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 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优选的三部集体印谱。此书为其中之《学山堂印谱》.辑者:张灏,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辑成,共六册,次年增为十册,收录了与其同时代的篆刻作品二千余方。
山东北朝 石经分布于泰山、铁山、岗山等二十一座山上,字大如斗,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摩崖刻经)之一。在书法 享有极高声誉。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博物馆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冈山入楞伽经/中国石刻书法精粹》收录其中石刻作品以供书法爱好者赏析。
该系列丛书全面展示了我国摩崖石刻书法的精彩面貌,书中所呈现的石刻书法作品,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书法字体,可谓兼容了篆、隶、魏碑等数种书风。它们以碑刻形式,用直观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南北朝及隋代生动多变的书法艺术风貌。石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这些石刻大字作品将大字应有的气势和小字具有的周到很恰当地表现出来,是原貌再现的 版本。同时作者从书法美学角度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加以解析,使本书成为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临习与研究的 参考。
学习篆刻的经典图书,从入门到精通,一本书带你领略篆刻的文化和魅力。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知识性的内容,清晰、详细地介绍了文字的由来,篆书的演变,印章的种类、流派等;下编为技法性的内容,包括篆体字的书法,印章的刀法、印石材料的分类以及其他辅助材料和工具。 《篆刻学》一书为邓散木先生讲授金石篆刻课程时的讲义,自1979年以来已有多次出版记录,本次重新出版,对全书做了一些修订:如将手稿文字转换为印刷字体,并修正了部分异体字,加注了标点,增加了印章材料和刀法的图片。为了更好地还原印章的色彩,采用双色印刷,以求更加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山东北朝佛教石经分布于泰山、铁山、岗山等二十一座山上,字大如斗,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摩崖刻经)之一。在书法 享有极高声誉。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博物馆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冈山入楞伽经/中国石刻书法精粹》收录其中石刻作品以供书法爱好者赏析。
本书以独立专题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书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各时期书法文化的鉴赏等相关知识、时代特征、鉴赏要点和保养知识,内容丰富,分类科学,图片精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全书共分六章内容, 章书法的起源;第二章书法的种类;第三章书法的鉴赏;第四章书法的价值;第五章书法的收藏;第六章书法的保养。本书是一部 传统文化的普及读本,适合各级师生及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和收藏,也适合各级各类图书馆收藏。
冯超然与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合称\\\"三吴一冯\\\",是海上山水画大家,声名显赫于民国。他迁居嵩山弄,其嵩山草堂与吴湖帆的梅景书屋相邻而居。他与吴湖帆、张叔通、陈小蝶等海上书画界名宿交游往来,其门下桃李成蹊,留下了一段段往事佳话。本书作者冯天虬是冯超然的长孙,一直致力于收集积累当年海上画坛的珍贵史料。除了对冯超然史料的整理外,他还记述当时艺坛名宿沈琪泉、张叔通,名家陈小蝶、彭恭甫,书画收藏家王伯元、朱镜波、冯超然的学生陆俨少、张穀年等人的史料旧闻。作者将多年撰写的文字结集成《明月清风一捻须》一书,为艺术史学界研究上海画界艺坛留下了重要线索,具有相当可观的史料价值。
本书从近三千部印谱的几十万方玺印中去粗取精,经多次筛选,精选出印章305方,其中上古玺印104钮,明清以来流派印章201钮。全书以篆刻艺术发展为纵线,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佳作连缀起。同时,又对每方印章的时代演进、艺风嬗变、文化背景、创作理念,以及配篆、章法、运刀和风貌追求等,都力求剖析得言之有物,使之兼具典型性和完备性,既可赏析研读又可作为学习临摹的范本。
《十六金符斋印存》为吴大澂所辑,分十册本与二十六册本。十册本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收印589方。 册收古玺、图案印46方;第二、三册收官印128方;第四至九册收私印344方;第十册收杂印71方。后又辑出26册本,成书于光绪十四年,收印1140方。本书精选其中较为精彩的古玺、汉魏官私印、图案印以及杂印,汇为一册。
该系列丛书全面展示了我国摩崖石刻书法的精彩面貌,书中所呈现的石刻书法作品,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书法字体,可谓兼容了篆、隶、魏碑等数种书风。它们以碑刻形式,用直观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南北朝及隋代生动多变的书法艺术风貌。石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这些石刻大字作品将大字应有的气势和小字具有的周到很恰当地表现出来,是原貌再现的 版本。同时作者从书法美学角度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加以解析,使本书成为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临习与研究的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