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五言古诗、卷二 七言古诗、卷三 七言古诗、卷四 七言乐府、卷五 五言律诗。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痴庵、松樵;别号烟潭、渔叟;因祖居洛阳孟津,故又称其王孟津。他在书画上造诣高深,独树一帜,是明清之际的书法家。明、清加授太子少保,官至礼部尚书。其故居位于孟津老城,由2646平方米的故居和占地80亩的后花园两部分组成。 王铎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出生于这里,清赠太保,故称“太保府”。现在这里有王铎书法代表作品(拟山园
张华飚是当代篆刻名家,创作理论兼擅,《篆刻刀法百讲/篆刻技法百讲丛书》是他一本关于篆刻刀法的专著。篆刻刀法是篆刻艺术兴起以后才提出的一个称谓,故我们今天所说的刀法,多指明清以来文人以石章作为印材,在其上施展的种种运刀技法。自秦汉以降,印章工艺得到了少见的发展,刀法的运用也更加成熟。今天,刀法在篆刻领域得到了靠前的繁荣发展,其内涵与外延已经抵达篆刻创作的方方面面。刀法已不仅仅特指运刀之法,而已囊括了所有对印面进行深化处理的技术
欧阳修书《集古录跋尾》,墨迹本,楷书,纸本。引言吴与弼行书“先贤遗迹”四字,拖尾有赵明诚、米芾、韩元吉、朱熹、尤袤、洪迈、方从义、胡俨、李贤等题跋。原迹今藏台北故官博物院。
初学书法必始于临摹古人碑帖,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初成必思自行创作,然这种创作激情大凡以失败而告终。从临摹到创作这一步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或者没有跨好而误入歧途。从所临碑帖中选字汇成作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然而作品中的文字并非在临摹碑帖中都能找到,即使找到拼凑在一起也不能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达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此,我们决定邀请资深书家编辑出版一套从历代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联与诗帖,借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力求以最的效果奉献给读者。 本诗帖选字于唐伯虎表行书帖《落花诗帖》。唐伯虎书风工稳娴雅、秾丽丰润,此贴为其友人落花诗唱和所作的诗歌手迹。严谨中富有从容,劲健 中不失婀娜,为其代表作。编者耗
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曲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秀的著作之一”。 《傅山的世界》就是从傅山入手,去探讨这一时期书法之演变的。所以确切地说,这不是一本
本书为“馆藏国宝墨迹”系列丛书之一,精选馆藏底本,为首次四色精印,并延请专家释文。王宠与祝允明、文徵明、陈淳并称四家。王宠曾跋祝允明草书《古诗十九首》:“祝京兆书落笔辄好,此卷尤为精绝,翩翩然与大令抗衡矣。宠从休承处持归,临摹数过,留案上三阅月,几欲夺之,以义自止。休承再勿假人哉。”由此可见王宠曾多次书写过《古诗十九首》,此卷为其三十四岁时作。全卷以金粟山藏经纸书写,用笔大幅度提按,字间牵丝引带、体势变化多端。祝允明用笔和结构大开大合,而王宠则偏向追求疏淡秀雅的书风,此为两者有别之处。此卷纵二十九点三厘米,横三百八十厘米,现藏於上海博物馆。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书法热”以来,此起彼伏的书法活动和层出不穷的书法出版物实在令人目不暇接。显然,各种活动与出版物的立场、方法、水平、质量等等大不相同。对于有水平和选择能力的书法家、书学家而言,选择其佳者而参与而购买自不在话下,而对于一些初学者而言,则往往于鱼目混珠之中莫衷一是,难以择善。因此,试图邀请一些学有所长的中青年研究家分头撰写此丛书得以实施。本丛书一共八本,每本以一、二种书体为中轴,分别述及该书体之产生、发展及变化的流变史,概略介绍该书体之名称与含义;其次,则对该书体之历史性名作予以评介与鉴析,或侧重艺术风格之分析,或侧重时代背景之剖白,或侧重视觉形式之阐述,或侧重审美内涵之挖掘,不求完满,但求实在,言之求简,论之求确;最后,奢望能高屋建瓴地从该书体的历史
