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全称《汉凳阳令曹全碑》又称《曹景完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立,明万历初在今陕西合阳县出土,清康熙壬子后断裂缺字,公元一九五六年移存西安碑林。隶书,二十四行。朱履真曾言此碑:潇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编者耗数月之功,对每首古诗中的选字反复斟酌比较,做到既忠于原著,所有点划仍出于原帖,无一笔代写,又不生搬硬套,适当地运用电脑技术进行协调,终成此帖。
《历代名家小楷大观:文徵明前后赤壁赋》由刘阳编。
《篆刻教程(修订版)》是“书法教学丛书”之行书教程,它总结了书法专业教学工作经验,使它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效应,积极推动书法的发展。该书每章节后均有思考题与作业,是比较实用的书法。希望它的出版对推动当前书法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也希望它的出版能使更多的人了解书法的艺术蕴奥,以它为入门的向导,走向书法的专业水平。
这套欧、颜、柳、赵、苏、黄、唐七体楷书标准习字贴与间架结构习字贴的首编人柳溥庆先生(一九○○—一九七四)是中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印刷印钞专家,总工程师,一生从事美术印刷印钞工作。他利用十多年业余时间,在中国历代书法家论的基础上,研究又好又快地书写楷书的规律,并将总结出的楷书法理论与历代楷书名家代表作的范字相结合,编印出欧、颜、柳三体标准习字贴及柳体楷体间架结构习字贴出版。『十年动乱』后,其长女柳伦继承柳老遗愿续编其他多体标准字贴。这套字贴自一九六二年公开出版以来,已累积发行数千万册,至今长销不衰,受到书法爱好者与习字者的欢迎。
在中国历目前,纸张普遍使用之前,文字的书写材料,除了金石缯帛,便利也流行的是竹简和木牍。一枚竹简大多只能书写一行文字,为了容纳更多的文字内容,人们开始使用比之竹简更宽的木板,而写有文字的木板,人们称之为牍。《说文》云:『牍,书版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李贤《蔡邕传》注引《说文》而曰长一尺。按汉人多云尺牍。』东晋时,桓玄下令废止竹简和木牍,此后书信全用纸张书写。书写的介质与此前不同了,但名称却被沿用下来,称作尺牍。魏晋时代,尺牍既是一种文体,更是书法创作的一种样式,其代表书家当然首推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阳修在其《集古录跋尾》中说道:『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又名顽伯,号完白山人,又号完白、古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等,安徽怀宁人。有人把他归为皖派,更多的人因为推崇他在篆刻史上杰出的贡献,而尊为“邓派”。 邓石如幼年时家境贫寒,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已说:“我少时末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 邓石如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资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已刚健婀娜的风格,巍然崛起于当时的印坛,可说与皖、浙两派形成鼎足之势。邓石如的雄风一直影响到同时期的包世臣、吴让之、赵之谦、吴咨、胡澍徐三庚等人。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是一位杰出的大家。存世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
出自中国硬笔书法人——庞中华之手,是20世纪发行量的硬笔书法教学用书,是让您和您的的孩子拥有一手漂亮行体字的好老师,是伴随您和您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
历代名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临摹名帖是习书者走进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 本书内容一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名帖,加以临写示范,系统的进行介绍、赏评;二是选择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柳公松《玄秘塔》,魏碑《张猛龙碑》,汉隶《曹全碑》、《乙瑛碑》进行临习,并对其点事、偏旁部首、结体等方面的技法进行详尽的分析讲解,指导书书者掌握碑帖的临写要领。 本书重在普及与提高,其目的是指引书法爱好者,登上书法艺术的辉煌顶点。 捧读本书,可令您神采飞扬,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临习本书,可令您笔走龙蛇,在艺术上得到提高。研究本书,将使您得到以下启示:景仰前贤,手摹心追兮不舍昼夜;激扬后浪,不畏险而勇敢攀登!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南京大学历史上首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这本《历代名家书法字典:弘一书法字典》(作者马荣华)是收录了其的书法字体。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玄宗开元进士,曾为平原太守,因有“颜平原”之称。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称“颜鲁公”。其书法朴拙雄浑,大气磅礴,自成一家,称为“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对后世影响的书法家。 《争座位帖》,又名《论座帖》、《与郭仆射书》。唐广德二年(七六四)十一月,颜真卿与郭仆射之书稿。行草书。短行不计共六十八行,全文计一千一百九十三字。真迹北宋时在长安安师文家,曾摹刻上石,即“关中本”。原石今在陕西西安碑林,摹刻并妙,仅下真迹一等。其书与晋王羲之《兰亭序》有“双璧”之誉。宋米芾评此碑曰:“《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本次放大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明代精拓本。
《马识途百岁书法集》收集了此展览的书法作品两百余幅,书写的内容有马识途先生自己创作的诗词,有名家的诗词,同时还配有诗词的解释文字,其作品中蕴含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人格修养、审美情趣,此书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