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张瑞图行草书法字典》为“中国行草书鉴定字典大系”之一,该系列囊括历史上的书法家,从“二王”至明清各家,搜罗各朝代表性的书法家的行草书,以字典的形式汇编成册,方便读者查阅。本套丛书不仅包含历朝经典书家,还汇聚了书家各个时期的经典书迹。 《徐渭张瑞图行草书法字典》为作者在多年搜集的徐渭、张瑞图书法作品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笔画目录,拼音目录。使读者对其书法艺术有直观了解,是手边查阅的实用工具,为读者提供临摹创作范本的同时也是书画鉴定、治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徐渭张瑞图行草书法字典》共三个部分,部分为书法字体汇编,第二部分为常用印章,第三部分为艺术年表。
智永,生卒年不详,陈、隋间僧人,人称[永禅师],为晋王羲之第七个世孙。住吴兴的永兴寺时,闭门习书三十年,写《千文》八百余本,分施浙东诸寺。退笔为家,索书者踏破门限,因以铁裹之,人称[铁门限]。其书源自家学,远绍王羲之书风,唐虞世南得其传授。其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看做是沟通魏晋和隋唐间的津梁。 此真书千文,笔法精熟,结字谨严、工稳,用笔起讫清晰可辨,对初学者对用笔的呼应、映带的理解颇多裨益,然而临写时切忌荒率、单薄,而伤于游走、流俗。
西泠印社在创建时,订立的宗旨是“保存金五、研究印学”。为了贯彻“印学研究”精神,去年理事会讨论决定,在纪念印社创立九十五周年大会时,举办国际印学研讨会。 印学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作的实践,二是理论的研究。理论的研究,也含有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作实践的总结,二是对实践的指导。 创作与理论,是印学发展的两翼、两者关系紧密相倚、相辅相成。没有创作的实践,理论的研究也难深入发展;反过来,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也难避免是盲目的实践。 西泠印社的先贤们,包括首任社长与四位创始人,以及早期的社员们,他们的行动,实践了印社的这一宗旨。不仅在创作上,标新立异、自创门户;同时在印学研究上也作出了的成果。举凡在印史论研究,印人传记、古文字疏证、印谱编辑、出版,以及众多的论印诗、文
印石是一门学问,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要认识它,了解它,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鉴于此,作者尽十年之力精研印石,且广为搜集,得各类印石相片数千幅。今选其品相标准且佳者,举纲张目,分门别类,所编深具学力、匠心,可谓筚路蓝缕,功在印壇。读者得此一编,对于欣赏和收藏印石宝多裨益,相信此书出版会成为爱石者的好朋友,好向导,好顾问。
《隶变》是从大量有关隶书文献资料中,梳理出来的一本文字汇编。为隶书创作提供-份别样的文字参考数据。《隶变》在同类书中,第-次将隶字的结构组成与隶字的书写风格区别了开来。全书紧紧围绕着字的结构变化这一主线,从散落在十五万多个隶字中进行了筛选。《隶变》突出了一个“变”字。在所收集的数万个隶字中,字字相殊,个个迥异。此书目前在同类型的书籍中,收录的变异隶字最多也最全。凡若寻求隶字变化者,执此一书,几可观止。不仅方便于学习也有利于研究。
本书系统地将明清以来的流派印中的代表印家作品尽力收入,这不仅保证了在熟悉了解边款艺术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脉络时的必需,也保证了读者在赏读不同风格时仍力求形成的清晰完整的整体印象这样一个目的。各家边款艺术的具体形象千姿百态。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形制与形式上,还可以不同的内容与风格上去发现许多有用的东西。印家的生平交游、审美思想、艺术源流等等极为广泛的内容都可在其间阅览得到。一款跋文字本身就是史记,纪事志实,非常丰富、真实、生动而有趣,就如一篇篇开卷古人札记,可补正史文之不足。因为印家在明清以后多为文人饱学之雅士,而治印作边款本身更属雅室之雅举,所以款跋间多信笔直记一时况味,或境或景或志,饶增趣味,又时常勾勒出一幅幅文人生活的图画来。如本书开首件明代文彭的“琴罢倚松玩鹤”印款,其内容不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你会被这么简约的文字中所蕴涵的那么丰富的内容所感染。那种典故,那种知识,那种智慧,那种美感,那种海量的信息,都体现了中国文字的一种奇迹,也是中国古典语言的奇迹。在近乎提纲挈领的叙述中,使我们在上下五千年的时空中跨越。今天,用毛笔的方式来进行书写也是一件奇妙而有趣的事情。 有幸来进行书写的这三个年轻人,分别采用了他们熟悉的字体和书写方式,他们是由于参加了《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中青年书法“百强榜”的比赛活动而获得这个机会的。这个活动已经举办了几届,具有了它自身的品牌效应和特点。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文化积累。让这么多的人来参与和关注这个事情,也是对中国文化复兴的一种重视。为此,我们都在作着自己的努力。
马如森,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学术委员会委员。
