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丛书遴选历代经典碑帖共75本,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并针对读者临帖需要,采用有别于其它同类图书的开本,适合学书者的欣赏学习。 本系列丛书主要针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也可用于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及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历代经典碑帖高清放大对照本》丛书汇集了传世经典碑帖,精选优选碑帖版本,右边满版高清印刷原碑帖,左边精选部分代表性例字放大还原处理。整本彩色印刷,右边碑帖图片清晰,左边放大例字精准。为书法爱好者及入门
平城,北魏王朝定都九十七年(三九八~四九四)的京城,即今山西大同;魏碑,亦称北碑、魏楷,专指北魏及东魏、西魏时期碑铭、题刻的文字。魏碑书法,系介於汉隶、唐楷之间的过渡性书体,形兼隶楷,方正凝重,自清代以来倍受推崇。魏碑铿锵,『颇具尚武』精神。??北魏是鲜卑拓跋族创建的政权,仅就书法而言,清河崔玄伯及其子崔浩、范阳卢渊及其子卢湛等,或法钟繇书,或传卫瓘体,皆善草隶,故史称『魏初工书者,崔卢二门』 。太武帝平定北方之初,因当世书体、文字缭乱,特造新字千余,诏曰:『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随后,司徒崔浩撰成《国史》,立碑於平城通衢,流芳后世者,盖北魏书学。??按北魏平城时代,在首都先后设立国子太学、中书学,孝文帝太和中改为国子学,公卿子弟多由中书学生而后入仕。中
本书在分析这个碑本时采用了两个方法:一是用“定量分析法”,利用了尺子和角度仪对字的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寻找出其中许多结字规律,并力求概括出这些特点;二是用打“字格”的方法,对此碑书法的结构、点画、部首的分布进行研究。魏碑书法的结构、点画、部首的分布进行研究。魏碑的刻石书法,由于年代久远,对碑有残损,字口多不清晰。今人为方便学习,对碑中的字体选精祛劣,进行了放大整理。所选范字被放在页面的方格中,一般初学书法的爱好者常常会误以为那个方格就是写字格。其实这样理解晃够准确的。这次把所选范字沿字的笔画外围打了方格,认定这个方格既是字的“字格”。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字的结构、笔法、笔意,寻找出许多规律性的东西。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初学写字的人能有帮助,而对有书法学习基础的人也会有启发。
《钟繇小楷六种(彩色本)/传世碑帖精选》由墨点字帖主编。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以举孝廉入仕途,官至尚书仆射。 封东武亭侯,曹魏立国后,官拜太尉,继迁太傅,位列三公。其饱读诗书,书法尤为世人所重。他的小楷, 脱离了隶书的束缚,被后世称为“正书之祖”,传世作品颇多。 《宣示表》真迹已不传于世, 能看到的只有刻本。始见于宋贾似道刻的《淳化阁帖》。本册《宣示表》选自海外藏家所藏宋拓本《淳化阁帖》,字迹清楚,品相完好,堪称 临习范本。除《宣示表》外,钟繇传世的作品还有《还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力命表蟛等。《还示表》宋拓本,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贺捷表》,此表为楷书,带有行书笔意,还保留了较多的隶书遗意,字形多
《马识途百岁书法集》收集了此展览的书法作品两百余幅,书写的内容有马识途先生自己创作的诗词,有名家的诗词,同时还配有诗词的解释文字,其作品中蕴含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人格修养、审美情趣,此书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历代碑帖法书选:汉乙瑛碑》介绍了我国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书家辈出,书法宝库十分丰富。为了适应广大初学者特别是中等学校学生临习传统书法的迫切要求,以及书法爱好者欣赏学习的需要,我们选择了历代各种书体和书家的一些作品。
《石鼓文》系先秦战国刻石文字。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作《猎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且代表性。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时原,唐初被发现。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特别是后两者,曾先后作《石鼓歌》称颂。自此《石鼓》始显于世。一说为宋代司马池(司马光之父)搜得其九,移置府学,皇祜(一○四九至一○五三)间,向传师始得其全。大观(一一○七至一一一○)中迁至东京(今河南洛阳)辟雍,后人内府保和殿稽古阁。金人破汴,辇归燕京,置国子学大成门内。据载宋人为使石鼓文字免受损害,曾填嵌金泥加以保护。金人获得后剔去金泥进行拓印,辗转流传至今。一
《九成宫醴泉铭》刻于唐贞观六年。全碑高2.7米,宽0.93米,共24行,每行49字。欧阳询在书写时一笔不苟,十分严谨,尤其讲究用笔之法,其特点是: 1.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笔势灵活生动; 2.用笔精细,动作幅度小; 3.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特别是横竖画的起笔,多用凌空取势折锋起笔,收笔亦须回锋。 4.点画呼应,笔势连贯,相同的点画并列要求变化。 5.钩画特殊,竖钩形小而丰满;竖弯钩取法如隶书“波画”;而“心”钩,“戈”钩则翻笔如魏碑。 6.竖画多与字心取相背之势,这与颜体之外拓刚好相反。 7.捺画中平捺的落笔多用折笔藏锋,斜捺的落笔多为露锋,而且捺脚都驻笔成方,提笔出锋,弧度很小。
此碑全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北魏刻石,无年月,无撰书人姓名。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楷书,十行,行二十三字。清乾隆年间钱塘黄易访拓后始显于世。为龙门造像二十名品之一。北魏造像记每用别体字,此碑尤多。 此碑为魏碑中方笔露锋的典型代表,笔画锋颖外露,角棱若刀,结体扁方紧密,点画厚重饱满,与《始平公》如出一辙,显得雄峻非凡,端庄隽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此碑列入『能品下』,并云:『若《杨大眼》、《魏灵藏》、《惠感》诸造像,巨刃挥天,大刀斫阵,无不以险劲为主。』又云:『《杨大眼》、《始平公》、《魏灵藏》、《郑长猷》诸碑,雄强厚密,导源《受禅》,殆卫氏嫡派。惟笔力横绝,寡能承其绪者。』 今以此碑旧拓本影印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