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绝版木刻的本源问题思考,立足绝版木刻属痕迹美学范畴,大胆创新,提出新的思考及研究的命题,如:“绝版套色木刻艺术语言的当代性”、“木刻工具的改良与创新”、“技法的多样性和综合表现”,寻求更大力度的突破,以适合当代艺术发展的模糊性、自由性、个体性。另一方面积极面对科学技术的进步,让绝版套色木刻的创作教学与科技发展共同走上相生相长的人类共生文明旅程,让课程研究置于艺术探索的前沿阵地,扩大思考和探索的范围,如“计算机与新的视觉空间”、“数码图像的运用”、“运用计算机作画面的分层与重组”。力图从新印痕语言和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这两个方面,进行绝版套色木刻的深入研究,丰富创作和教学的学术内涵。 云南艺术学院绝版木刻课程的发展,得益于版画系几代教师薪火相传,一直继承着认真治学、真诚
陈全胜精善工笔人物画,无论是造型、线条还是设色,均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他像同时代的许多人物画家一样,在现实题材的主题创作之后,开始转向了古代题材的人物画创作,代表性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如《玄奘归唐》、《洛神赋》……等,均为当今人物画坛之佳作。然而,陈全胜并没有满足于在人物画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又转入到山水画创作的领域,沉浸在中国的山水自然之中,用笔墨抒写胸中的丘壑和逸气,传承了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在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中,所谓的文、野之别,就是许多批评家论画中的“才气画”和“功夫画”,前者靠灵气和天分,以巧为胜;后者凭借功力和耐力,以勤补拙。陈全胜则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然而,这还不是他与众不同的,更重要的是,他善于以平常之心发现不平常之美。《陈全胜》是“中国当代名
2013年5月20日,由中国壁画学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另眼识家珍"--山西省百处古代壁画遗址掇英展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300余幅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武普敖拍摄的山西古代壁画遗址照片,引起了美术界专家再次聚焦山西古代壁画。本书在展览基础之上编撰成册,由美术家、中国壁画艺术学会名誉会长侯一民担任主编并写序,精选了武普敖近三十年来以山西省内许多常人难见的遗址为对象拍摄的数以万计的珍贵图片,旨在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角度审视山西壁画的珍贵遗存,力求唤起社会对中国古代壁画的保护意识。
我常想我为什么热衷收藏这些东西?是因为他们保留手工制作的魅力吗?还是他们想脱离环境重力的勇气?但也许更重要的是,我收藏的是他们的梦想,而在这些梦想里,我看到了我自己,我是这片土地的孩子,我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不,我就是一个农民。
综合艺术与材料表现是一个大的艺术范围,本书只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去控讨。对综合绘画与材料的认识在美术界仍然是个复杂的问题,其一,是对画种的划分过于详细,许多艺术活动与展示者以画种来界定;其二,对于综合绘画多数人还以为是新出的画种。其实综合绘画的概念在西方已有百年历史,它包容了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多种绘画形式。遗憾的是在中国对当代艺术的研究还是继续停留在以画种来相互区别甚至隔离的状太,此种认识阻碍了当代艺术的发展。 本丛书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每一章节都有实例分析,针对性强,可供读者参考与借鉴。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包含审美能力的训练、形象恩维的训练、观察的训练、表现技巧的训练。其宗旨服务于名学科门类。社会的发展,新专业、新学科的不断增加,要求造型基础相应有所侧重,但
中国画正值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有关中国画家及其作品的出版物也赶上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在各种画家的集刊中,以画家的出生年代作为选题的依据,并将选择的焦点在同一年代的佼佼者身上,不失为一种新的构想。古语既云“江山代有人才出”,也不为人们理解时间上的“年代”和艺术上的一“一代”人才的特征提供了集中的视角,更何况收入此音质画家已经在这些年的展示、传播和评鉴中一路经历学术检测,得到了画坛的基本共识,也不断受到了社会的注视。再次将他们有代表性的作品集在一起,当能看到一种整体的“代”的气象。 中国画时逢发展机遇,也面临梓的问题。在我看来,外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商品价值观对艺术的负面影响,使得中国画在基础上平整体升高的同时又大面积瞳向世俗;内部的主要问题是画坛学术标准的失衡、放松和丢
我常想我为什么热衷收藏这些东西?是因为他们保留手工制作的魅力吗?还是他们想脱离环境重力的勇气?但也许更重要的是,我收藏的是他们的梦想,而在这些梦想里,我看到了我自己,我是这片土地的孩子,我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不,我就是一个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