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六讲:创造角色的灵魂》(增订纪念版)是波列斯拉夫斯基毕生表演与戏剧理论的大成之作,对方法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初版于1933年的《演技六讲》以英语写成,以导演和表演初学者的对话形式,从注意力集中、情绪的记忆、戏剧的动作、性格化、观察、节奏六个方面生动活泼地阐述了表演的基本理念,至今再版不断,并被译为西、葡、意、土、波兰等十几种语言。此次中译本在郑君里先生经典译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增订,如作者向美国公众阐述斯坦尼体系的23篇演讲,这为其后来提炼“演技六讲”提供了重要语境。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在美国实验剧院的重要合作伙伴玛丽亚·乌斯彭斯卡娅的4篇表演课讲义。因此,本书可说是了解现代表演方法从斯坦尼体系发展到方法派的重要依据,更是今天的表演和戏剧学习者的文本。
从小众爱好到如今几乎所有人都习惯只带一部手机就出门旅拍,手机摄影如坐火箭一般飞速发展。本书作者基于自己多年来带着手机旅拍四方的经历,系统地整理出了一套极具实操性的“手机旅拍技能储备库”。并且在此基础上,思考与探索将旅行中所收获的“知识”升级为“见识”的方法。 虽然书名是《带着手机去旅行》,但本书并非只专注于讲旅拍。作者以手机摄影讲师的视角,深度洞察用户的核心需求,并基于此展望行业未来。同时,还以一个自媒体人的视角,总结了一套“以手机影像为原点”的个人品牌及产品打造方法。对于想要通过社交媒体打造个人名片的人来说,也具有的参考价值。
宣传思想工作是加强党的建设不可回避而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课题。电影宣传工作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有力强化路径,是凝聚共识的制胜法宝之一。 《政治话语的影像呈现: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宣传工作研究》从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电影宣传工作概念的界定出发,对电影宣传工作的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历史沿革、一般规律以及当前形势、现状问题、发展思路、制度建构进行了系统研究。
当前,IP,尤其是IP,是中国影视产业中极具价值延展力的内容资产。我国“IP”的开发经历了从“单一产业链开发”到“多元衍生发展”的过程。早期IP的全产业链是各个环节的简单串联,链式单一,由此及彼。IP产业在经历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是在“互联网+”效应的推动下,现在已逐渐发展成为循环闭合的产业链条,产业链各环节相互作用,彼此协作,实现从IP的来源、IP创作、IP开发、IP营销、IP消费、IP衍生等各环节的有效衔接。随着影视行业发展,共建优质IP生态将成为行业里每个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视像·再现:视觉空间的重构与置换》分为实验影像、数字特技、三维与运动三个板块,分别阐述了电影美术的相关理论,涉及新媒体艺术实验电影的综合性研究、数字合成创作运动镜头的研究以及影视特技场景设计与分镜头规划创作研究,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论集。
邵培仁主编的《华莱坞电影概论》本着“世界眼光、亚洲视维、中国立场、求是精神”的原则,提出并论证了华莱坞概念,梳理了华莱坞电影的研究对象、体系与方法,回顾华莱坞电影史并展望华莱坞电影的发展趋势,阐述华莱坞电影的系统与生态、空间与时间、类型与类型片、明星与明星制、创作与生产、观赏与消费以及整合营销传播,并在中华文化与“互联网”的视野下透视华莱坞电影,探讨其软实力与影响力。全书多学科交叉,多角度观照,观点新颖,资讯丰富,视野开阔,论证严谨,语言精练,结构完整,涉及广泛的国际背景,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影学、广播电视学、数字媒体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文化产业管理、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专业,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自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增订版 套装共3册)》系统编选120年来中国电影理论评论文献,认真而严谨,同时对文选对象贯之以历史的理解,在坚持理论学术性与电影艺术和历史视角基础之上,努力增加新的理解的维度。增订版除对原《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进行适当修订外,还新选人近十余年电影学者的代表性论文。 电影理论的价值源于电影及学术思考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编者于每篇文章之前,均写有简要导读。
本丛书谈电影而不止于电影,其勾连哲学、史学、社会学等多个人文学科,整合思想资源,深掘边缘文献,是一套难得的电影理论文丛。本书精选了鲁道夫?爱因汉姆、西奥多?阿多诺、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恩斯特?布洛赫、格奥尔格?卢卡奇、巴拉兹?贝拉、乔吉奥?阿甘本等欧洲哲学家、思想家撰写的电影文献21篇。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语境下,法治题材电影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能够促进法治信仰的建立和法治社会的建构,对于树立法治形象和不同法治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当代法治题材电影如何讲述法治故事,法治叙事对法治社会建构有何艺术作用,这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本书在“法律与电影”理论框架下,采用电影叙事学理论,以中国当代法治题材电影为主要分析样本,较为深入地探讨电影中的法治叙事,阐释法治叙事机制,揭示法治叙事背后的法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生产逻辑,提出审美正义是法治叙事的基本伦理和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