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整体社会文化氛围日趋紧张,喜剧电影以“冒犯”为己任,被容许的边界却不断缩小,于是相应呈现出新的类型格局和创作取向。本书围绕当下占据北美市场主流的四种亚类型展开研究,即动作犯罪喜剧、动作冒险喜剧、浪漫喜剧、公路喜剧,以票房、口碑为依据,筛选代表性影片进行文本细读,探讨其类型形态、人物形象、情节模式、喜剧机制,尝试构建类型理论体系。对于当下本土创作而言,极具参考价值。
约翰·贝尔顿著的这本《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插图第4版)》立足于文化研究、新历史主义等当代方法论,革新电影史书写方式,把电影作为一种美学、技术、经济、社会机制来描绘,介绍美国电影与文化互相塑造的历史,是美国公共电视台《美国电影》系列节目的配套读物。作者主要论及制作模式、类型和类型体系、美国“二战”后的历史三大部分:首先,梳理了经典好莱坞叙事、风格和制片厂制度;其次,介绍了类型片的美学特色,及其作为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如何体现美国民众的身份认同危机; ,以电视普及、冷战、嬉皮士反文化运动、3D技术等关键词为主题,揭示经济变革、政治事件、科技发展对类型叙事的影响。 此次新版特别扩充了口碑或票房斩获佳绩的影片范例,如《社交网络》《大地惊雷》《拆弹部队》《阿凡达》《宿醉》,关注游戏叙事、后续
本书是一本实用表演指南,最初由海涅曼出版,后来成为全美各大书店的重点书,并得到了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相关专业的教授的推荐。HBO电视台的选角负责人凯莉·弗雷泽读完此书,不止一次地表示:“我希望
本书是一本实用表演指南,最初由海涅曼出版,后来成为全美各大书店的重点书,并得到了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相关专业的教授的推荐。HBO电视台的选角负责人凯莉·弗雷泽读完此书,不止一次地表示:“我希望
《广播影视新视角丛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影视视听语言》内容包括影像、声音、剪辑部分。影像部分主要论述视觉语言,具体包括构图、景别、角度、焦距、运动、色彩、光线、轴线、场面调度、长镜头等问题;声音部分主要论述听觉语言,主要包括人声、音乐和音响三部分;剪辑部分是把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综合进来进行研究,主要涉及剪辑的概念、历史、形式、原理、技巧等诸多内容。另外,本书还附上了影视作品的视听语言分析案例,目的是帮助大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作品分析中。 本书可作为影视学、影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学等本科生,也可作为研究生以及影视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蒂姆·伯顿是个怪胎!朋友总是急着离他而去,好像闻到了“给我死远点”的气息。他常常看着天上的飞机,目测尾气排放时间;或者拔出自己的智齿,把血滴满整个走廊。伯顿迷茫到不知道自己是谁,却在恐怖电影的怪兽身上找到了共鸣,觉得他们其实很真诚,只是被误解。这种错位的双重性格后来成了伯顿电影中人物的主要特色,也是影片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 作为迄今为止*权威的伯顿访谈录,本书历时十七年,详细记录了伯顿的成长轨迹及其创作过程,并附上百余张伯顿手绘插图。全书像一把通往神秘王国的钥匙,带我们寻访冒险,在这奇幻的旅程中探知伯顿广受世界影迷拥戴的秘密。
《编剧的艺术》是一本论述编剧方法的名著。首版于20世纪40年代,作者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情节首要”观念,提倡将写作的核心聚焦到变化丰富的人物之上。本书对外戏剧理论界影响深远,直到现在仍然是编剧们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 全书按照戏剧写作的基本要素,分为“前提” “人物” “冲突”与“综述”章节。文中性地提出了“人物动机推进情节”的写作方法,并指出创作一部成功的剧作需要一个结构明晰的前提,具有生理、社会、心理三维度信息完备的人物,以及升级型冲突与冲突的预示。 书中大量引用《玩偶之家》《罗密欧与朱丽叶》《伪君子》等享誉世界的经典名作,巨细无遗地分析了这些作品的架构、人物的对话与冲突类型,为深度阐述一部剧作的成败提供了详实的例证。文中还加入了多个提问环节,追根溯源地解答了编剧们在写作
这是一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剧本创作原理的编剧教程。书中分别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埃里克·埃里克森、卡尔·荣格、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等心理学名家的理论出发,对人物塑造、故事构建和冲突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讲解。每章章末皆配有相关习题,加强读者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崭新的创作灵感。你将从本书中学习到如何创造有说服力的动机和令人信服的认同发展,以及塑造拥有真实情感的人物原型。
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到新世纪的发展历史,始终伴随一些最基本的东两。其一是作为理想空间的全球性背景,其二是作为现实空间的时代政治经济力量,其三是作为真实空间的社会文化精神及其多元性的个性呈现。 假使说前者可以视作电影的全球化语境与视野,指的是电影的源始天性和基本特征的话,那么,后二者则涉指电影运动与社会空间的内涵,包括电影在现实的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所有潜力与趋向,随着时间和经验而逐渐形成。中国电影走过独特的、引人入胜的道路,在每一个阶段与成长的过程中,都出现这三重意义上的多维空间的循环作用与影响。中国电影视觉再现与存在的历史,也是全球性背景(理想空间)、时代政治经济力量(现实空间)以及社会文化精神(真实空间)消长变化及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