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中国独特的一门艺术。它主要以汉字中的篆书为素材,以镌刻为手段,在方寸的空间裹进行创作。篆刻的作品——印章既有观赏性,更有宝用性,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书画创作,处处可见它的光彩,故深受人们的喜爱。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逹官凡夫,无不以擁有一方精美的印章为乐。为了使篆刻爱好者比较方便地了解古代玺印的全貌,提高篆刻艺术水平,我们编纂了《中国古代玺印大典》。 本书所收印面上自殷商,下迄清末,共计一○六八三枚。目前所见明代以前各个时代的主要印章和明清著名篆刻家的代表作均已收录。
本书收录字形的材料依据包括简牍文献和石刻文献,共收录字头4608个,收录字形2800余个。
本书收集了文徵明的游虎丘诗,以展示文徵明的书法精要。 本书高41.8厘米,纵574.3厘米,属少见的高头大卷。字如拳大,其笔画形态与间架形势皆刻意追摹黄庭坚,只是线条虽有黄庭坚的纵意,却抖擞不开;偶也见米芾的佻达。间架看似舒展险劲,却欠开合辟张之力,故得其沉着,失其痛快,法度有余而志气不逮。惟如此,正是徵明的特色,百炼钢化作绕指柔,虬髯客翻弄长袖舞,其不怪不纵,谨守法度;其既隽既秀,妙得苍润,是文静典雅的美致。
印章是一门艺术,它涉及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如能活用篆书的相关知识和书写技巧、富于古代书画的知识和技能等。篆刻家祝竹先生博学多能,擅长书画,尤其以印章为人所称道。祝先生的印章,主要以得汉印精髓为多,同时也取法晚清诸家,以秀逸浑朴、圆转静穆为胜,独具一格。简单地说,篆法上,他的印章略取赵之谦、黄牧甫之姿,主要得汉金文、大篆文字的错落参差、开合变化之趣;刀法上,得吴熙载为多,善用冲刀,轻浅取势,潇洒挺劲,灵活多变;章法上,得赵之谦印章的疏密聚散布置之秘,印面中白之红处、红之白处皆留于字内,于严整中见疏密。总体而言,祝先生的朱文印章取智,白文印章取巧,都有圆融富于生气、意态从容、精利润媚的特点。《竹斋梅花印谱》收录的就是祝竹先生以梅花为内容的专题印章。
《书法技法讲坛》丛书以其按技法例解作为单元分割的独特体例深受老师和同学的青睐,成为广受欢迎的教材,这种安排正好适应于老师和同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开展。该丛书的定位是在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向上拔升,属于书法技法的中高端图书,因而也特别适合具有基本书法技法知识的广大读者。因其重点放在以丰富的图例解析技法方面,特别强调比较和综合,技法解析更加具体,所以也是广大读者理解技法、提升素养的阶梯。
《曲阜儒家碑刻文献辑录》(第3辑)是杨朝明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曲阜儒家石刻文献集成”(项目编号:13AZD025)的中期成果。本辑收录碑刻106通,涉及历朝历代,有祭孔碑、祭少昊碑、拜谒碑、墓志铭等,对于疑难字句有所注释,而且研究了碑中涉及的历史问题与儒学问题,给学界提供一个可靠的文本的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研究视角与参照。
方圆庵记全称《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米芾书,陶拯刊石,北宋元丰六年(一○八三)四月立于浙江杭州龙井。清王昶《金石萃编》载[碑高五尺六寸五分,广三尺五寸七分。]行书十七行,行约五十字。石刻书法秀润圆劲,为米芾早期专学晋人之时所作。陶氏摹刻也很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世居太原,又迁襄阳,后又居润州。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等。米芾擅长行、草书,书学晋人,尤得力于王献之,用笔俊迈,气韵轩昂,独辟蹊径,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今据旧拓本影印,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参考。
本书收录了黄庭坚的行草作品精华及释文。
雷振方先生精通书画,来港任职香港荣宝斋经理经有数年。余时相遇后切磋艺事。振方先生对黄宾虹画学心慕爱好,语多精辟。知余藏有宾虹生前致友人信翰,因感日后深恐流失淹没,嘱余集成,为之出版,以广爱好宾虹美学思想者有所参考。 是集共收宾虹先生致香港黄居素及吴仲鸣二者之信一百六十余页,因年久部份已失,能读通者几有四分之三。其他虽首尾残缺,然信内都谈画学,故一并加入。 宾虹先生博学精深,著述丰富。中年编有美术史巨著,并担任过神州国光社(现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七十三岁时曾鉴定故宫南迁名画数以万计,一生遍游中华大地,得句:『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非长期以写生所得无能出此豪语。