印石是一门学问,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要认识它,了解它,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鉴于此,作者尽十年之力精研印石,且广为搜集,得各类印石相片数千幅。今选其品相标准且佳者,举纲张目,分门别类,所编深具学力、匠心,可谓筚路蓝缕,功在印壇。读者得此一编,对于欣赏和收藏印石宝多裨益,相信此书出版会成为爱石者的好朋友,好向导,好顾问。
碑题“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碑文并序”,碑文三十四行,满行七十三字,楷书。碑额处龛一佛二菩萨像,下题楷书“故大德因碑”。李俨撰文,欧阳通书,常长寿、范素刻。碑螭首龟趺,通高三百一十二厘米,宽一百零三厘米,厚二十七厘米。唐龙朔三年刻。此碑原立于长安怀德坊慧日寺,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倪后瞻是董其昌的入室弟子、且是一个继承董的独特书论家。他所创作的《书法秘诀》在坊间流传甚广,清·王澍《论语剩语(临古、榜书)》中多有原载倪文之嫌,《六艺之一录》《字学金针》《花近楼丛书》等著也对倪文多有节录。坊间流传版本较多较杂,字数最多的为《倪氏杂著笔法》宁壑堂抄本。罗福寿先生经年对搜集的各时段的倪氏撰录、探古钩沉加以整理、勘考、互校、注释,并重新作了编次,力求集倪氏之大成,全面呈现倪氏在书论艺术领域的探索和成就。
《古篆释源(增订版)》作为一部梳理和探讨汉字源流的参考书,是为了给研究金石之士提供一部以汉字音符为纲目的工具,也是给对汉字字体演变有兴趣的同志展示一部篆书汇编的资料。由于它以解释汉字字源为主,所以它不起一般字典解决所有文字音义的作用。本书与旧集诂书不同处,乃系以字体演变实例为主,注以简明之释文。既可作了解汉字源流之读物,亦可为掌握书法艺术者提供比较研究之资料。根据《说文》中大部分是形声字之实际情况,本书编为形与声两部分:形符部分是对汉字所反映客观世界的种种造型的划分和归类。声符部分是声符以及所组合的形声字各个系列。原始的表形或表意文字,乃是文字源头。对派生字来说它是初文,对变形字来说它是本字,所以本书都予以简要的解释。释文,着重介绍近现代学者考释结果;当然,各学者的考释对某
《名家临碑贴》系列字贴是以历代书法家所临写的碑贴为蓝本,以原碑贴与临写贴相对照的形式,方便读者领会笔法提按转折的交代。
从古到今,书画家大都有名,有字,又有号,甚至别号及斋号。书画上的名款、题记,本身就是“书法”,辨别它们的真伪,其重要性不亚于其画作。本书从学术研究的高度,首次搜集了现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四百六十六人的印鉴约三千方,款识五百余件。每位书画家还列有原名、曾用名、字号、别署、籍贯、生卒年、斋号、工作单位、现居住地、出版作品等个人简历。本书不仅为鉴赏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珍贵材料,因而能够成为一部多元的大型实用工具书籍;同时,不同名家的不同书法风格(名款)及篆刻艺术的荟萃,也使得本书具有的独立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本书填补了中国现代美术史、鉴藏史的空白,因而成为美术史家、鉴藏家及批评家的工具性图书;在美术史研究及外学术交流中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篆释源(增订版)》作为一部梳理和探讨汉字源流的参考书,是为了给研究金石之士提供一部以汉字音符为纲目的工具,也是给对汉字字体演变有兴趣的同志展示一部篆书汇编的资料。由于它以解释汉字字源为主,所以它不起一般字典解决所有文字音义的作用。本书与旧集诂书不同处,乃系以字体演变实例为主,注以简明之释文。既可作了解汉字源流之读物,亦可为掌握书法艺术者提供比较研究之资料。根据《说文》中大部分是形声字之实际情况,本书编为形与声两部分:形符部分是对汉字所反映客观世界的种种造型的划分和归类。声符部分是声符以及所组合的形声字各个系列。原始的表形或表意文字,乃是文字源头。对派生字来说它是初文,对变形字来说它是本字,所以本书都予以简要的解释。释文,着重介绍近现代学者考释结果;当然,各学者的考释对某
从古到今,书画家大都有名,有字,又有号,甚至别号及斋号。书画上的名款、题记,本身就是“书法”,辨别它们的真伪,其重要性不亚于其画作。本书从学术研究的高度,首次搜集了现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四百六十六人的印鉴约三千方,款识五百余件。每位书画家还列有原名、曾用名、字号、别署、籍贯、生卒年、斋号、工作单位、现居住地、出版作品等个人简历。本书不仅为鉴赏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珍贵材料,因而能够成为一部多元的大型实用工具书籍;同时,不同名家的不同书法风格(名款)及篆刻艺术的荟萃,也使得本书具有的独立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本书填补了中国现代美术史、鉴藏史的空白,因而成为美术史家、鉴藏家及批评家的工具性图书;在美术史研究及外学术交流中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鸟虫篆称鸟书或鸟虫书,是先秦篆书的变体,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这种书体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富有装饰效果,变化莫测、辨识颇难。《鸟虫篆》(作者林墨子)是“”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系列之一,介绍了鸟虫篆。
马如森,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学术委员会委员。
马如森,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