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世界 文学家、导演玛格丽特·杜拉斯 一本专论个人电影观的代表性著作。1980年6月,杜拉斯受知名杂志《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参与其策划的特刊《绿眼睛》,随后编纂成书、正式出版。在这本书里,她回顾了自己在编剧、执导电影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涌现的种种思索,亦点评了卓别林、戈达尔、伍迪·艾伦、卡赞等导演的创作风格,也谈及其文学、政治观点与私人生活。本书还收录了60余幅照片,部分出自杜拉斯之子让·马斯科洛及其本人的珍藏,是杜拉斯作品和人生的历史见证。
本书力图为新媒体研究这一新兴领域描绘出一幅未来的发展图景。作者将新媒体置于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的视觉与媒体文化史框架中,揭示了新媒体在技术与文化方面的来龙去脉。在本书中,作者运用艺术、人文、计算机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讨论新媒体对旧媒体传统的借鉴,展示新媒体作品如何创造现实的假象、与观众交互、呈现空间,涵盖虚拟现实、计算机游戏、人机交互界面等多种新媒体类型。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新媒体的普遍法则与逻辑。此外,作者还考察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影响了电影语言的演进。 在宏大的历史视野下,本书引出了一个问题——“新媒体”从何而来,又如何为我们打开了前所未见的世界? 本书被全球数百个学术项目用作教学参考书,曾被译为俄、法、意、日、韩等多种语言。中文版是其第十五个语言版本。
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台湾电影委员召开的首次学 术研讨会论文的结集,由周斌和厉震林共同主编的该 论文集《台湾电影历史产业与美学/上海戏剧学院电 影学丛书》按内容分为会议致辞、电影运动和类型电 影创作研究、电影导演编剧和录音师研究。该论文集 的内容较丰富,涉及的面较广,有的新意和创见 。
本书从当代叙事学的理论角度,考察和阐释了电影叙事的基本规律和个性特征。对电影叙事的概念和要素,时间和空间,人称与视点及其基本模式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探讨。作者将理论阐述与影片本文分析紧密结合,融细读式的实例分析和理论的建构与阐释为一体,显示出理论探索与实践操作并重的学术特色。 全书立论谨严,观点鲜明,具有理论创新性。 作者对电影叙事的三种时间形态的阐释,对影片话语的“空间性”与叙事性的背反与融合的描述,对电影叙事中四种叙述人系列的划分和对五种基本叙事结构模式的读解,都是富有个性见解的理论概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饮食等为代表的韩国大众文化首先在亚洲地区形成了汹涌的“韩流”,继而吹袭全球,至今不息。但是,目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俊男靓女、锦衣美食,却未必知道韩国近现代的历史曾经动荡、曲折、悲情,而战后的电影见证了它的坎坷,反映了它的巨变。 本书作者李孝仁是韩国著名的电影评论家、电影学者,他以“快乐”、“近代”、“强迫”、“女人”四个概念,通过1945年至本世纪初的180多部韩国电影,带我们走进韩国的近现代社会生活之中,了解这个国家的电影人和民众如何借由电影“寻欢作乐”,在黑暗中排遣心中的郁闷,默默熬过那段“充满肮脏和痛苦的、被人强制的漫漫近代岁月”。 作者通过电影剖析和反思战后韩国的社会变迁及政治因素,概括而发人深省;让读者认识和了解韩国电影的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