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话剧史述》叙述了中国话剧的诞生、演变、发展的历程。从16世纪中国人次目睹了西洋戏剧到20世纪初中西文化大碰撞催促了中国新剧的诞生,从1907年的部完整的中国话剧《黑奴吁天录》到新时期的话剧舞台,时间跨度逾300年。把中国话剧的历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发展历史加以研究和描述,即把话剧文学、话剧运动、舞台艺术、导演艺术和表演艺术纳入话剧历史的范围。把话剧作为综合艺术的整体发展的历史给予考察和评估。对中国话剧的历史发展理出了一些线索,揭示了一些有规律性的内涵。反映了中国话剧史学的研究的进展。对中国百年话剧发展作了一次历史的总结。
本卷为《中国徽班与徽剧艺术》丛书之一,深入研究了徽剧艺术的兴衰、流变的过程,从徽剧艺术的传承、徽剧艺术的审美特征、徽剧角色行当和舞台艺术等方面,全面地展示了徽剧艺术特色,是一部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艺术论著。
《越剧档案/绍兴戏剧档案丛书》由绍兴市档案局编著,是“绍兴戏剧档案丛书”中的一本。《越剧档案/绍兴戏剧档案丛书》以档案实体为重点,图文结合,全面展示越剧的人物、文书、舞蹈、剧目等,是越剧传承、创新、研究的 手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实,编写剧本是练习写作的一个好办法。编写剧本要比写一般的记叙文难多了,它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来塑造人物。这些要素并不是一般的记叙文具备的。你通过反自练习写出了台格的剧本,那写作水平不就是提高了吗?刷本编写成功了就要演出,不管你将扮演刷中的哪个角色,都要学习朗读、训练口才,需要具备一些最基本的诵读能力和表演能力吧?你看,通过演出课本剧,逐提离了诵读水平和表演水平,这样一来,你的语文水平和综台能力不就全面提高、才华得到克分展示了吗?青少年朋友们,编演课本剧能发掘你的潜能,限度发挥你的才华,当你编写了一个颇有创意的课本刷,然后和同学们站在舞台上尽情表演的时候,你将拥有莫大的成就感一一台下的观众和你们同悲同喜,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今天,就和笑笑老师一
《南昌·中国傩园》坐落在赣江西岸的红谷滩新区——红角洲卧龙山风景区,距老城区约20公里。该园于2006年6月6日正式破土动工,历时4年,于2010年7月23日正式开园,接待游人。此工程,是南昌市委、市政府贯彻中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针的重大成果。 南昌,自古即为南方昌盛之地,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如果说江南名楼滕王阁是高雅文化的殿堂,那么,南昌·中国傩园就是民俗文化的胜地。双峰并峙,充分显示出我们赣鄱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傩”,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夏傩风吹拂了数千年,赣鄱傩韵流传了数千年。与之共生的面具文化,分布在世界各地。对“傩”这一古老的文化,我们要发掘、要保护、要研究、要利用,而南昌·中国傩园的建成,正是给了我们一个发掘、保护、研究和利用的平台。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在20世纪,舞台设计最伟大的成就是它从建筑或画家的副产品而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在一个世纪中舞台设计的美学观念犹如走马灯似的层出不穷。它被认为是眼睛的音乐,或自然的一角,或表演的机器,或情绪心理的符号……面对新世纪的来临,人们很难预测还会出现什么新的舞台设计观念。不过有一点应是确定无疑的,舞台设计总是一种视觉解释。当有些画家们不无夸张地表示他们的作品是对宇宙的体验和解释时,舞台设计者只是轻声地表示,他的作品是对剧本的解释,只是对呈现在舞台的“小世界”的解释。好的舞台设计提供给导演的不只是某些“语汇”,而是构筑“小世界”的“句法”,同样,好的舞台设计提供给观众的不只是一些视觉刺激,而是感知、体验、评价戏剧世界的航标和框架。
本书分为知识篇和赏析篇两部分,知识篇包括“京剧各行当的演唱有哪些特色?京剧演唱中的各声腔适合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是京剧演唱中的『原板』『慢板』???板式?”等58个京剧知识的介绍;赏析篇共46首唱段,每个唱段包括剧情简介,唱腔谱,唱段赏析三部分。
北京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古老与现人这座城市身上的交相辉映。 走近北京,你可以细细品味砖头瓦缝间浸润着并散发着浓郁东方色彩的淳厚典雅的历史文化风韵,你也可以沿着西皮二黄的声音去寻访古典艺术的踪迹,而那正沉醉于唱念做舞中的,也许仅仅是几位在公园安享晚年的老人…… 戏楼与古典戏曲,是北京无数历史文化遗迹中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代表。 说起北京的古典戏剧,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京剧。最终形成于北京的京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在北京,昆曲、河北梆子、评剧等古老的剧种,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构建着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平台。 戏楼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见证,众多京剧与昆曲艺术大师在它的舞台上展示艺术才华。 到北京来
《笑的隐语》是由吴壹香主编的论文集,一共分为“小说论”、“剧作谈”、“媒体追踪”“劳马文学年谱”四部分。收录了2014年以来文学批评家们对劳马小说及话剧作品有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章 以及媒体的一些相关报道,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劳马的创作论。
我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曲种繁多,是一种集戏剧、歌曲乐舞、技艺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七旬戏迷,观剧六十余年,悟出了一个道理:听(京)戏是一门快乐的学问,并著书立说,此书即是其中之一。作者纵谈心目中的京剧印象,京剧的源流、艺术特色、行当、流派、音乐、舞台美术、京剧入门的捷径、赏戏之法,娓娓道来,视角新颖,高屋建瓴,生动有趣。读完《京剧漫话》后,兴许你会被国粹的魅力所吸引,让你多彩的人生再添情趣。
本书收入了孔在齐在香港《信报财经新闻》上所撰专栏《顾曲集》中的八十四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看京剧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谈了很多近年来的顾曲经验。对于唱、做、念、打四者并重的中国戏曲,书中从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开始讲述,介绍了各个行当的有名表演家和剧目,如“贤”“须生”“名旦”“四小名旦”“活花和尚”“活鲁智深”等,并就很爱的武戏作了精彩呈现,将欣赏戏曲之道一一细表。作者认为,京剧这门表演艺术要想得以延续,需要提高人们对京剧的认识,必须通过教育制度来培养新一代的观众,并且帮助观众提高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