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年),字觉斯,又字觉之,号嵩樵、石樵、凝樵、雪山。明万历二十年生于河南孟津双槐里。十四岁开始读书,十六岁入痒,三十岁中举,天启二年三十一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崇祯十一年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教习馆员等职。弘光朝迁建立,入阁为次辅,次年降清。清顺治三年,以原官礼部右侍郎兼翰部尚书管弘文院学士,充《吸史》副总裁。顺治六年,授礼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实録副总裁,同年晋少保。顺治九扑病逝故里,谥文安。 王铎诗书画皆有成就,尤以书法见长。其书法诸体皆能,而草书成就。本丛帖收入王铎草书之精华,展现他不同时期的草书面貌。王铎的草书风格集二王、掺入唐人狂草之法,同时还吸收黄庭坚、米芾之傶点,自橱一帜,将草书推向一新的高度,影响中国书坛四百年余
关于行书的含义,唐代的张怀瓘早在书断中指出:行书“即正书之小(言为),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正因为它有着“小(言为)”“简易”及“相间流行”的诸方面特点,所以在体态的造型方面是很不平衡的。对行书之中楷法多于草法的被称为“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被称为“行草”。就这样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书法品种,便始终伦为枇收和草书的附属,岂不冤哉!我们且从客观实际出发,王羲之兰亭序的楷法和乐毅论中的楷法相比,颜真卿祭稿中的草法和同时代旭、素二人草法相印证,其用笔,结体都是大相径庭和。因此,行书毕竟是行书,自从逾越了晋代简牍的樊篱,被李世民、李邕、张从申等人移植到碑刻中以后,便已奠定了它自己独立的地位。延至宋元两代,蔡、苏、黄、米、赵孟頫、鲜于枢等大家辈出。异彩纷呈,实已睥睨书坛,入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