由于他的高超的艺术处理技巧,而主要是因为他把意境的表现放在位,从苏百钧近期的作品看,他越来越注越注重作品的格调和境界,越来越注重写意又写情,朝着这个方面,他肯定还会做出更大的成绩。
翻开中国古代画论,值得一读的无一不是画家所写的心得和体会,是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写出了《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论点。盛唐山水画家王维的《山水决》、《山水论》提出了“意在笔先”、“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的创作方法。唐韩赣画马,认为“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师也”的“以马为师”之说。唐吴道子作画时求裴曼舞剑为“观其壮气,可助挥毫”,体现了创作时隋绪的作用。五代山水画家荆浩著《笔法记》、《山水节要》提出“气、韵、思、景、笔、墨”的绘画六要论。北宋文同画竹,提出“胸有成竹”;北宋郭熙画山水要求了解“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变态不同”;南宋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云林作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
白描,是学习工笔花鸟画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因其凭借线条表现艺术形象,表达画家情感,所以勾勒好每一根线条,是画好花鸟画的关键。勾勒,不是用细线沿着花叶轮廓去“描”,而是用书法中讲究的用笔去“写”出形象。工笔白描不只是讲究工细,更重要的是追求线条的力感、快感,所谓“工细兼力”,反对纤细柔弱的线条。勾线要用中锋,避免侧锋,中锋线条圆润浑厚,饱满而富于弹性,结实而有力感;侧锋勾画出来的线条是扁平的,单薄无力。花鸟画中的花瓣、叶片、鸟,宜用中锋勾勒,侧锋只是在皴擦树石时才宜运用。 本书为“中国名花工笔线描画谱”系列之玉兰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工笔画线描玉兰的绘画技巧,并提供了部分绘画作品供读者参考。
此画册选择了12位画家,从他们数以千计的风格各异的作品中,挑选出75幅佳作编辑成册,这12位画家,从除了我省老一辈画家肖士英先生已经作古外,其他人都仍在丹青中精工不止的画家,有的还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画家。这些画家长期植根于云南这块神奇、美丽的地地,其中有些画家还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这些画家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云南名树名花、珍禽稀鸟和古朴独特的世谷风情,其作品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人文积淀的印记。 花鸟工笔画是中国传统工笔画的重要内容之一。收入本画册的花鸟工笔画,画家把云南常见的茶花、杜鹃花、报春花、牡丹花等花卉,把孔雀、犀鸟、白鹭、白鹇、锦鸡等鸟禽,或再现于热带雨林、峭石断崖、野坝荒滩,或设置于庭院深处、溪边桥头、枝末树梢,把工细与得力结合起来。意匠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艺术效果,用花
本书收录了当今工笔画在探索艺术流变、当代转型之路上取得成就的中国工笔画家陈子、崔进、高茜、杭春晕、金沙、姜吉安、雷苗、吕鹏、徐华翎、张见、张庆、朱伟等精品力作。从所收录的作品中可能了解到当今工笔画家求变求新,勇于探索。他们脱胎于古法,演变于传统,是传统工笔绘画的延续和渐变。在视觉上更多地表现出当代人对于社会以及传统的反思。
这本《格物致知(2011中国工笔画的当代表述)》由史珏丽主编。本次参展的11位当代中国艺术家都是当代工笔画领域内的佼佼者,他们既是工笔画艺术的传承者,又不仅仅局限在传统中,这些新潮流的者在他们的作品中尽展了他们独特的个人风格。他们新颖且独到的艺术探索方向使其十分不同于过去的工笔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