《水写布临经典碑帖:颜真卿《多宝塔碑》》,本书将颜真卿《多宝塔碑》中范字按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分类,置于米字格中。为便于初学者练习,对每类字的构字书写特点都进行了讲解,对每个字都加以笔画运行轨迹。此书独到之处在于为学练者提供了一块印有米字格的可反复书写的水写布。
《水写布临经典碑帖:颜真卿《多宝塔碑》》,本书将颜真卿《多宝塔碑》中范字按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分类,置于米字格中。为便于初学者练习,对每类字的构字书写特点都进行了讲解,对每个字都加以笔画运行轨迹。此书独到之处在于为学练者提供了一块印有米字格的可反复书写的水写布。
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国象形文字发明并摹刻、书写于陶器之上时起,玺印篆刻艺术就开始萌芽。商代以后,通过金文的铸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写,中国古人进一步掌握了铸、刻、模制等多种方法,为玺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白石山翁印存》为《中国印谱全书》系列丛书之一,收录了齐白石在印谱方面的经典之作,力争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一套完整丰富的艺术数据。
怀素一生非常勤奋,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据《宣和书谱》记载,宋代御府所藏怀素草书多达101件,仅次于书圣王羲之。可惜由于战火频仍,朝代更迭,怀素草书如今存世已相当稀少,较为可信的有《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食鱼帖》、《藏真帖》、《律公帖》、《论书帖》、《大草千字文》和《小草千字文》。 《中国书法教程:怀素草书习字帖》根据怀素草书的内在规律,总结出草书用笔五法——基本笔法、代笔法、逆笔法、连笔法、曲笔法,结体七法——相加法、省减法、相似法、偏旁法、错落法、尽态法、异形法。从《自叙帖》、《小草千字文》中选出结体美观且为现代所常用的字,依用笔、结体、章法为序排列,对具体的写法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与说明。以便使初学者在领略视觉艺术的享受外,在草书知识方面也能有所收获。
《神居何所》在对书法基本性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与书法有关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书法史、现代创作理论、感觉模式、形神关系、书法研究方法论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这里既反映出作者对艺术现象敏锐的触觉和处理各种理论问题的才能,又显示出书法理论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可能具有的意义。《神居何所》由邱振中所著。
《馆藏国宝墨迹(陆拾柒)-董其昌书岳阳楼记》,本书为“馆藏国宝墨迹”系列丛书之一,精选馆藏底本,为首次四色精印,并延请专家释文。此卷书北宋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写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时年董其昌55岁,为补福建副使前四个月赋闲时所写。该书笔法由李北海而渐入米南宫,字大如拳,流畅劲健,通篇数百字一气呵成,显出深厚功力,为董氏行书中精妙之品。
