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笔三迹》是“日本书法经典名帖”中的一册,主要收入了日本古代书法家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等人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字形流畅优美,充分显示了书法家所具有的深厚的书法造诣。该书印刷精美,较好地再现了作品,不助于人们对古代日本书法的特色有一个了解,同时亦可作为临帖使用。
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是继承前人结构规律充实发展而成的。本次编印之新书与原书的主要不同是:一、增加释译。每类满城风雨则之后增加了百字以内的白话释译。释译包括解释该法原意;注明选 错、写错之例字,对生僻字加注汉语拼音及读音;指出和改正黄氏错讹,增加了各类字的书写指导。二、增加了大楷例字。为提高本书的临摹功能,增加了由书法家房弘毅书写的欧体大楷例字。字径为七厘米,以反白印刷,呈显碑拓效果。三、增加欧阳询例字。在保留黄氏原有例字的同时,还增加了从区阳询书法中选取的例字,便于读者临摹、参考。在集字时,尽量选用欧阳询楷书,缺字者以相近之字替代,或以其他古人楷书补充
书法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历史上书法家灿若群星,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流传千古。 小楷作为楷书的一种,始于汉末三国魏晋之际。在印刷文字还不方便的时代,通行的正式郑重文书都需要以小楷书写。自隋唐以来,直至清代,都把小楷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若不及格必将名落孙山,因而,小楷书法自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由于小楷通行年代已久,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长于小楷的书法名家,以及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小楷作品,如魏国钟繇书《宣示表》,东晋王羲之书《乐毅论》、《黄庭经》,唐代钟绍京书《灵飞经》,元代赵孟頻书《汲黯传》、《道德经》,以及明代文征明书《真赏斋铭有叙》,王宠书《圣主得贤臣颂》,祝允明书《醉翁亭记》、《前后出师表
《孔羡碑》又名《鲁孔子庙碑》、《修孔子庙碑》、《封孔子庙碑》等,刻于三国魏黄初元年(220)。隶书,二十二行,行四十字,额篆书题:『鲁孔子庙碑』。石在山东曲阜。 宋拓本十八行第十字『體』字未损,五行『当』字完整。明拓本『體』字右下角『豆』字损,又右上角『曲』右下微损。清初拓本『體』字亦如此。乾嘉间拓本『體』字只存『骨』旁。以后『骨』字泐尽。 国家图书馆藏此本『體』之右半全泐,『骨』旁已损,系略晚于乾嘉的清中期拓本。一册,十七开半,每半开四行,行七字,跋一开半。外框高32.5厘米,宽19厘米;内框高26.5厘米,宽16.3厘米。张祖翼旧藏,有张祖翼题签及题跋。钤『磊闇曾藏』、『古泉』、『磊盦审定金石』、『磊翁』、『诵清寓赏』、『享之千金』、『定承收藏』、『古朱方吴氏印』、『定臣所有金石之记』、『
《百强榜精英丛帖:草书》是历史上经典的文学名篇,纵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情景交融,紧扣主题,引人入门。本帖以《滕王阁序》为内容,由《书法》百强榜的获奖作者,以章草、草书、篆书等书体书写。字帖书写规范,风格鲜明,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借鉴及参考。“《书法》百强榜精英丛帖”作为历届百强榜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应出百强榜这项活动的艺术水准。
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曲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秀的著作之一”。 《傅山的世界》就是从傅山入手,去探讨这一时期书法之演变的。所以确切地说,这不是一本
谈论纸版画,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是小朋友们的美术游戏,一张纸、一把剪刀,加上浆糊、胶水、油墨、广告色,剪剪、贴贴、印印就能伴随着孩子们度过一段美术的童年。这的确是在美术教育中,运用纸版画手段进行美术普及教育的一个有效的方面。 对纸版画而言,它的普及,是因为教师有意将其简化成易于启动的几个组合要素,即纸材、刻刀、剪刀、胶水、油墨及滚筒。其实纸版画在制作表现的探索过程中,涉及面很广,且表现力极其丰富,它几乎包涵了凸、凹、平、孔的版画特点及技法语言,更具备与其他版画品种进行综合表现的特性。我甚至在创作实践中体会到:它的综合拼贴手法的随意性,就像交通调度中心,可随意选择调动自己的综合伙伴。的版画家,有喜欢运用纸版画手法和其他板材进行拼贴,称为拼贴版画(如运用布面材料、植物茎叶的实物材
在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有一件轴装文徵明小楷《醉翁亭记》。原作为纸本,高五十三点五厘米,幅宽二十八点六厘米。在天津博物馆,藏有文徵明小楷《盘谷叙》,张若霭补图手卷。其高十三点五厘米,楷书部分横四是八点五厘米。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元明人书册》,其中一页为文徵明书《归去来兮辞》。此作高十三点七厘米,横十六点一厘米。编者谨将上述三件珍迹合集推出。为便于读者欣赏,特将《醉翁亭记》拼接成横卷,与此同时,还将上述三件蝇头小楷放大印出,供读者欣赏、临习。
从书法学习和训练的规律来看,对历代名家经典作品的赏读、研究和借鉴是学好书法篆刻的不二法门,也是本丛书的主要内容,其核心在于确立书法篆刻艺术的评价标准,使广大读者从系统的知识与训练体系中认识到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基本特征和独特魅力,了解经典作品在技法、风格、精神等不同层面是如何传承、创新的,进而明晓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发展的内在脉络。赵锟编著的《线之精灵》是该丛书之一。
《临创合一大字帖·颜勤礼碑》主要内容包括:江山如画,天下为公、风华正茂,见贤思齐、九州同庆,,山明水秀、光明正大,清泉洗心、厚积薄发,老当益壮、政通人和,春风万里、马到成功,雅集古今、书为心画,金色年华、云鹤游天,室雅兰香、龙马精神,学海无涯、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温故知新,敏而好学、云山风度,推陈出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