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的著作《可见的人一电影文化》(1924)和《电影精神》(1930)的合集。作者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述电影美学和社会学,深入探讨和分析电影影像、蒙太奇、摄影技巧、声音和音乐、影片风格诸多方面,在比较有声电影和无声电影、预见彩色电影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这部早期电影美学理论著作至今对研究电影发展史和电影理论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斯蒂芬·洛温斯坦编著的《导演的诞生(我的靠前部电影)》是一本有趣有料、坦率至极的当代导演访谈录,集中关注仅凭靠前部独立执导的长片就跻身世界影坛的十位“新人”。他们成长背景、性格志趣、际遇发展各不相同,既有非科班出身且赌上家当的林莱特,勇闯大制片厂高层过关斩将的门德斯,抛弃会计金饭碗征战宝莱坞的卡普尔,又有两次拿下金棕榈的库斯图里卡,处女作票房在本土《泰坦尼号》的松,两度在职业很好换跑道从此成为“电影节奖项收割机”的伊尼亚里图。在洛温斯坦的引导下,诸位导演回溯初执导筒时遭遇的种种煎熬,从苦寻资金、演员、拍摄场地,与剧组成员并肩作战,到很终杀青、死磕电影节,向读者敞开了人生中很精疲力竭的一段浴火重生之路。路途中有滑稽,有惨烈,有热血,有锋芒,个中滋味与他们的作品一样精彩。
电影实践和电影理论,从历史上看,总是相伴而行,同步发展的。实践为理论提供研究对象和议论的题目;理论的思维,又为实践开辟新途径、新目标。电影理论不是救治电影创作的万应药方,但却可以帮助开拓创作视野,启发艺术的思路。世界电影历史上,那些具有先锋意义的电影作品,与其说主要是为了创作,不如说更着眼于理论思考而进行科学的试验。所以,在我看来,既不要把电影理论的作用估计过高,也不要不屑一顾。理论之于创作毕竟是有用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鉴别,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确认哪些是对的,于自己的创作有益;哪些是不对的,无助于创作,从而决定取舍,而不为时尚流行性所驱使和左右。在当代,世界的和中国的电影创作,都在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丰富形态发展;电影艺术的构思和表现、类型、样式、风格和流派,比以往任何一
《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1979-2015)/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丛书》填补和完善了新时期电影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极大地完善和丰富了新时期文化史、产业史、思想史和政治史的研究内涵以及精神等级,根据新时期电影表演美学的内在发展以及逻辑,划分为若干的历史分期,明确并深度剖析断代的美学主体思潮,并且对重要表演美学现象进行个案研究,发现和总结新中国电影表演的经验得失,纠正目前社会以及文化界对于电影表演的某些表演认知误区,为社会以及文化界提供正确的表演美学观。
本书采取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新颖框架,讨论电影叙事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既检阅了俄国形式主义、爱森斯坦、巴赞、麦茨对叙事学理论的贡献,又对外的影视作品逐场逐镜深入分析,结合图表进行跨文本的研究与拆解。 同时,作者还论及西方叙事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叙事传统的关系,所涉及的片例从中国早期电影《劳工之爱情》,到《无间道》与《无间行者》这样的当代文本,而第三部分专论布努埃尔之《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则提供了一个更系统的全景式的叙事学分析经典案例。希望阅读此书的读者无论在理论观念或是研究方法上都能有所获益。
动作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气候?穿着打扮?当时情绪如何?在做着什么——躺着,走来走去,还是做别的什么?……只要他开始置身于角色的规定情境中,他立刻会对所发生的事情产生一连串的感觉,面他的内心感觉和形体感觉也就分不开了。
本书以作者自己的藏品向我们展示了电影票所具有的迷人的魅力:有各种材质的电影票、独特画面的电影票、邮品类电影票、磁卡类电影票、广告类电影票等,同时以各个历史时期的电影票。阅读此书,可以使人在轻松愉快的欣赏、慰悦和对自身经历的回顾联想中,感悟新旧中国的巨大变迁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事业的飞速发展,对年轻读者来说,更可以丰富对中国现代文化尤其是电影发展史的感性知识,激励他们在汶方面的研究兴趣和发展潜能。
维姆·文德斯(WimWenders,194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新电影”运动领导人之一,二次大战后德国导演中代表性的一位。他与法斯宾德、赫尔措格等人将新生命带入德国电影,为垂死挣扎的电影工业寻求突破,使战后被美国文化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德国电影获得一线生机。本书涵括了文德斯时期(1967—1977)的德国电影以及他(1978—1985)定居美国期间拍摄的影片。这些作品呈现出“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发展痕迹,记录了“二战”后消沉的德国,刻画了那一代年轻人的寂寞、孤立与迷惘,传神地表达了这位新趋势的代表人物着迷于寻找欧洲与美国精神之关联的强烈意念。文德斯的影片融合了欧洲作家电影的叙事艺术与美国类型电影风格,随着作者对其多部作品的深透分析,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虚空感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书收录了世界各国著名学者(如比尔·尼克斯等)和伊文思研究专家(如吴沃·托马斯等)从社会、审美等方面研究伊文思纪录电影的15篇文章。文章的研究范围从伊文思创作的阶段“电影诗人”时期的《桥》、《雨》一直到封镜之作《风的故事》。书中还收入伊文思1931—1963年间写作的9篇文章,这些论文在欧洲也属于首次整理发表。本书还附录了伊文思的生平与创作年表等资料。
类型电影本来是类型化的,林侠的研究却强调个性和创新。为此,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不同类型的电影,作了细致深入的定性、定量分析。目的是通过这种分析,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便于更好地提高中国电影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
通过对古今中外剧作和戏剧理论的研究,系统探索了编剧艺术的规律。其中关于戏剧创作基本特性的论述尤为精彩。著者在对西方戏剧理论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作出“冲突说”的归纳,简明而又有力量。在戏剧结构章节中,著者依据欧洲戏剧史上对于结构类型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把戏剧结构分为“开放式结构”、“锁闭式结构”和“人像展览式结构”三种类型,并对不同结构的特点作精当分析,同时又选择“重点突出”、“悬念设置”、“吃惊”、“突转与发现”四种主要的结构手法作介绍,可谓鞭辟入里。就教材的整体质量而言,这也是至今难以的经典之作。
影像是文字之外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从被“拒绝”到今天,已有十余年,回顾与展望完全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