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图史》是一部以文字论述构建历史框架,以大量珍贵图片特别是京剧剧照填充骨肉的反映中国京剧发展史的大型精装彩色画册。全书文字部分约116千字,收入京剧大家、著名演员等的剧照及其他京剧历史图片近2000幅,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艺术海容百川、吐故纳新的发展史和气度雍容、风华绝代的艺术风采,可谓盛世典籍,为光辉灿烂的京剧艺术立一历史存照。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黄河九省区有丰富的戏曲资源,将这些戏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整理、研究,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黄河大系?戏曲卷》的编写,目的是为了详细地向国内外广大读者介绍黄河沿岸九省区戏曲的情况,引起读者对丰富而瑰丽的戏曲文化的注意、重视和喜爱,以期弘扬发展优秀的戏曲文化,传播黄河文明。 收录沿黄九省各省代表性的剧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一)文学性。应选取质量较高、文学性较强的剧本,在语言、结构、主题、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二)地域性。选取各地最具有地域特色的戏剧作品,反映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或历史事件等,在戏剧语言、唱腔等表现形式上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影响力。尽量选取具有全国性甚至更广泛影响力的作
《中国傀儡戏史》为三卷史述式结构,包括古代、近现代史卷,当代发展史卷和文化艺术史卷。本书为《中国傀儡戏史》首卷——《中国傀儡戏史(古代近现代卷)(精)》,由叶明生著。书中除了“绪论”之外,共分七章。 章“先秦汉晋傀儡”,叙述傀儡戏产生的渊源,从先秦到汉代陪葬明器的俑偶到娱人歌舞偶人形式的演变,汉代嘉礼“丧家乐”到魏晋傀儡产生的歌舞“郭秃”的滥觞,南北朝机关傀儡或水傀儡的产生,体现中国傀儡逐级衍变与进展。 第二章“隋唐五代傀儡”,主要讨论隋唐傀儡的特征。此阶段之水傀儡、机关傀儡与提线傀儡得到长足发展,而被纳入政府教坊管理。提线傀儡出现了弄郭秃、弄老人、弄鲍老、弄黄胖儿等剧目,于教坊中列俳儿之首。 第三章“宋元傀儡戏”,受宋杂剧、南戏兴起影响,提线、杖头傀儡呈戏曲化发
孟繁禧,195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自幼潜心学习书法,受教于王逸如先生、康雍先生,擅长欧体楷书。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被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曾在中央电视台书法技法系列讲座中主讲《欧体楷书技法》。著有《如何临写欧体九成宫碑》、《楷书技法》、《欧体楷书》、《常用汉字五体硬笔字帖》、《少年学唐诗》、《行书入门》、《小学生语文课文钢笔字帖》(三、四、五年级)、《名家出名文》、《孟繁禧楷书前后出师表》、《书法创作大典·楷书卷》等。《中青年书法名家作品集:孟繁禧》收录其各体代表作品,并附论书文字及业界评论文章计万余言,全面展现了其艺术观念及创作成就。
对于学术研究成果,我始终认为理论文章和评论文章的价值和作用并不亚于煌煌专著。因为莱辛的《汉堡剧评》、爱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钱钟书的《谈艺录》、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这些闪射着智慧光芒的著作给予人们的启示,也使我终生难忘,又促使自己在四十多年的研究工作中,于撰述专著的同时,十分注意致力于理论文章和评论文章的写作。1985年编定、出版的由17篇理论文章组成的《戏曲与戏曲文学论稿》,是我这方面部以结集形式投向社会的成果。十分感谢中国文联,在推出庄重而绚丽的“晚霞文库”计划时,纳入我的第二部以20篇理论文章和53篇评论文章组成的《戏曲的美学品格》,使我几十年来的又一批成果再次以结集的形式投向社会。
真正的即兴喜剧是在没有准备和计划的情况下在舞台上呈献给观众的喜剧表演,它要求演员们互相协助、互相支持,即兴创作出精彩的作品。夏娜·哈尔彭是芝加哥的即兴喜剧剧场奥林匹克即兴剧场的创始人,她和德尔·克洛斯一起创立了的即兴长剧“哈罗德”,被世界各地的即兴演员应用在表演中。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即兴表演和教学经验总结成书,书中的即兴表演技巧帮助许多人走上电影、电视明星之路。 这是一本权威的、适合所有人阅读的即兴表演手册。它是《周六夜现场》和《柯南秀》的编剧宝典,能帮你破译喜剧的密码,揭示喜剧的真相。
本丛书以近百年来我国歌剧音乐剧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数百部剧目为研究重心,对剧本和音乐创作、理论与思潮、表导演艺术和演出历史、专业院团历史沿革和体制机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等做了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和全面总结,并精选其中剧目的精彩唱段和场面编入唱段精粹和场面精粹,由此构成(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4部学术著作、1部咨询报告书、3本乐谱和3张光碟的宏大结构与规模。
年画是中国人每到农历春节用以除旧布新、装饰家庭的木刻版印图画。年画的种类很多,共中尤以戏出年画表现的形式和内容最为丰富。 戏出年画,指以表现舞台上的戏曲故事内容、戏曲人物、演出场面等为目的,以描绘舞台演出实况、刻国演员真容等为题材和内容的年画。因过去的戏曲是以“出”来表演的,故戏曲题材的年画叫做戏出年画。在我国的戏出年画中,影响、留存最多的是京戏年画。戏曲本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教育的重要项目之一,家庭中每年更新一次的戏出年画,也成了人们审美和教育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戏出年画是“最有学问”的年画。 在此,本书将介绍戏出年画的渊源、盛衰、探讨戏曲对对出年画的启发以及对京戏年画为主戏出年画风格的形成,供读者赏画参考。