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存才选编的《易大厂印举(袖珍印馆)/近现代名家篆刻系列》为“袖珍印馆”(第四辑)丛书之一,对近现代篆刻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易大厂印款极别致,阴刻单刀款逸笔草草,颇近六朝砖文,阳刻造像,古拙天真,皆有情趣。 本书在遴选印章时,在注重代表作的同时,也注意收集较少面世的作品,加上现代化的印刷技术,使得印谱的内容更加接近于原钤水准。
篆刻技法讲坛丛书以其按技法例解作为单元分割的独特体例深受读者欢迎。该套丛书的定位是在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向上拔高,属于篆刻技法的中高端图书,适合具有基本篆刻技法知识的读者。因其重点放在以丰富的图例解析技法方面,特别强调比较和综合,因而不仅技法解析更加具体,同时也为广大读者的技法例解、提高和升华提供了阶梯。
《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以系统的架构、翔实的史料,辨析入里地阐述了篆刻艺术的复兴时代——明清以降的流派时代及其艺术精神,堪称是作者韩天衡、张炜羽数十年学术思想的结晶。 《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主要有以下四点特色: 一、以“推陈出新”的史学观念,建构五百来篆刻流派发展史的框架。 二、以篆刻发展和流派孳变视角遴选篆刻艺术家。 三、体例严谨,脉络梳理清晰,编排主次分明。 四、引入新见资料,体现研究成果。
李刚田的篆刻在雄浑豪放的中原书风的映照下,别有一种光风霁月的明净,这也许是他的作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即在当代印坛引人注目的原因之一。他的篆刻取资广泛,从秦汉玺印到明清流派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猎,更接受晚清印坛“印外求印”的理念,采撷各种文字素材入印,作出可贵的尝试。他的刀法得源于黄士陵的生辣挺劲,徐无闻以”清雅峻洁“评之,可称是他印风的主流。一九九0年《李刚田篆刻选集》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首次完整地反映了他的创作风貌,为印坛所瞩目。一九九六年荣宝斋出版了《李刚田篆刻选集》第二卷,一九九九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当代篆刻名家精品集?李刚田卷》,其后他又有多种书法篆刻集和论著行世二○○三年由河南美术出版社精印出版的《李刚田书法篆刻》(一函两册)更全面地展现出他在书法篆刻两方面的成就。
邓散木先生生平留下大量诗词、书印、字帖及著作,为普及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出了贡献。《百转千回(邓散木书印精品集)》由李进增、陈永耘主编,本次展览从黑龙江省博物馆藏邓散木先生的二干多件作品中遴选了百余件精品,门类齐全,涉及书法、绘画、篆刻及相关专著、手稿,虽不能尽览先生的艺术风貌,却可由此一窥先生醉心一世的笔墨世界。
陈巨来(1904-1984),原名斝,字巨来,后以字行,号塙斋,别署安持,安持老人、牟道人、石鹤居士,斋名安持精舍,浙江平湖乍浦镇人,寓居上海。20世纪我国杰出的篆刻家,书画家、诗人。又因《安持人物琐忆》一书,被誉为民国掌故专家。陈巨来篆刻艺术蜚声海内外,作品得到金石收藏家的珍视。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西泠印社社员、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1980年9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本卷收入陈巨来先生的印章数百方,供读者研究欣赏。
邓散木先生生平留下大量诗词、书印、字帖及著作,为普及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出了贡献。《百转千回(邓散木书印精品集)》由李进增、陈永耘主编,本次展览从黑龙江省博物馆藏邓散木先生的二干多件作品中遴选了百余件精品,门类齐全,涉及书法、绘画、篆刻及相关专著、手稿,虽不能尽览先生的艺术风貌,却可由此一窥先生醉心一世的笔墨世界。
书道之本身既意味着不断创造、变革和发展,汉字书写史本身就是证明。书写新的探索见之于一代代中国人心性的期待中,而当代则涌现出一大批有志于书道的后来者,这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这意味着书道将会有一种划时代的变革。书道的发展离不阔书道之资源,历史上的碑帖只是其中之一,书道资源之二当是对甲骨、陶文等上古文献的发现所引发对书道根源性的追问,第三是自然万物之精神呼唤新的时代所给予的书道的要求。毫无疑问,书道是时代精神之产物,“六书”是前人对字道的解读,而书道是字道的书写延伸,随着对汉字的不断发现,或许会有“七书”“八书”对汉字的神性解读,一切真实的对汉字书道真理的洞见,与中华文心觉醒和中国文化复兴,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浙派印人中,继西泠四家而起的,有陈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世称“西泠后四家”。其中陈豫锺与陈鸿寿二人齐名,世称“二陈”,陈豫锺篆刻风格秀丽工致,陈鸿寿刀法爽利,从恣英迈。赵之琛治印务求精美,以巧取胜,浙派的章法、刀法到他这里基本已定型。赵之琛后期部分应酬之作一无变化而流于刻板僵化,故后人多有微词,而钱松却是浙派的后起之秀,其作品风格与前七家有明显不同,赵之琛曾评其曰:“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浙派在乾隆、喜庆、道光、咸丰时期,称雄于印坛足足有一百多年,此为其盛世之时,时印人多追求其风格,是当时其它印学流派所不及的。 本书以西泠后四家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的作品为主,参以同时期的部分印人的作品,选用能代表每位作者风格的作品,按原大影印,并附边款
青田有座山,太鹤山。 太鹤山,位于青田县城北面。县城“鹤城”因古时白鹤栖息而得名。相传唐代道士叶法善在此养鹤、炼丹、试剑、点易,后得道跨鹤升天而去,故又名“试剑石”“丹山”,为道教胜地三十洞天。 太鹤山有八大景观:谢桥春晓、丹山溅玉、仙乡问鹤、环翠孕秀、望江舒啸、混元试剑、滴露点易、抚松听涛,它们各具特色,各具风采。 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太鹤山先后设有瑞龙书院、混元书院、心极书院、正谊书院,培养熏陶了无数文人雅士。 流连于太鹤山:古松参天,奇石林立,寺庙庄严,亭阁静穆,摩崖自在。“何事别寻仙境界,此山旧是鹤家乡”,“石试剑井炼丹天下名山堪占一,亭藏经松巢鹤邑中胜景实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