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是人类经验的基本元素,因此,一本关于色彩的书即是传递人类经验的作品。 本书讲述了20世纪的色彩故事。用引人入胜的文字和美轮美奂的图片评述诸多潮流元素,以色彩的世界标准语言潘通PANTONE?回溯100年色彩潮流,再现社会百态和历史文化。书中收录30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以10年为单位,筛选出80个关键主题,辅以80组经典配色组合,涉及艺术、设计、时尚、家居等领域,反映了潮流的走向、时尚的变迁及万千色彩的复兴。 本书收录所有作品的色彩都经过潘通PANTONE?调校认可,并以潘通PANTONE?独有的语言加以诠释,展现了潘通PANTONE?在色彩沟通领域的专业与坚持。
本书曾以“中国演剧学习实践斯氏体系讲略”为名刊行,此次系修订后的更名再版,主要进行了行文和结构的调整、对史实的审校。书中梳理了国内戏剧工作者自20世纪初学习、实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历程,指出了在此期间产生的误解及其成因,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斯氏体系的核心内涵。 书中使用的20 世纪50 年代苏联专家在中央戏剧学院教学的详尽记录,是斯氏嫡系传人从事教学实践的手资料,非常珍贵。作者在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访学时所见教学实践,印证了书中所提的斯氏体系的核心理论内涵;此后作者在多幕剧《打野鸭》《家》、“中日契诃夫《三姊妹》戏剧工作室”的导演表演教学与创作,则是对“体系”之主要创作方法的进一步实践与印证。
斯坦布尔(Komedi Stambul)指一种剧院风格和表演艺术形式。它活跃于19、20世纪之交的印度尼西亚,主要由华人支持,受到印度尼西亚诸种人群的广泛喜爱。本书将斯坦布尔戏剧置于殖民帝国政治文化与荷属东印度群岛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描绘出19、20世纪之交的印度尼西亚戏剧艺术与文化的 图景,揭示了斯坦布尔戏剧在印度尼西亚族群融合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为探讨现代印度尼西亚民族形成与文化构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作者马修·艾萨克·科恩多年来致力于 艺术文化与木偶艺术研究,他在既多且杂的资料中,梳理出了一条研究斯坦布尔戏剧的主线——便是以当时 秀的演员兼导演奥古斯特·马希厄的经历为切入点,用他的一生将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尼戏剧发展过程串联起来。诸多人物、事件也栩栩如生地再现笔端,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这个剧团的组建
本书是李小牧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成果。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文化体制改革对于繁荣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对外文化贸易,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作为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指向的演艺院团,面临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形势和机遇。本书不仅关注我国演艺院团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探讨文化体制改革与我国演艺院团发展的关系,而且重点考察我国演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市场体系培育与完善,此外还在开放经济视野中分析我国演艺院团国际化战略推进,并试图构建我国演艺院团评估体系,借鉴重点发达国家演艺院团发展经验,全面助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我国演艺院团的繁荣发展。
《潮剧史(下编)》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潮剧因废除童伶制而展现的新面貌,引用了诸多刊物对潮剧的论说,使我们得以了解在特定环境下潮剧的繁荣与凋零。潮剧不单在本土受欢迎,在东南亚接受度也高,如形成了具有20多年历史的泰语潮剧。书末余章为全书的精华回放。随书穿插精美照片,图文并茂。
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