《故宫珍藏历代名家墨迹技法系列:宋徽宗技法精讲》是故宫珍藏历代名家墨迹技法精讲系列中的一本。本书是故宫出版社面向社会大众推出,全面介绍故宫珍藏历代书法名家大作的技法类高品质出版物。精选出历代书法名家名作,针对性聘请对书法有专门研究的书法家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写经验,从多角度剖析讲解临习技巧。宋徽宗赵佶所创出的新体书法“瘦金体”挺拔秀丽、飘逸犀利,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元朝史学家、文学家、藏书家袁桷曾赞“瘦金体”笔法飞动,有凌云步虚之意。在这册《楷书千字文》中,这种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用笔瘦劲、挺拔、舒展、遒丽,横划收笔带钩,竖下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飞动而干脆,灵动娟丽,有欢畅流利之感。
《三秦书法胜迹》原名《长安书法胜迹》,是一部系统研究长安一带(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汉中、榆林)的碑林、石刻胜迹的著作。作者通过大量史料考察、较为深入的研究,全面呈现了长安书法遗迹的独特魅力,体现出我国书法的精华。该书由于资料详尽,全面,是研究长安书法一部难得的著作。
本书为“馆藏国宝墨迹”系列丛书之一,精选馆藏底本,为首次四色精印,并延请专家释文。王宠与祝允明、文徵明、陈淳并称四家。王宠曾跋祝允明草书《古诗十九首》:“祝京兆书落笔辄好,此卷尤为精绝,翩翩然与大令抗衡矣。宠从休承处持归,临摹数过,留案上三阅月,几欲夺之,以义自止。休承再勿假人哉。”由此可见王宠曾多次书写过《古诗十九首》,此卷为其三十四岁时作。全卷以金粟山藏经纸书写,用笔大幅度提按,字间牵丝引带、体势变化多端。祝允明用笔和结构大开大合,而王宠则偏向追求疏淡秀雅的书风,此为两者有别之处。此卷纵二十九点三厘米,横三百八十厘米,现藏於上海博物馆。
蘇軾(1037-1101年),宋 代 文 学 家、 书 画 家。 字 子 瞻, 一 字 和 仲, 号 东 坡 居 士。 眉 州 眉 山 (今 属 四 川) 人。 苏 轼 才 华 横 溢, 诗 词 文 赋 而 外, 对 书 画 也 很 擅 长。 他 于 书 法 遍 览 晋 唐 诸 家, 转 益 多 师, 自 成 一 家, 长 于 行 书、 楷 书, 笔 法 肉 丰 骨 劲, 跌 宕 自 然, 同 蔡 襄、 黄 庭 坚、 米 芾 并 称 “宋 四 家”。 传 世 书 迹 有 《黄 州 寒 食 诗 帖》、 《赤 壁 赋》、 《答 谢 民 师 论 文 帖》、 《洞 庭 春 色、 中 山 松 醪 二 赋 卷》 等。 苏 轼 论 画 卓 有 所 见, 主 张 “神 似”、 “传 神”, 提 出 “诗 中 有 画”、 “画 中 有 诗”, 在 画 史 上 很 有 影 响。 他 善 画 竹 石, 学 文 同 而 又 自 具 风 格。 苏 轼 画 真 迹, 今 仅 存 《古 木 怪 石 图》 等。 苏 轼 在 学 术 上 的 著 作 有 《易 传》、 《书 传》 等。
《中国印金石奖(英文版)》主要介绍在中国国际珠宝展6号厅举办首届“中国印金石奖”展评活动中展出的特别奖和金奖的印章作品,并介绍了中国印石文化的起源、兴起及发展。语言简洁,图文并茂,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曹全碑》全称《汉凳阳令曹全碑》又称《曹景完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立,明万历初在今陕西合阳县出土,清康熙壬子后断裂缺字,公元一九五六年移存西安碑林。隶书,二十四行。朱履真曾言此碑:潇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编者耗数月之功,对每首古诗中的选字反复斟酌比较,做到既忠于原著,所有点划仍出于原帖,无一笔代写,又不生搬硬套,适当地运用电脑技术进行协调,终成此帖。
文史大家黄永年先生篆刻造诣颇高,并洞悉书法源流,对碑刻学亦有独到研究。《黄永年谈艺录》收入作者相关著述、讲义四篇,包括《书法源流杂论》、《唐人楷书述论》、《篆刻艺术》,以及《碑刻学》讲义,并选配了古代碑帖、论书著作等方面的图片,以方便读者直观感受所讲内容。
陶博吾的书法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别是行楷深受读者喜爱,而他的诗存,读者很少见,这次推出他的诗存,文学性很强,具有不少的读者群。《陶博吾诗文墨迹:博吾诗存》由赵感鹤所著,收入陶博吾先生诗存近百首,有记录作者苦难历程的诗篇如《弃儿行》也有表达作者热爱生活的寄情于山水田园生活的《中秋》《放歌》等作者都是有感而发,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