当代硬笔名家“中国传统经典名篇系列”硬笔字帖丛书是由我社与中国硬笔书法协会联合策划、编写。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广泛的经典著作中的名篇、语录为书写内容,由全国读者欢迎、最有影响力的当代硬笔书法十大名家书写。书写者谢非墨,其硬笔书法点画精到,力骨两健,典雅高洁,古朴庄重。字帖中还配以简单的注释,方便读者在练字的同时阅读。
这套丛书对楷、隶、篆行、草诸体、构分册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解析古法来胧去脉的基础上,吸收今人的研究成就,言之有物,论述精当,文图穿插,通俗易懂,便于初学者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书艺。
本书为篆刻类工具书,书中的篆刻从历代精选出有代表性的印,严格按照拼音目录中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尽量搜集全面。书中有笔画目录和拼音目录。
《篆刻刀法百講》由松章力薦浙江的張華飙撰寫。這套書從組稿到完成,短短幾個月時間,華飙即將書稿交付,其才情由此可見一斑。刀法是篆刻創作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較難表述的一個環節,篆法、章法比較形象,可以採取分類、對比等手段來具體分析,而刀法比較抽象,它是作者創作時以不同的刀具施加於印面留下的種種微小動作痕跡,動作本身已經消逝,只能通過留下的印痕來推論還原當時的狀態,華飙若不是自己有着豐富的用刀技巧與體驗,詳察細究,子以由此達彼的合理推論,則極有可能辭不達意,顧此失彼。好在華飙機智地模糊了刀技與刀法的概念,多從點畫的角度去分析評述各家各派的得失,化抽象為具象,得到了讀者的高度評價。《张华飙篆刻集》收录了篆刻名家张华飚的篆刻作品100余方,可为篆刻爱好者品鉴珍藏。
本系列仅遴选中国美术的艺术大师——他们是华夏文明最耀眼的明星,千百年来,他们已经征服了亿万艺术爱好者!本系列收录大师名家代表性标杆式的杰作—每一件都精致绝伦、美不胜收,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书画名家杰作复制精选——龚贤》选取龚贤的精品力作,以高清大图的形式出版。在形式和图片质量上为书画爱好者带来最美的视觉盛宴。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招画家。精于书画鉴赏,于书丽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占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本书系用草书书写的诗词名篇百首,与之前的《金文拾贝——集金文书诗词百首》相约成辉,相得益彰,形成姐妹篇。
何绍基是一位才学比较全面的书家,他"通经史、精律算。尝据《大戴记》考证《礼经》,贯通制度,颇精切。又为《水经注》刊误。于《说文》考订尤深。诗类黄庭坚。嗜金石,精书法"[1]。曾国藩评其道:"子贞现临隶字,每日临七八页,今年己千页矣。近又考订《汉书》之讹,毎M手不释卷。盖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礼仪》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此三者余不甚精,不知浅深究竟何如。若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诗亦远出时手上,而能卓然成家。"同时,他又是一位金石学家,其诗文集中保留了很多金石碑版题跋,或考证文字,或阐论书法,治学严谨而有创见。其一生著述颇丰,据文献记载,他在经史方面的著作有《惜道味斋经说》八卷、《史汉地理合证》若干卷,及与
案头端放着这册《明清书法遣珍》(以下简称穴遗珍)的清样,摩挲多时,不忍释卷;存精寓赏,良多感慨。右军《兰亭序》结语日:[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为《遗珍》名副其实的[后之揽者],笔者不禁为吾侪享有往者不遇的古缘清福而欣慰兴叹。
全称《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刺史征虏将军太中大夫临青男崔公之墓志铭》。北魏熙平二年(五一七)十一月刻,正书。二十五行,行二十九字。清康熙十八年(十六七九)在河北省安平县出土。康熙三十年科知县陈宗石砌入乡贤祠壁,未几即佚。 北魏时博陵崔氏是高六大族,崔敬邕的从堂兄弟崔挺又很有书名,曾春旨写文明太后父亲的《燕宣王碑》,因而可推测这块墓志是出自当时名手。因为唐前善书者都不以书名,所以未署书者姓名。 《崔敬邕墓志》的书法在北魏后期墓志中,属于方劲雄奇一类,其用笑清俊劲爽,笔致圆浑,法度谨然但毫不刻板,结体整敛形方,全篇排布端匀,气象清穆。一笔之中有俯仰提按,轻重分明,动感极强。个字中的笔画,是轻是重,孰粗孰细,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笔画细劲、清朗,大笔、主笔则多用重、涩、隶之法运
吴昌硕,浙江安吉人。他广收博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是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书法融三代秦汉金石文字,用苍劲雄浑之笔,开拓了一代新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